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系统代表委员的两会关注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0-05-26   

    全国人大代表邬成香:
    拿出“养眼更养心”的好作品
    本报驻江西记者   伍文珺

邬成香与《山那边里格水那边》舞蹈指导交流创作体会   伍文珺 摄

    今年是邬成香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第3年,是她调入江西省歌舞剧院的第31年,也是她担任江西省歌舞剧院院长的第3年。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近40年的戏剧人,邬成香对院团的生存、发展有着近乎本能的观察和感触,她的建议大多也与院团发展相关。
    邬成香今年全国两会递交的两份建议:一个是对现有国有文艺院团管理办法进行补充、完善的建议,另一个则关于建立地方戏曲名家专家库,希望从长效机制、政府投入等方面给予国有文艺院团支持。
    和多数转制的国有院团一样,江西文化演艺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西文演集团”)于2017年9月21日挂牌成立,由14家单位合并组建,其中包括江西省歌舞剧院等5家省属国有院团。2018年,邬成香受命担任江西省歌舞剧院院长,彼时江西省歌舞剧院有110多名演员,其中70多位都属于外聘人员,没有演出就没有收入。她在主抓舞台艺术质量的同时,全力拓展外部市场。不仅如此,邬成香还通过开展“校企联姻”为院团储备人才、为院校培养专业人才。
    抵达北京驻地的前一天,邬成香还在剧院的排练厅指导大型民俗风情交响音舞诗画《山那边里格水那边》的排演,这是江西省歌舞剧院复工复产后排演的第一台大戏,也符合邬成香坚持的一手抓业务、一手抓经营的剧团发展理念。“只有拿出优秀的作品,才能守住自己的招牌,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丰收。” 邬成香说。
    “‘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去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说的这句话经常回荡在我的耳边。我们不仅要竭力打造出‘养眼’的舞台作品,更要让作品‘养心’。”邬成香介绍。
    精心创作一台能够拿得出手的精品剧目是邬成香自上任之后就一直在筹划的事情。“艺术阵地要守住,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向群众提供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就给了腐朽、低俗、媚俗的文化可乘之机。”邬成香表示。
    大型民俗风情交响音舞诗画《山那边里格水那边》是邬成香“三年磨一剑”的心血之作,同时也是2020年江西文演集团重点剧目,并入围了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的答辩,计划参加2020年江西省文化巡礼展的公演。
    作品以中华传统节日(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春节)为构思节点,生动展现了赣鄱客家文化乃至汉文化的丰富内涵,再现了古色古香、土色土香、活色生香的节日民俗现场。“现在洋节泛滥,我希望通过这台剧目,让观众领略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寻到中华文化之根脉。” 邬成香说。
    疫情期间,江西省文艺工作者并没有停工,他们始终奋战在文艺抗疫的第一线。邬成香说:“疫情期间,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艺术作品创作生产活动,不到2个月,全省新创的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美术等各类抗疫艺术作品达4700余件,为抗击疫情贡献文化力量。与此同时,江西文演集团也在积极组织集团所属院团开展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创作。我们江西省歌舞剧院职工积极响应号召,创作演出了《荆楚情》《加油!武汉!》《希望》等8部作品。”
    邬成香说:“疫情发生后,我们不能像医务工作者一样奔赴前线,但是可以通过我们创作的歌曲、我们的歌声为一线的战士们加油鼓劲、鼓舞士气。”

    全国人大代表郑晓幸:
    让疫期“冰冻”的文旅行业快速复苏
    本报驻四川记者   王雪娟

郑晓幸调研中国首家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

    2020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就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恢复发展文化旅游业等提了8条建议。
    疫情之下,四川的文化和旅游情况如何?在对省内文旅景区和项目进行调研梳理时,郑晓幸发现,“藏羌彝地区的情况尤其令人担忧”。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是2014年制定的中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郑晓幸一直关注着该项目,关注藏羌彝地区的发展。2016年参加全国两会时,他就曾提出“成立引导基金,支持藏羌彝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这些年来,藏羌彝地区发展形势喜人。2018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发布,从文旅融合、文化创意、市场主体等方面明确了主要任务和未来目标。2019年,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产业政策和重点项目发布活动在成都举行,共推出文旅招商项目189个,投资总额1459亿元。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文旅产业形成了巨大冲击,文旅市场和文旅消费极速“冰冻”,文旅企业基本颗粒无收。这其中,以文化旅游为主要抓手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更是遭遇重创。藏羌彝地区基本靠文化旅游和非遗保护传承支撑其发展,几乎没有其他业态。郑晓幸为此感到揪心并大声疾呼:藏羌彝地区文旅产业如果不快速“回血”,不光影响文旅经济发展,甚至还可能会出现“返贫”现象,影响四川的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调研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新冠肺炎疫情对四川文化和旅游业造成的损失预计超过2000亿元。为了让疫期“冰冻”的文旅行业率先实现复苏,助力经济社会秩序快速修复和健康发展,郑晓幸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强化政府财政投入,加快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郑晓幸认为,重点文旅建设项目既可以带动投资,又可以在疫情平复后拉动消费、稳定经济。“相应的政策支持,可以消除疫情带来的投资观望心态,积极促进项目建设。”他建议,对今年竣工开业的项目尤其要给予财政支持。
    第二,加大企业输血力度,设立文旅产业扶助基金。郑晓幸说,民营中小微企业为丰富和完善文旅产业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还解决了大批人员的就业问题。在许多贫困地区,当地群众脱贫的主要手段也是旅游业。因此,有必要由国家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基金对特殊时期困难企业进行扶助。他认为,该基金年限不一定长,以1年到2年为主,企业经营正常后即可归还。
    第三,深化健康旅游理念,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他建议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推动“景区+文创”“景区+非遗”等植入模式,如在A级旅游景区活态化、常态化展演地方艺术和非遗技艺,丰富景区旅游产品供给。他还建议打造各类文旅线上平台和新型文旅空间载体,大力发展文旅装备制造业,延长文旅产业链,补足发展短板。
    第四,推进消费城市试点,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郑晓幸建议,加大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力度,发行文旅消费补贴基金,同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发展文旅孵化基地,整合文创产品、旅游商品、艺术培训等资源,研究筹建线上线下“文旅产品超市”。此外,他认为,应加快发展以装备制造、工业遗产、医疗康养等为主导的文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新业态示范基地(项目)。
    “总体来说,疫情对全国文旅行业冲击影响严重,但这毕竟是短期和阶段性的,通过科学应对和精准施策,应该能够快速恢复发展。”对于四川文旅的未来,郑晓幸充满信心。

    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
    扛起责任 代言大众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孙艳玲在传授满绣技艺

    两年前,孙艳玲的非遗项目落户深圳,却没享受到当地的政策支持。随后,孙艳玲对在北京落户的西藏唐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落户的江西景德镇陶瓷、四川宜兴紫砂等10多个非遗项目进行了调研,发现非遗项目落户异地得不到当地政策支持已是一种普遍现象。
    “这些非遗项目负责人希望国家对异地落户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给予帮助,让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今年提出的《关于加强对非遗异地传承保护的建议》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异地落户的非遗项目应与落户地当地非遗项目享有一样的政策。“人是活的,水是流的,要想把祖国的非遗传承事业做好,就要把非遗政策做得更适应时代发展。”孙艳玲表示。
    作为满绣传承人,孙艳玲经常到全国各地进行满绣传承,培养了2万多名满绣绣娘,还带领很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其中,少数民族地区是她关注和传承的重点区域。一次,孙艳玲在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少数民族乡传授满绣技艺时,发现该乡还在沿用1993年时的少数民族政策,文化建设已经完全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当下。随后,孙艳玲又对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多个少数民族自治乡进行了大范围的调研,发现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为此,孙艳玲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写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建议》,提出了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及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从资金政策及人才环境等方面鼓励支持少数民族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等10条建议。
    “传承人担负着非遗传承的重要使命,但这些传承人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空间小、年龄偏大、后续乏人、资金匮乏,持续发展力不从心,前景堪忧。”经常奔波在一线的孙艳玲对非遗传承现状颇有感触。要改善这些不利局面,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做事认真的孙艳玲去年初次出席全国两会,就写了包括《关于建立国家级传承人博物馆促进地方本土非遗保护工作的建议》《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关于发展0—16个月托幼服务解决女性职业发展后顾之忧的建议》和《关于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保护的建议》4条建议。孙艳玲说,这些建议是她亲赴上百个地方,实地调研、交流的结果。
    孙艳玲会走进企业、走进民众,用心去倾听、归纳、总结,因此,她的每条建议几乎都和民生相关,而且做到有理有据,用数字说话。让她感到欣慰的是,相关部门或单位都给予积极答复。国家越来越关注百姓的幸福指数,也让她更加专注于今年的两会建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深深牵动着孙艳玲的心。因此,今年的全国两会建议孙艳玲下足了功夫,除了提出非遗政策方面的议案,还提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关于疫情过后恢复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经济扶持的建议》,以及针对民生物资口罩生产企业的《关于加强对口罩生产企业与口罩原料生产企业严格管理的建议》。
    了全国人大代表,我会一直努力,扛起责任,代言大众。”孙艳玲说。

    全国政协委员龙倩:
    持续提供高品质文化产品
    本报驻广西记者  郭凯倩  宾  阳

广西落实“一团一场”建设,龙倩(右四)对新剧场项目进行调研。

    今年已是龙倩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第8个年头,履职以来,她共递交提案近20件。作为一名戏剧人,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这些年来见证了广西戏剧尤其是地方戏剧的兴衰荣辱,因此,她的提案关注最多的也是戏剧艺术的发展。
    相比京剧得到的保护和发展,很多地方戏种的传承面临着更尴尬和凄凉的局面。“地方戏局限大。”龙倩说,广西有29个剧种,1015个剧团,但大量剧种留守基层,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时代,语言、文化和风俗等同质化,使得具有本土特色的剧种特点弱化,不利于戏曲多样化发展。
    每次下基层调研,看到县里地方戏曲人才凋零、传承难继的境况,龙倩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有句行话叫‘锣鼓一响,黄金万两’,但有的地方连演出一台戏的乐器都凑不齐。”体制改革后,很多地方的戏剧团并入了文化馆或非遗保护中心,虽然保护工作也在做,但没有了专业训练,后续人才培养跟不上,人员配备也不齐。
    除了京剧团,广西戏剧院的其他3个剧团演的都是地方戏种。这些年来,龙倩为培养年轻地方戏演员煞费苦心。每年每个剧团选3个演员跟着老师学戏,给每个老师定任务。龙倩说,通过手把手教、面对面传的“名师带徒”模式,带出了一批基本功扎实、能吃苦的青年演员。
    “排大戏”是更能锻炼演员的方法。这些年,广西戏剧院每个剧团每年至少出一台大戏,新作频出的同时,也锻炼了演员。壮剧团的“一姐”哈丹便是一年一个戏“喂”出来的。想当年,哈丹还是一个一出大戏都没演过的青涩演员。8年过去,哈丹从《挑山女人》《我家住在铜鼓岭》演到《牵云崖》,最后一举夺得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殊荣。她直言,没有广西戏剧院的栽培,就没有今天的她。
    俗话说“出戏出人,出人出戏”。当年只能演5台戏的广西戏剧院如今怀揣30多台剧目,每个剧团都能找出三四个扛大旗、担重任的主要演员。从一个演员都拿不出手,到敢与全国优秀剧团媲美,龙倩深深感受到青年戏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017年的全国两会期间,龙倩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戏曲人才培养的建议;2019年又提出“坚守优秀传统文化阵地,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和“加大西部地区非遗文化保护的支持”。在这些提案中龙倩都强调了对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和戏曲人才的支持培养。她说,作为戏剧人,最知道戏剧人的幸和苦、下面的演员需要什么。既然当选了全国政协委员,她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幸运的是,这些年来,国家对戏曲发展越来越重视。比如,国家提出“一团一场”建设,给予地方院团赖以生存的阵地;每年各级财政以政府购买的形式为戏剧院团提供到基层演出的机会……这些都给戏曲演员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谈及今年两会的提案,龙倩表示,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她更关注脱贫以后农村基层群众在文化精神层面的提升。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前,广西基层文化生活的贫瘠让龙倩深有感触,迷信落后、赌博、打架斗殴的情况经常发生。“脱贫后,大家吃饱穿暖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更加迫切。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向群众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内容,占领基层,那么就给了腐朽文化、落后文化可乘之机。”龙倩说。

    全国政协委员李梅:
    线上以“艺”抗疫
    戏曲化危为机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春节期间,李梅(右二)等在陕西广播电视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录制疫情防控节目。      李向红 摄

    庚子新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正着手好好过年的三秦大地父老乡亲一时惊愕。而就在大年初三,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李梅和惠敏莉、侯红琴等走进陕西广播电视台,对《梁秋燕》《三滴血》《红灯记》等秦腔经典唱段填词新唱,并通过网络和各乡村大喇叭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安定民心、鼓舞斗志。可以说,她们是陕西最早投入疫情抗击的一批文艺工作者。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许多文艺单位积极行动,以“艺”抗疫,自觉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结合文艺作品线上传播实际,开始思考如何在疫情之“危”中突围并寻求中国戏曲发展之“机”,增强化危为机的能力。她认为,这需要充分发掘新媒体传播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通过创新戏曲传播方式助力戏曲艺术繁荣发展。
    “我今年提交的提案,就是关于如何更好地借助新媒体推动中国戏曲传播。”李梅表示,大众传媒迅猛发展,互联网备受青睐,广播和电视节目百花齐放,图书音像制品丰富多样,受众文化选择的多样化,让中国戏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戏曲传播要积极融入时代变化,主要可通过文化电视节目制作、将戏曲元素植入其他节目内容以及网络媒体等方式开展。
    此次疫情期间,按照疫情防控需要,广大群众居家生活,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的情况下,每个人既是接收者,也是传播者。作为一个擅长现实题材创作、关注时代精神的戏曲院团,早在疫情初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就在李梅的带领下率先发声,组织众多梅花奖得主和知名演员录制了23期“秦声高唱 共克时艰”专题节目,向百姓传递疫情防控知识,为时代英雄鼓与呼。这些节目在学习强国、文旅中国、陕西广播电视台等平台推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也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做法为示范,倡导全国戏曲艺术工作者以多种文艺形式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5月15日晚,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作演出的“梅花版”陕西戏曲抗疫情景剧《生命的光芒》通过线上直播首次和广大观众见面。据不完全统计,当晚约60万观众观看了直播,这也进一步说明线上传播正成为戏曲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阵地。
    李梅认为,新媒体助力中国戏曲传播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取长补短,加强新媒体与传统传播途径的结合,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二是发挥科技优势,增强新媒体传播技术支持。从受众体验的角度来看,中国戏曲与大众传媒、新媒体的融合,从早期的戏曲动漫到各种特效技术的运用,再到新媒体传播中AI技术等沉浸式体验的加入,让受众更加深入地走进戏曲、了解戏曲、主动参与戏曲,进而自觉传承和弘扬戏曲。三是注重引导,主动承担戏曲人的社会责任。专业戏曲团体、单位和戏曲从业者应在新媒体戏曲传播中,充分发挥价值引领、去伪存真的作用,主动承担起提升受众精神文化素养和戏曲艺术审美水平的社会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杨朝明:
    打造高水平
    世界儒学中心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杨朝明(中)在2018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       孔子研究院供图

    “文化自信一定本于文化自知。”“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有本事的人一定要有道德。”……5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在山东社会科学院“道德讲堂”开讲,展开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学者对话。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一气呵成,杨朝明始终非常投入。前一天晚上,他刚刚在全国政协书院“国学读书群”中和委员们在线交流到深夜,一大早又乘高铁从曲阜赶到济南。
    “我愿意做儒家文化的传播使者。”这种对传统文化弘扬的投入和热情,对杨朝明来说,既是使命,也是多年夙愿。
    “世界儒学传播,中国要保持充分话语权。”2013年,作为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过的学者,杨朝明把这句话深深刻在了脑海中。从那时起,他便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儒学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主场,要立足学校,点燃国学激情。” 杨朝明说,用什么奠定青年学子的生命底色,关乎中华文明标杆的树立,决定着国家文化的品质与境界,中华民族复兴的序曲应该首先在学校奏响。当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时,民族才有希望。
    在系统梳理、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16年山东省两会期间,时任山东省政协常委的杨朝明,正式提交提案建议:在孔子故里打造“世界儒学中心”,建设全球性的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
    “有一次在南美洲,一位老华侨对我说,想让孩子学习儒学但是不知道到哪里学。”杨朝明说他很受触动,“儒学离世人越近,就越需要儒学的高地与高峰。”
    2018年1月,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杨朝明,发现了新的发力点。他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了“在曲阜建设孔子大学”和“在曲阜打造世界儒学中心”两个提案,继续为建设全球性儒学研究、弘扬和传播的高地发声。
    付出终有回报。2019年8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在孔子出生地曲阜正式挂牌成立。今年初,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又特别提出,要整合资源推进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建设,将儒学这一世界文化瑰宝守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这是让我最有成就感、最为欣慰的事。”杨朝明说。
    “在我心目中,世界儒学中心应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致力于由文化自知坚定文化自信,面向世界和未来,讲清楚学术的中国、思想的中国,筑牢中华民族价值信仰根基。”今年,杨朝明把目光放得更远,继续为打造高水平世界儒学中心贡献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刘莉沙:
    关注基层艺术院团
    和基层人才
    本报驻河北记者   李秋云    通讯员   范海刚

刘莉沙下乡演出《穆桂英挂帅》

    “基层艺术院团及戏曲艺术工作者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较大贡献。疫情防控常态化使得本来就收入不高的基层艺术院团雪上加霜,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莉沙带上今年全国两会的提案中,一份正是关于支持基层艺术院团建设、关注基层戏曲人才培养的。
    受疫情影响,按照政策要求,全国各地戏曲院团取消了上半年一切演出,将“送戏下乡到一线”转为“抗击疫情值守一线”。作为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莉沙戴上口罩,带领剧团人员下沉社区开展志愿服务,负责老旧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
    “不光是我们,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都在默默奉献,无数的故事让我感动。”刘莉沙表示,由于基层院团是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团里一半以上的员工属于人事代理,演出取消后,人事代理的员工工资开不全,大家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但团员们还是坚守抗疫一线,没有一个人请假和抱怨。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让刘莉沙更加感到基层艺术院团和基层文艺工作者的不易。“近两年来,我的提案大多跟戏曲相关,包括戏曲从娃娃抓起、戏曲进校园、戏曲与旅游相融合等,今年也不例外,关注基层艺术院团的生存状态问题。”刘莉沙说。
    “虽然疫情倒逼文艺院团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但基层艺术院团生存困难问题依旧比较突出。我希望相关部门重视基层艺术院团的发展,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解决基层院团生存困难问题。”刘莉沙建议。
    “随着现有主演年龄增长、退休人员增多,许多武戏没人接,导致不少优秀剧目没法演出。去年,我们特意引进了3个武戏演员,其中两人不满18周岁,都是顶岗实习。”刘莉沙介绍,剧团每年下乡演出180多场,基层演员风餐露宿,确实很辛苦。
    针对基层艺术院团人才流失、人才断档和基层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无编制、人事代理人员)生活没保障等诸多问题,刘莉沙建议:适当增加编制,吸引专业人才,活跃地方戏曲文化生活;由各级政府拨付专款,对基层院团给予生活补贴,加大资金扶持,解决戏曲艺术工作者的生活困难。
    此外,刘莉沙还持续关注京津冀三地永定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近年来,北京、天津都对境内永定河流域的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做了大量工作。相对于京津两市,河北境内永定河文旅资源挖掘相对薄弱。
    把京津冀地区永定河流域的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文化挖掘作为一项整体工程进行开发建设,是一件亟待提上日程的大事。为此,刘莉沙在提案中提出:各地应打破行政壁垒,统筹做好规划,尽快编制实施方案;以生态修复为重点,全面营造永定河沿线生态景观;统一对永定河流域的文化资源进行普查,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打造河岸文化。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