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艺战“疫”,凝聚起磅礴力量。受疫情影响而推迟召开的2020年全国两会,必将承载人们更多的期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文娱部推出原创访谈栏目“两会‘艺’起聊”,邀请文化艺术领域的代表委员,分享他们的议案提案,与广大网友“艺”起聊两会。
李梅。受访者供图
本期做客的嘉宾是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
给戏曲插上新媒体翅膀
人民网文娱:今年两会上,您带来了什么提案?提出这个提案的初衷是什么,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其中的构想?
李梅:我今年带来的提案是《化危为机——让中国戏曲插上新媒体传播翅膀》。疫情期间,文艺工作者以 “艺”抗“疫”。当线下的活动受到限制时,艺术传播转战线上,通过手机等方寸屏幕在“云”上展示出更大的魅力。这不仅解决了疫情期间的“燃眉之急”,而且为我们中国戏曲传播的新业态、新方式做出了有益探索。
人民网文娱:在您看来,线上活动的蓬勃兴起,给地方戏曲未来的发展带来哪些启发?应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更好地为大众文化生活服务?
李梅:随着互联网普及和5G等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不仅能够满足观众身临其境“现场感”,还能带给观众真实有效的互动体验。当然也要注意到,新媒体传播必然会存在鱼龙混杂的状态。作为专业戏曲人,应在新媒体戏曲传播中,主动承担起提升受众精神文化素养、戏曲艺术审美水平的社会责任。
中国戏曲之所能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不仅在对优秀传统的认真传承,还在于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相信随着新媒体传播方式更加普及和多样,中国戏曲创作、传播、审美等方面发展也会呈现出新形式、新气象。
人民网文娱:如何让传统戏曲借力互联网从固有观众群体中走出来,走进广大年轻人心中?
李梅:近些年,短视频、云直播等新媒体应用,观众参与度高、体验性强、大家还可以即时发弹幕,与主持人直播连线,跟戏曲名家在线学唱等。有了线上受众的引导与培养,对我们线下的戏曲活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信会有更多年轻观众会通过新媒体传播发现中国戏曲的魅力。
培养后继人才 保持薪火相传
人民网文娱:您这些年围绕秦腔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当前陕西地方剧种发展的基本情况?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李梅:就我所在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来讲,从国家到地方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托举青年戏曲工作者,壮大戏曲中坚力量;培养戏曲后继人才,保持戏曲艺术薪火相传。
戏曲研究院的第十期演训班110余名小学员,平均年龄20岁左右,经过五年系统学习和两年舞台实践,已经成为陕西戏曲的新生力量,也即将充实到我们的戏曲艺术队伍中。
人民网文娱:陕西省在秦腔等非遗传承保护方面有哪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李梅:陕西在秦腔等非遗传承保护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全国戏曲院团改革过程中,保留了省市县三级的部分国办院团编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陕西戏曲人才队伍,并为秦腔等陕西地方戏曲代际传承奠定了基础。同时,重视后继戏曲人才培养,不仅提供政策支持,也为青年优秀演员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目前,陕西省现存的26个戏曲剧种,陆续纳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项目都有相应的传承人,通过不断开展创新型非遗宣传活动,也在人民群众引发了强烈反响。
人民网文娱:来陕西旅行,一定要听一场正宗的秦腔。您认为陕西省地方戏曲在丰富旅游文化方面该如何发挥差异优势?
李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地方戏曲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个性的集中体现。戏曲文化旅游正是借助有明显地域标识,凸显当地人文风情的艺术形式,为避免文化旅游的同质化提供了条件。戏曲文化旅游可以充分依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将旅游元素与文化元素完美结合,讲好地域故事。
文化自信是更深层的民族品格
人民网文娱:对地方戏曲尤其是秦腔艺术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李梅:戏曲后继人才建设是戏曲事业的百年大计,既要为托举优秀青年演出搭建平台,又要注重对戏曲后继人才的培养;既要坚持对非遗剧种保护与传承,也不能忽视未进入非遗保护体系的本土戏曲剧种的人才培养。只有不断培养出地方戏曲高质量的后备人才,才能保证地方戏的繁荣发展。
同时,重点院团更应在未来发展上最大限度发挥其示范、带领作用,为实现陕西戏曲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人民网文娱:文化自信是每年两会人们关注的焦点。您认为应该如何面向中外观众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
李梅:精品剧目是一个国家文化实力的形象和代表,对外展示着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蓬勃生命力和强大感召力。因此,“走出去”的剧目,必须从有利于展示戏曲独特魅力、诠释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理念、建构和维护国家形象等方面考虑,精挑细选的优秀戏曲剧目,讲述陕西故事、代表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
文化自信是更深层的民族品格。让地方戏曲文化更多地走出国门,让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能在陕西更多地体验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时代气魄,是我们每一位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编:刘颖颖、丁涛)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