汇民声,议国是。“两会时间”里,倾听民意,汇聚民声,把民意带到两会,把思考带到两会,把共同的关注带到两会,是全体代表、委员的共同职责。且听文化和旅游部系统代表、委员的声音——
王春法委员:
云端盛宴,引领博物馆发展新业态
本报记者 薛 帅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据统计,一季度文化及相关产业总收入下降13.9%,5000余家博物馆全部闭馆,损失明显。“但‘互联网+文化’逆势上行,一季度文化新业态营收逆势增长15.5%。疫情中‘关上门’的博物馆主动作为,在线‘打开窗’,积极在线上为公众提供‘云端文化盛宴’,向社会传递大爱,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坚定信念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
防疫闭馆期间,为满足广大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国家博物馆提供的文化服务从未间断,并积极探索用新媒体新技术将数字资源转化为云端文化“新供给”,通过“云”游直播活动探索文旅融合的“新经济”,引领文博“新业态”。
在云端,通过官网、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线上端口,国家博物馆打造了“云端国博”,围绕“好展、好课、好文物”三个重点方向,盘活数字资源并深度加工,在线营造“云看展”这一游览博物馆的新模式。其中“国博邀您云看展”聚合起60余个精品展览专题网页、40余个虚拟展厅、50多部展览相关短视频的优质内容,以“每日一展”的形式带领网友“云看展”,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1.5亿次;“国博好课”以广受好评的“国博讲堂”为基础线上开课,力邀广大公众足不出户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
针对国博及众多博物馆在疫情期间的表现,王春法总结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写进了他今年上会《关于支持博物馆发展在线业务的提案》:“‘云看展’‘云欣赏’为观众提供了全新观展体验;‘云直播’成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新方式;‘云课堂’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进入寻常百姓家;‘云办公’‘智慧管理’潜力显现,进一步提升了观展体验。”
王春法认为,“云端国博”“云展览”“云直播”不单是应“疫”时之需,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媒体融合“移动优先策略”的具体举措,是国家博物馆在“5G+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增强/混合现实”等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坚定不移地探索“智慧博物馆之路”的铿锵脚步。
“疫情推动了博物馆社会服务方式的升级,加速数字化技术与博物馆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有助于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壮大起来。”王春法进一步建议,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以繁荣博物馆在线业务为导向,针对文博周边领域技术开发、应用创新推出税收减免等普惠性扶持政策。加强博物馆行业线上发展顶层设计与规划,分级分类提出标准和要求。帮扶博物馆解决短期运营困境,缓解博物馆的财政压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IP授权规范,有效保护各方合法权益。
“同时,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鼓励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推进文化新兴产业行业标准制定与试点示范,切实降低中小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改造和‘上云上平台’成本。”王春法补充说,协调线上线下服务,提升跨领域融合发展能力。充分挖掘博物馆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全面提升文博行业线上信息消费的质量与水平。积极探索以博物馆为文化中枢的文旅多产业跨界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加强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各级物流基础网络布局,提高线下物流能力。
吴为山委员:
多重角色忠诚使命
本报记者 杜洁芳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吴为山正式提交了3个提案。这是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使命担当,也是他一年来,在艺术创作、馆藏藏品、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总结与思考。
文化机构的组织者、理论研究者、艺术创作者、文艺工作者,具有多重身份的吴为山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刻刀,用作品记录事件,用艺术谱写事迹。因此,不管白天美术馆的工作多么繁忙,晚上的时间他愿意留给雕塑创作。2019年,香山革命纪念馆刚刚落成,吴为山承担起创作大型主题雕塑的任务,《毛泽东同志在香山》《共商国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百万雄师渡大江》《胜利的消息》,这些作品都是他结束一天的行政工作后创作的。疫情期间,为了展现冲锋在前、担当救死扶伤使命的医务人员形象,他一直在创作雕塑作品《使命》。吴为山说,医务工作者用自己的行动,在中国的抗疫史上立下了一座丰碑。
受疫情的影响,今年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纷纷推出“云展览”,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的吴为山,策划了“向医务工作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医护题材作品欣赏”等线上展览。他说,一块屏幕就是一个美术馆。线上办馆不仅考验美术馆对线下展览的转化,更考验其对网络、收藏、研究等资源的优化,而且线上美术馆没有围墙,任何人都可以来到这里遇见美好。因此,他在今年的提案中提出,应尽快对全国所有的美术馆藏品进行数字化梳理、分级收藏、分级保护、分级利用。对于珍贵的美术馆一级典藏,要尽快修复一批、展览一批,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经典的作品,这是美术馆工作者必须履行的职责。
作为政协委员,吴为山说,最高兴的是他提出来的一些观点被采纳,并能在实践中实施。去年,还兼任国家教材委委员职务的吴为山提出,将中国美术馆经典馆藏作品拿出来无偿提供给教材出版社使用,并且通过多种渠道提出美育的重要性。去年两会,他提交了《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及其传播的提案》,提出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他撰写的题为《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的文章,获得986万次阅读量、2.4万点赞量。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吴为山创作的雕塑作品曾多次走出国门,走进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城市。这些中国文化名人雕塑,如一粒粒种子,播撒在异国的土壤,生根发芽。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今年两会,吴为山提交了《关于注重通过艺术加强疫后的国际文化交流的提案》,希望通过艺术加强疫后国际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为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刘云志代表:
用艺术书写“中国力量”
本报记者 程 佳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文艺工作者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强大精神力量。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歌剧院院长兼艺术总监刘云志说:“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所以文艺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尤其是在面对疫情蔓延带来的恐慌、悲伤、孤立无助的时刻,好的文艺作品具有稳定人心、抚慰创伤、激发斗志的作用。”
“今年1月底,是抗疫最艰难的时候。一首诗打动了我,我产生了将这首诗做成音乐诗朗诵作品的想法。”刘云志说,因无法进棚录制音乐,他就找了以前录制、演奏的一首小提琴曲,由作曲家印青创作,再由中央歌剧院朗诵艺术家康庄配合着音乐呈现的韵律朗诵,这就有了现在这首广为人知的《中国力量》。刘云志说:“大家虽然没有见面,但隔空合作完成了作品。这部作品传达着冷静和理智的情绪,我希望它以坚定的信念减少人们的恐慌和忧虑,给人们以安慰和力量。”
在刘云志看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能停留在形式层面。“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就应该服务时代、回馈大众。艺术创作不是单纯的技术和艺术的问题,更是一种世界观。它是对时代的理解、对人民需求的理解、对民族步伐的理解。”刘云志表示,中央歌剧院在原创民族歌剧创作方面,不仅是推动者,也是践行者。2019年10月,中央歌剧院大型原创歌剧《道路》在北京首演。该剧题材聚焦歌剧领域罕见的重工业题材,以现实主义的时代情怀塑造了一批批自强不息、顽强奋斗、努力拼搏、心怀家国、勇攀高峰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重工业人形象。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刘云志表示,为了更好地尽职履职,首先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且紧密联系实际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履职尽责的一个重要部分。2019年,他先后多次进行调研、参加会议,把这种学习化为一种精神指导和力量。
多年来,刘云志所提建议皆与国家的文化建设、艺术发展有关。2019年,刘云志提出“提高艺术家待遇”的建议。他指出,文艺创作今后的主要矛盾就是要解决质量“高不高”的问题。要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解决文艺人才面临的问题。刘云志说:“我是人大代表,又是院团管理者,面临本团的压力,同时看到一些地方院团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待遇低留不住人。所以,我建议各级政府从立法角度监督文化投入,根据各地经济情况加大文化投入,提高艺术家待遇。”
在文艺创作方面,刘云志坦言,艺术家的最大理想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思考,提高文艺创作质量,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为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作为一线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发挥个人的艺术才能,不断推出紧扣时代主题,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争取能留下一个留得住、传得开的作品。”他说。
田沁鑫委员:
以经典筑成中国人的精神传承
本报记者 刘 淼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2019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对进一步做好文化文艺工作提出了“四个坚持”。一年多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田沁鑫,不仅将“四个坚持”铭记于心,更将其化作创作的目标与动力,时刻践行着。
2019年,国家话剧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央视创造传媒合作制作了大型文化访谈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田沁鑫担任戏剧总导演。这档演绎经典的节目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制作要旨,系统梳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选取了多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人物和故事,建造起新中国的“影像艺术博物馆”。
节目中,《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凡的世界》《林海雪原》《烈火中永生》等13个经典作品,被逐个改编为30分钟的话剧融入访谈节目,经过现代艺术手法的表现和演绎,给观众带去了不一样的感动和震撼。“节目力图做到一戏一格,通过每一个剧目的创新,找到经典在当代的呈现方式,让经典融入时代,筑成中国人历久弥新的文化记忆和精神传承。”田沁鑫说。
《故事里的中国》播出后,引发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并且成为新媒体传播的热点。“通过这次实践,我们发现大众传媒与文艺创作的结合,能够创新出新的讲述方式、形式,也能够最大化实现融合传播。”由于《故事里的中国》的成功实践,今年两会,田沁鑫提交了《关于策划实施“中国经典故事影像史”工程的建议》。田沁鑫建议策划实施“中国经典故事影像史”工程,系统梳理传统与当下的经典故事,用创新的方式制作优质内容,用融合传播的方式让内容“入脑入心”。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除了创作鼓舞士气、抚慰人心的战疫作品,田沁鑫还向全国政协捐款10万元。田沁鑫说,虽然钱不多,但代表着她对医护人员的一份特殊情感。
田沁鑫说,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奋勇向前,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理应被历史铭记,也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注入了更为丰富厚重、生动深刻的内涵,更能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力量和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对文艺工作提出的要求,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文艺工作的紧迫任务。让我们一起用时代的担当创新主流价值表达,发出中国最强音。”田沁鑫说。
徐丽桥委员:
履职尽责见本领
本报记者 秦丹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新时期对政协委员的履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文化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徐丽桥参加的第一个视频会议,就是北京市政协2月召开的关于提案分析的学习会。为了深入落实调研,5月12日,她来到朝阳区E9区创新工场,走访相关文化单位和中小型文化传媒类民营企业。
“疫情期间,一些公司确实受到了不小冲击,面临着生存挑战,人才流失严重。”徐丽桥说,“通过实地走访,我了解到北京市朝阳区为了扶持这些民营企业,特意出台了品牌提升、精品园区、旗舰企业、文化科技融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其渡过难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39次提及就业。稳就业、保民生,是今年经济目标的底线。”徐丽桥认为,文化产业发展是促进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文旅融合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够实现产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此外,文化领域门类多、产业链条长、就业形式灵活,吸纳就业容量较大,不仅可以扩大就业数量,还可以提高就业质量,特别适合大学生等群体就业、创业。“在全球受疫情冲击的特殊时期,应该发挥好文化产业在促就业、稳发展、保底线的工作中的特殊优势。”徐丽桥说。
在疫情期间,徐丽桥密切关注疫情防控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疫情暴发后,她建议基层防控既要加强合法性,更要考虑防控措施的人性化;一些口气生硬、不够文明礼貌的“硬核”标语,要调整措辞。3月初,徐丽桥结合一些社情民意及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问题、短板,提出关于疾病防控、物资储备、中医的继承发扬和改正不良生活习惯等建议。
疫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却也是充电学习的好机会。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启动,网上“全国政协书院”也正式揭幕,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11个读书群成立。“‘居家抗疫’隔离期间,我热衷于参加读书活动。”徐丽桥说,“读书群里互相学习、交流、启发、激励的气氛深深感染着我。大家每天分享的观点也丰富了我的思考,促使我把读书的收获转化为做好政协工作的过硬本领,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工作成果。”
疫情对线下演艺行业的冲击非常大。作为演出行业的一环,演出计划被打乱的中国歌剧舞剧院积极应对。“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不仅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还确保了剧院各项工作平稳开展。”徐丽桥说。
疫情发生之后,中国歌剧舞剧院便开展了“居家大练功”活动,停演不停功、停工不停学,以歌战疫、以舞战疫、以乐战疫。“让我感动的是,我们剧院的创作人员和演员自发创作了大量歌曲、诗朗诵等文艺作品,以此表达对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支持,为他们加油鼓劲儿。”徐丽桥说,“我们与现代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人民的战役——战“疫”优秀公益歌曲选集》,专辑共收录25首优秀作品,希望将这些歌曲转化为温暖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战胜疫情的社会动力。”
杨飞云代表:
守正创新敢担当
本报记者 程 佳
“真正能够起到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文化事业,能关注现实,传承经典,弘扬正能量,提升人性道德,点亮人心中的光明,产生匹配大国发展的新时代优秀艺术的高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成长潜能,在这方面我们大有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说。
在这位艺术家的眼里,艺术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是艺术家获取创作灵感和精神体验的源泉。
经常到大自然中去写生体验和创作,表现生活中的人民,是一个画家应该经常持守的本分;是亲近自然、表现生命、锤炼画艺的最佳方式;是画家用画笔和心灵直接触摸生命本源的有效途径。2019年,杨飞云前往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曼仑村小寨,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写生创作。杨飞云和他的同道多年来坚持到基层体验生活,通过写生创作将劳动人民纯真、善良、质朴的美留在油画作品里,留在永恒的记忆里。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触动与影响了每一个人的内心与生活。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杨飞云也密切关注疫情防控的进展,心系武汉、心系疫区,第一时间肩负起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责任,用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记录时代。他创作了一组油画作品,包括画作《钟南山》、书法作品《天佑中华》《爱国为民》,致敬钟南山院士和所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志愿者,致敬时代最美逆行者,鼓舞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为抗击疫情加油。
杨飞云说:“在全世界抗疫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民展现出众志成城的家国情怀与伟大的民族精神,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厚重与韧性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患难中见真情,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最强的社会动力。”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杨飞云一直关注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在经过深入思考和调研的基础上,他今年提出了设立国家最高文化艺术奖项目的建议。他说:“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伟大的时代一定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迫切需要杰出人才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迫切需要各领域和行业的大师承担起特别的历史使命,引领当下各行业的发展,站在高点指点建设,引导我们前行的方向。以此回报人民与民族的期望。”他就此提出建议:“尽快设立国家最高文化艺术奖项目;奖项设定为国家级最高奖及终身成就奖;奖项不应区分文化艺术门类,只评估艺术家所取得的成就和社会时代贡献;奖项每两年至三年评选一次,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空缺,以此确立最高标准;最高奖应由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确定,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予以颁发。”
在杨飞云看来,今天这个时代对文化艺术杰出人才的迫切需求是从未有过的,应当用科学的手段、先进的专业技术和正确的社会推动力,培育和造就属于这个时代的精英人才,来承担历史使命,引领时代风尚,弘扬经典文化,以榜样带动社会,为创造物质发展丰盛、精神生活高尚的伟大中国而努力。
骆芃芃委员:
我的大局意识和履职能力又提高了
本报记者 杜洁芳 周 洋
2019年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履职以来最忙的一年。
这一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庆典和纪念活动云集。骆芃芃携其书法作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书画展,并将此作品捐赠给了全国政协。此外,她还经常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培训活动,参加双周协商会、重点问题谐调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理论水平。她说,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大局意识和履职能力。
在与老艺术家接触的过程中,骆芃芃了解到,我国85岁以上卓有成绩的艺术家有100多位,他们热爱祖国,不愿让自己创作的作品拍卖流失,而是渴望将这些作品捐献给国家。因此,自2018年开始,骆芃芃在提案中提出,加紧制定抢救、保护和收藏年迈艺术家的作品及藏品的政策和措施。这个提案她提交了两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老年人又为易感人群,故今年再次提交此提案。这两年,这项工作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工作取得很大成效。她说:“我深知这项工作巨大繁杂并涉及很多问题,但是老一辈艺术家已步入老年,他们的艺术作品是中国现当代珍贵的文化财富。我要一直跟下去。”
作为政协委员,每年参加调研和考察是工作范围之一。2019年,骆芃芃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赴云南的考察。在参观西南联大时,她了解到抗战时期南迁的多位国学大师在简陋的教室里进行了8年的“教育长征”,看到云南7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在思想认识上收获很大。
战疫期间,作为文艺工作者,骆芃芃尽己所能,为抗击疫情助力,镌刻、书写了《天佑中华》《同舟共济》《白衣天使》《众志成城》等10余件印章和书法作品,还参加了抗疫作品义拍。同时,她还组织单位的艺术工作者整理和编发院研究员、全国部分篆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研究生为抗疫创作的作品30多期,并举行线上抗疫展。她设计制作的中国援法物资上的印章标识,令法国民众印象深刻。
骆芃芃感慨地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两年里,我不仅增长了知识和见识,更重要的是,跳出了原来的领域和视野去思考更为宏观的问题,为参政议政找到了脚踏实地的路径。”
吴文科委员:
为公共文化服务鼓与呼
本报记者 宋佳烜
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带去《关于适当增加各级文化馆站人员岗位编制及事业经费投入 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提案》。因为工作关系,吴文科经常去各地文化馆站开展文艺创作培训讲座和各类公益性文化普及讲座。因此,他与各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有密切接触,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对文化馆站的工作有着深入的了解,对文化馆站的发展及遇到的现实问题也一直非常关注。
吴文科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之后的普通百姓,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空前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作为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文化馆站,却普遍存在着人员编制偏少和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
经过深入调研,吴文科发现,目前各地各级文化馆站原有的人员岗位编制和事业经费投入,许多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基层尤其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许多文化馆站,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普遍存在着人员岗位编制不够、专业人才普遍匮乏、事业经费不足、正常运转难以为继等困难。人手不够,工作任务又繁重,导致许多馆站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员工必须长年累月地加班。
吴文科说:“尽管全国范围的文化馆站特别是基层文化馆站的广大员工,一直以来都任劳任怨、甘于奉献,但从事业发展的长期效能角度考量,从切实关心并合理维护这条战线上的同志们的身心健康与合法权益的角度考量,也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考量,此类情况实在不应该再延续下去。”
为此,吴文科提出了几条非常具体的建议:有关方面组织开展面向全国各级文化馆站,尤其是基层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馆站的调查,就人员岗位编制及事业经费投入情况进一步摸底,在此基础上,按照所在区域的基础条件及社区人口的服务需求,配备补足或调整扩充相应的专业人员及岗位编制数量,同时,根据所在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经费的实际情况,科学核算并适当增加相应的事业经费,以保障工作有效开展,并依法发放加班补贴。
除了扩充岗位编制,吴文科认为,解决文化馆站的人才短缺问题,还可以通过一些更加灵活机动的方式。比如,动员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以类似大学生村官、文化志愿者的方式,到各地文化馆站定期轮番开展文化服务。这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基层尤其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高素质专业人才普遍短缺的现实问题,也能够让受到良好文化艺术教育的年轻人在基层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
顾犇委员:
保存好特殊时期的国家记忆
本报记者 宋佳烜
“国图的宗旨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疫情期间形成的文献,都是我们采集的对象。4月23日,国家图书馆正式启动中国战疫记忆库项目,面向全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集抗疫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收藏、研究、展示、纪念价值的代表性主题资源,以做好特殊时期的国家记忆的保存,传递抗疫正能量。”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主任顾犇说。
1月23日晚,国家图书馆发布通知,自1月24日起实行闭馆。以往一座难求的阅读室、人来人往的借阅室一下子空了、静了,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来势汹汹。当隔离生活让我们每个人不得不学会享受慢生活的时候,顾犇和他的同事却没有放慢脚步。
“疫情发生后,我就开始居家办公,3月起坚持每周去办公室处理工作,4月开始就每天到办公室,经常是整栋楼都见不到几个人。虽然图书馆没有对外开放,但图书馆的采编工作不能停,每年的经费使用也需要有合理安排。”顾犇说,“为国家立法和决策服务”是国图的重要职能之一,在做好面向公众的线上服务的同时,他和同事围绕疫情组织开展信息专报编纂、舆情跟踪收集、专题研究等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决策信息支撑与保障。
除了国图的工作,顾犇也从事写作,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顾犇对著作权法有了新的思考。今年两会他带来的《关于在著作权法中建立“突发事件法定许可”制度的提案》,正是经过思考和缜密调研的结晶。
顾犇说,这次疫情对国内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疫情期间,很多文化娱乐消费活动受限甚至停止,但人民群众对免费音乐、诗歌、文学作品、短视频、电子书、有声书、影视剧、线上戏剧等文化资源需求增长迅速。一时间,线上免费开放很多可共享的版权资源,为人民群众防疫抗疫提供了精神文化食粮。经考察,顾犇发现,网上各类免费开放的可共享的版权资源,既有权利人主动明示放弃版权的,也有主动明示为公益创作的,还有大量无法明确是否为权利人主动放弃版权的,甚至还有一些市场主体将他人版权作品共享或经过改编演绎后进行共享传播。
事实上,按照现行著作权法,这种突发事件背景下版权作品共享传播不属于“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虽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的“网络法定许可”接近,但又不完全符合。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规定,权利人有权得到相应的奖励或补偿,但无论是2003年的非典,还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没有看到政府征用版权资源、购买服务、市场主体支付版权费或版权补偿金的报道。
为了解决目前免费共享传播版权资源缺乏法律依据和权利人利益受损带来的尴尬,顾犇建议在《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中增加一项“突发事件法定许可”,即“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免费向公众提供受本法保护的作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