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庆祝建党100周年戏曲名家精品剧目演出活动在北京举行,特邀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携大型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于12月19日、20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参加首场示范演出,并于12月21日在北京召开专家研讨会。北京有关领导、文艺界专家学者及观众一同观看了演出,20位专家应邀参加研讨。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围绕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该剧演员表演、戏剧结构、音乐唱腔、舞美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
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资助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秦腔”抢救传承剧目,主演李梅凭该剧荣获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组委会(个人)特别奖。
主演李梅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无论是闺门旦的温婉清新还是小花旦的娇俏灵动,无不入木三分。同时,为锻炼队伍、培养新人,该剧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青年演员助演,展现了秦腔后起之秀的不凡功力,不仅有利于促进青年演员的快速成长,也体现了古老秦腔艺术的当代活态传承。
秦腔传统剧《再续红梅缘》是本月继秦腔现代剧《路遥的世界》、秦腔廉政历史剧《关西夫子》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北京连续上演的第三部秦腔精品剧目,被戏剧界专家称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新时代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坚持“三并举”创作方针的新成果。北京的冬天,因秦腔的火热与酣畅更添了几分暖意与色彩。
现将专家发言予以摘编,以飨读者。
研讨会专家合影
季国平(中国戏曲研究会会长):
这部戏真是令人赏心悦目,李梅的表演太精彩了,在人物声腔的表现和把控上非常精准,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不仅能从保留经典秦腔的片段中一睹李梅的风采,而且在一些新的场面中,她表演的传承性和示范性都非常明晰。该剧展示了作为秦腔剧种的代表人物、领军人物的光彩,同时包括王航在内的这批年轻演员也非常抢眼。另外,在传承方面,秦腔中的李慧娘独树一帜,除了恢复以外,在剧目创作上还有所创新。这个剧目本身非常有价值,对于整理改编传统戏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文艺评论家):
一个院团管理者的学养、素养、修养及其在管理艺术、组织创作中,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文艺的规律、艺术的规律,决定着这个剧院兴衰发展。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代戏《路遥的世界》、新编历史剧《关西夫子》和传统剧《再续红梅缘》三剧并举到北京演出,在当今梨园界是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剧院的风貌、走向。《再续红梅缘》充分展示出当代秦腔艺术家李梅的演技和风貌,而且作为院团管理者亲自示范、亲身为艺,为培养戏曲后辈人才做出了贡献。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会顾问、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
昨天晚上看了一台非常文雅又热闹的秦腔。秦腔《再续红梅缘》大有可观,满台生辉,真是过瘾。这台戏纠正了人们“吼秦腔”的印象。可以看出该剧的声腔设计、音乐设计都很高明,再加上好的乐队,各位演员的表现都很成功。《再续红梅缘》是一次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在《游西湖》的基础上重拾了裴生和卢昭容这条线,把卢昭容和李慧娘这两个形象融到一起。还有一大创作就是改变了卢昭容的人物身份与行当,体现了演员饰演两个角色的跨行当功夫。
薛若琳(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这出戏我觉得最大的亮点,是恢复了卢昭容这条线。因为明传奇、清传奇都是双线进行,这是传统的套路或结构方式。《红梅记》已成为古典名著,而古典名著的改编,要坚持两个基本原则:第一,要尊重原作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即保持和发扬原作的精华;第二,尊重原著主要人物的基本命运和人格定位。《再续红梅缘》做到了这两点。同时,李梅的表演比较深刻,青衣和花旦的表演和唱腔唱法是不一样的,李梅一人分饰两角,表演很有功夫,比较精准和妥当。另外,《再续红梅缘》行当齐全、阵容整齐,体现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作为名团排演名剧、会聚名家,有着大剧院的风格与气派。
黎继德(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中国演员》主编):
《再续红梅缘》参加戏曲名家精品剧目首场演出具有多重的意义和价值。一是向经典致敬。400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剧种都有这个剧,甚至成为很多剧种的经典;400年来,对这个作品有无数改编,每次改编戏的主题都在随着时代变化,当下更侧重写人物的情感。二是具有示范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此次到北京演出的三部曲现代戏《路遥的世界》、历史剧《关西夫子》、传统剧《再续红梅缘》,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胡芝风(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名誉会长、京剧表演艺术家):
秦腔是古老剧种,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传统表演。这个戏两条线,裴生和李慧娘、裴瑞卿和卢昭容,既有花旦表演,又有青衣表演,很累很不容易。小生文武全才,嗓子也好,真是不错,一台戏的配角都很到位。
刘玉玲(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顾问、京梆子表演艺术家):
这出戏可以作为戏校教材,音乐唱腔发挥到了极致,为音符赋予了人物的灵魂。李梅发声位置高、气息稳、音色美,散发着青春气息,是一个好演员。李梅不光是能唱,塑造人物的能力也很强,从青衣到小花旦,从身段、眼神、语气到用声,都富有变化,很了不起。
袁慧琴(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京剧表演艺术家):
连续看了两场《再续红梅缘》后,我一直在思考中国戏曲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在我看来首先是继承,《再续红梅缘》回归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本质,舞台上李梅唱、念、做、舞浑然一体,功夫特别扎实与娴熟,转换毫无缝隙,这是对演员行当表演成熟与厚度的考验。李梅不仅把中国戏曲优秀传统的唱、念、做、舞很好很科学地继承下来,还有了新发展。在舞台的艺术呈现和表演上有一种现代仪式感,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王馗(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再续红梅缘》借鉴了粤剧及其他剧种之所长,把前一代很多艺术精华吸收进来,包括戏的文本,增加了该剧的情感表达和意境强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拓展了秦腔艺术的发展空间。用不同旦行里面的行当表演艺术来驾驭两种形象,从声乐演唱到表演驾驭,到呈现出来的形象质感,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
安志强(《中国戏剧》原副主编、戏剧评论家):
当下现代戏的创作很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续红梅缘》的演出让我再次看到了传统戏。唱腔醉人,身段优美,加上吹火等高难度技巧,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复仇女神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创新是艺术的生命,程式是戏曲艺术的语言。我们要用独有的艺术语言编织故事,从而将观众引到故事的发展情节中,引发思考、引起共鸣。其他演员比如判官很注重声音的塑造,他的唱腔和嗓音似金豆撒出,轧轧作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及其演员长期以来对优秀传统的坚守担当和不断创新的勇气,令我敬佩。
马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剧理论家):
秦腔是“百戏之祖”,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天下第一团”,原来三部曲和今天三部曲构筑了中国戏曲的高原与最大方阵。《再续红梅缘》让我看到了中国戏曲的生命力,这部戏提供了包括剧种、秦腔、戏剧发展等很多话题可供研究。戏中的李梅几乎全能,吐火、舞蹈、身段都很棒,包括《装疯》这场戏她能唱四个地方戏,非常吸引人,增加了我对戏剧的自信。这部戏是对传统的回归、对经典的回归、对精华的回归。
查明哲(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导演艺术家):
《再续红梅缘》我看得非常投入,热血沸腾,欣赏红梅,重识李梅。这个戏本身就是传奇,写人鬼情未了,写人间的真情真爱,写一生之约之后的那种追求,显示真正的大爱。我总结了四句话:“红梅白梅争芳斗艳,青(青衣)姐旦(花旦)妹各显风骚。人鬼疯仙貌离神通,五功五法情真艺高。”
赓续华(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戏剧》原主编):
看《再续红梅缘》是非常棒的艺术享受,显示了戏曲研究院的威风与气派。这个戏是大角上场,一个人贯全场,无论是声音、表演都让人觉得演员的实力太强了,包括年轻演员都演得非常好。《再续红梅缘》真正发挥了传统戏剧的精华:舞台干净、唱腔精彩、行当齐全。演出传统戏非常重要,传统戏是往兜里装东西,现代戏是从兜里掏东西,演员必须要多演传统戏才能增强本领,再演现代戏才能游刃有余。《再续红梅缘》是秦腔一个很重要的剧目,希望研究院把这个戏打磨得更好。
武丹丹(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秘书长、《剧本》副主编):
地方戏来京演出能有这么多观众,简直就是回到了梨园盛世。同时,这部戏挽救了我对传统戏改编的认知。《再续红梅缘》写的是人鬼情未了的情感故事,审美节奏流畅,让我们体验到了审美愉悦和情感震动,是对抵达一种情感世界的向往或洗礼。这部戏彰显了秦腔剧种饱满的生命力。
高扬(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演员》常务副主编):
李梅在《再续红梅缘》中的表演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秦腔剧种发展的新境界。剧中不仅有许多观众喜爱的中国戏曲中的高难度技巧得以传承,而且在音乐、舞美等方面也更多地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作为一个技艺全面的演员,吹火、水袖等传统技艺的展示,不是单纯追求技巧本身,而是将技巧用于塑造人物。所以,李梅的表演富于现代感,干净、利落、大气、美观,让人耳目一新。另外,她的发声、音色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能够用唱腔充分表现人物及心理。
曹锐(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剧作家):
秦腔《再续红梅缘》我前前后后看了六场,李梅将最美人生绽放在艺术的舞台上,显示生命最高的价值,记录生命中最美的芳华。作为一部教学戏,把这个戏学好了,学生就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培养。这个戏展示的是中国戏曲最经典和需要传承的精华。
海震(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作为曾经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过的人,看到《再续红梅缘》演出的盛况,我倍感光荣。秦腔《再续红梅缘》是李梅舞台表演艺术的自我挑战和不断创造。李梅的表演跟秦腔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传统有密切关系。《再续红梅缘》的精彩表演,对提升并超越剧种表演艺术的行当,向表演艺术的高峰迈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再续红梅缘》和李梅身在陕西放眼全国、高瞻远瞩地积极参与,推进了戏曲艺术文化在当代中国具有现代艺术的创造性发展。
边雯彤(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这次秦腔到北京演出带来了一个崭新的面貌:好的院团、好的演员、好的作品、好的表演让所有观众都感动了,否则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再续红梅缘》的演出更是盛况空前,演出前的刷屏、看完演出后的众多点评,令人振奋。
周丽娟(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秦腔现代戏《路遥的世界》传递出人间真善美的大爱,值得我们深思,暗含了文艺工作者应该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之路。秦腔廉政历史剧《关西夫子》以历史为鉴,彰显了儒家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秦腔《再续红梅缘》中李梅的高水平表演着实惊艳,可以看出她不仅有天赋、有扎实的基本功,还有灵性、有悟性,富于创作意识。另外,这部剧配角的表演也展示了他们的功力。戏曲研究院能踏踏实实出人出戏,让我看到了秦腔艺术的发展和辉煌。
于凡林(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看《再续红梅缘》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震撼、感动”。李梅演出了青衣的稳重、大气、优雅,演出了花旦的俏丽、可爱、活泼,还让我感觉到了她表演中的造型美。我被演员身上所独有的表演魅力所征服。尤其《鬼怨》那一场最后定住的造型,李梅用她独有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物内在世界的理解和感受,是演员充分结合外部动作与内心世界的饱满才能达到的效果。
李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都说“十年磨一戏”,当我还是训练班的小学员时,《鬼怨》就是我的启蒙戏,后来我又在此基础上表演了全本的《西湖遗恨》,我对李慧娘这个角色有着很深的情感。当我决定排演《再续红梅缘》时,需要跨行当一人分饰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通过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为观众塑造温婉清新、坚毅沉稳的李慧娘与娇俏灵动、善良单纯的卢昭容。这不仅是我从艺道路上的又一次挑战,也是我与李慧娘这个人物的前缘再续。另外,该剧在排演之初,我们就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班底和B组主演都选用了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的青年演员,目的就是更大程度挖掘青年人才的艺术潜力、丰富其舞台经验,从而实现古老秦腔艺术的当代活态传承。再次感谢各位专家为秦腔《再续红梅缘》的再度提升把脉开方,为该剧的有序传承建言献策。我们会继续潜心打磨,不负众望,将其真正打造成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传承精品。
《再续红梅缘》剧照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