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剧场:危困中的渴望和依傍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0-12-14
如果老舍先生在世,他必定和老街坊们共担危困,以坚忍的深情期盼未来。经历了剧院停摆、人气凋敝、前路迷茫的艰难打击,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和天桥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四届老舍戏剧节,几经辗转如约而至,较之往年更多了一份提振市场的责任和温暖人心的使命。在“剧场演出”和“剧场放映”两个单元中呈现的13部中外剧目,陪伴着北京从深秋十月走到凛冽隆冬。
经历过疫情之后,剧场更加被需要了。往届戏剧节保持的“戏剧茶馆”文化活动,今年被策划为“我在现场”“IATC剧目导赏”“走进老舍笔下的戏剧场景”等主题,营造真实的、充满温暖的“在现场”氛围,呈现戏剧独特的“在现场”魅力,让观众不再隔着屏幕相见,不再独自欣赏艺术,而是以触手可及的艺术温暖身临其境感受戏剧之美。
老舍、曹禺及其衣钵
北演公司在2020版话剧《二马》(原著:老舍,剧作:方旭、郭奕雯,原排导演:方旭,复排改编、导演:李晔)上更加注重温情的传递,以剧中人物身处逆境中豁达、乐观的精神,为观众送上一碗“暖汤”,致敬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品质。《我的理想生活》(原著:老舍,编剧、导演:梧桐)展现每个人心中美好的理想生活,不仅以一种当代视角重新洞察中国式理想生活,更用一种幽默的方式,为当代观众带来对美好理想生活的思考。《邻居们》(原著:老舍,导演:李晔)把京味短篇中的老北京街坊邻里和家长里短,搬进老舍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老舍纪念馆,打造了一部体验感十足的实景话剧。原汁原味的四合院,柿子飘香的金秋季,别致又温情,以此表达对老舍先生诚挚的敬意。
2020年是中国杰出戏剧家曹禺先生110周年诞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携经典剧作《家》(原著:巴金,剧作:曹禺,导演:李六乙)时隔九年再度回归,并登上老舍戏剧节的舞台。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率人艺老中青演员组成“四世同堂”的超强阵容,纪念这位对中国话剧有着重要影响的文学与戏剧大家,一同弘扬剧作家的文学精神以及剧作背后的力量。本次演出更着眼舞台真实,给了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就像该剧导演李六乙所说:“曹禺先生在《家》中完成了从文学到戏剧质的飞跃。”
黄盈编剧、导演的《语文课》更加讲求文学在现场的互动氛围,观众回溯了学生时代塑造人生认知的一篇篇课文,重温了文学滋养的成长过程。整个保利剧院变成了一出欢快活泼的语文课堂。
老舍擅长利用家庭伦理这一文化枢纽症结,以小见大,将胡同生活场景放在无限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加以表现和反思。北京人艺奉献的经典之作《小井胡同》(剧作:李龙云,导演:刁光覃,复排导演:杨立新),用北京风情演绎了一出新中国的活历史。已故著名剧作家李龙云承袭了老舍先生充满京味神韵的创作衣钵,以30多年里一群北京南城底层市民的命运变迁,勾勒出一幅幅引人深思的历史画卷,以小人物特有的善良、从容、宽厚和豁达,面对着生活中的平凡、琐屑和苦涩。
文学经典对剧场的精神引领
本届老舍戏剧节更加注重文学经典对剧场的精神引领。曾获得英国“奥利弗最佳戏剧奖”等多项大奖的《枕头人》(剧作:[英]马丁·麦克多纳,翻译:胡开奇,导演:周可),是马丁·麦克唐纳最独特鲜明的作品,借助观众对文学、伦理和美学的不同认识,每每出其不意地将其引入繁复的叙事迷宫之中,从家庭暴力与儿童虐待、作家的社会责任和艺术能否救赎灵魂等角度,去引发观众思考。
根据“日本推理畅销天王”东野圭吾早期小说改编的舞台剧《回廊亭杀人案》(原著/监修:东野圭吾,剧作:赵淼、唐夏娃,剧构:唐夏娃,导演:赵淼),改变了原小说繁复推理的叙述结构,压缩表现了大量心理活动,以丰富的肢体造型表现了原作最难以形容的黑暗鬼魅恐怖景象,小说中的悬疑动机被挖掘出强大的戏剧表现能量。舞台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原著/监修:山田宗树,剧作:赵淼、唐夏娃,剧构:唐夏娃,导演:赵淼)则选择了文本丰沛、知名度高、具有悬疑色彩的“电影经典+畅销已久的原著小说”的IP圭臬,改编自日本作家山田宗树同名小说和电影,以近4个小时时长、40个舞台角色的闪转腾挪,把一个蹚过人间地狱、寻找回家之路的女性成长寓言讲得泪光闪闪。剧中的人物关系和叙述结构,以及贯穿其中的行云流水般的时空切换,让人重温了镶嵌着金黄童话色调的个性化艺术语汇。
本届戏剧节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国外剧目在这个时间基本不可能来到国内。戏剧节策划者依然希望像往年一样给观众呈现优质的国外剧目,但是又不想简单地线上放映,因而选择了剧场放映的方式,选取了《真假桃花》《万尼亚舅舅》和原版《战马》这三部首次或鲜少在国内放映的剧目,表达对国外戏剧伙伴的支持和思念,尽可能地表达“我在现场”的坚守。被誉为拥有莫里哀喜剧传统的法兰西喜剧院也令中国观众得以见到法式幽默的机智与诙谐——《真假桃花》(剧作:乔治·费多,导演:莉洛·博尔)发生在上世纪初的佳构剧情景,在当下社会中仍然能找到恰如其分的对照。很多欧洲当代戏剧导演在舞台呈现的时候,会刻意模糊历史文本中的时间概念,并且利用舞台符号,使得舞台呈现与当下的社会现象形成强烈的指涉性,令历史和当下呈现出交错和重叠的状态。显然,《真假桃花》并未选择这一时髦路线。英国舞台剧《战马》(原著:迈克尔·莫波格,导演:汤姆·莫里斯、玛丽安妮·艾略特)带给了少年阿尔伯特无限的信念与勇气,它唤醒的是人们对和平和未来生活的企盼。《万尼亚舅舅》(原著:契诃夫,编剧:康纳·麦克弗森,导演:伊恩·里克森)则录制于2020年疫情期间,它讲述的是契诃夫对精神幻灭的理解,用极大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剧中构建了希望。在全球大部分剧院仍处于停摆和黑暗的时刻,这些作品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力量。
找到人与城市的生命连接
老舍以一生不倦的创作在民族涂炭、时代苦难中,深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市井阶层的生存哲学和真实人性之间的割裂和创伤,以绝大的担当和抱负,辨析城市知识分子被捆绑的自我和风骨人格,直面了传统人格深处最复杂的纠葛和矛盾、懦弱与敷衍、苟安和希望、中庸与激进、功利与理想,书写了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神涅槃苦难史。怎样体现人与城市的关系,捕捉城市的性格,找到人和城市的生命连接,是老舍给我们留下的命题。
从2020年春节就开始筹备的老舍戏剧节,努力用文学书写和舞台建构丰富城市的性格。以“民众情感、人文关怀、民族语言、国际视野”为主题,打造“全城有戏”的戏剧文化空间,让戏剧文化浸润北京市民的生活。用史铁生的一句话说,当我们在写作城市和了解城市的时候,并不是曾经居住在这个城市里,而是这座城市构成了我们。置身在老舍戏剧进行时里,和文学剧场共命运,是时代磨难中老舍留给这座城市的精神瑰宝。
(张向阳)
[ 责编:张晓荣 ]
来源:北京日报
经历过疫情之后,剧场更加被需要了。往届戏剧节保持的“戏剧茶馆”文化活动,今年被策划为“我在现场”“IATC剧目导赏”“走进老舍笔下的戏剧场景”等主题,营造真实的、充满温暖的“在现场”氛围,呈现戏剧独特的“在现场”魅力,让观众不再隔着屏幕相见,不再独自欣赏艺术,而是以触手可及的艺术温暖身临其境感受戏剧之美。
老舍、曹禺及其衣钵
北演公司在2020版话剧《二马》(原著:老舍,剧作:方旭、郭奕雯,原排导演:方旭,复排改编、导演:李晔)上更加注重温情的传递,以剧中人物身处逆境中豁达、乐观的精神,为观众送上一碗“暖汤”,致敬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品质。《我的理想生活》(原著:老舍,编剧、导演:梧桐)展现每个人心中美好的理想生活,不仅以一种当代视角重新洞察中国式理想生活,更用一种幽默的方式,为当代观众带来对美好理想生活的思考。《邻居们》(原著:老舍,导演:李晔)把京味短篇中的老北京街坊邻里和家长里短,搬进老舍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老舍纪念馆,打造了一部体验感十足的实景话剧。原汁原味的四合院,柿子飘香的金秋季,别致又温情,以此表达对老舍先生诚挚的敬意。
2020年是中国杰出戏剧家曹禺先生110周年诞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携经典剧作《家》(原著:巴金,剧作:曹禺,导演:李六乙)时隔九年再度回归,并登上老舍戏剧节的舞台。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率人艺老中青演员组成“四世同堂”的超强阵容,纪念这位对中国话剧有着重要影响的文学与戏剧大家,一同弘扬剧作家的文学精神以及剧作背后的力量。本次演出更着眼舞台真实,给了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就像该剧导演李六乙所说:“曹禺先生在《家》中完成了从文学到戏剧质的飞跃。”
黄盈编剧、导演的《语文课》更加讲求文学在现场的互动氛围,观众回溯了学生时代塑造人生认知的一篇篇课文,重温了文学滋养的成长过程。整个保利剧院变成了一出欢快活泼的语文课堂。
老舍擅长利用家庭伦理这一文化枢纽症结,以小见大,将胡同生活场景放在无限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加以表现和反思。北京人艺奉献的经典之作《小井胡同》(剧作:李龙云,导演:刁光覃,复排导演:杨立新),用北京风情演绎了一出新中国的活历史。已故著名剧作家李龙云承袭了老舍先生充满京味神韵的创作衣钵,以30多年里一群北京南城底层市民的命运变迁,勾勒出一幅幅引人深思的历史画卷,以小人物特有的善良、从容、宽厚和豁达,面对着生活中的平凡、琐屑和苦涩。
文学经典对剧场的精神引领
本届老舍戏剧节更加注重文学经典对剧场的精神引领。曾获得英国“奥利弗最佳戏剧奖”等多项大奖的《枕头人》(剧作:[英]马丁·麦克多纳,翻译:胡开奇,导演:周可),是马丁·麦克唐纳最独特鲜明的作品,借助观众对文学、伦理和美学的不同认识,每每出其不意地将其引入繁复的叙事迷宫之中,从家庭暴力与儿童虐待、作家的社会责任和艺术能否救赎灵魂等角度,去引发观众思考。
根据“日本推理畅销天王”东野圭吾早期小说改编的舞台剧《回廊亭杀人案》(原著/监修:东野圭吾,剧作:赵淼、唐夏娃,剧构:唐夏娃,导演:赵淼),改变了原小说繁复推理的叙述结构,压缩表现了大量心理活动,以丰富的肢体造型表现了原作最难以形容的黑暗鬼魅恐怖景象,小说中的悬疑动机被挖掘出强大的戏剧表现能量。舞台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原著/监修:山田宗树,剧作:赵淼、唐夏娃,剧构:唐夏娃,导演:赵淼)则选择了文本丰沛、知名度高、具有悬疑色彩的“电影经典+畅销已久的原著小说”的IP圭臬,改编自日本作家山田宗树同名小说和电影,以近4个小时时长、40个舞台角色的闪转腾挪,把一个蹚过人间地狱、寻找回家之路的女性成长寓言讲得泪光闪闪。剧中的人物关系和叙述结构,以及贯穿其中的行云流水般的时空切换,让人重温了镶嵌着金黄童话色调的个性化艺术语汇。
本届戏剧节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国外剧目在这个时间基本不可能来到国内。戏剧节策划者依然希望像往年一样给观众呈现优质的国外剧目,但是又不想简单地线上放映,因而选择了剧场放映的方式,选取了《真假桃花》《万尼亚舅舅》和原版《战马》这三部首次或鲜少在国内放映的剧目,表达对国外戏剧伙伴的支持和思念,尽可能地表达“我在现场”的坚守。被誉为拥有莫里哀喜剧传统的法兰西喜剧院也令中国观众得以见到法式幽默的机智与诙谐——《真假桃花》(剧作:乔治·费多,导演:莉洛·博尔)发生在上世纪初的佳构剧情景,在当下社会中仍然能找到恰如其分的对照。很多欧洲当代戏剧导演在舞台呈现的时候,会刻意模糊历史文本中的时间概念,并且利用舞台符号,使得舞台呈现与当下的社会现象形成强烈的指涉性,令历史和当下呈现出交错和重叠的状态。显然,《真假桃花》并未选择这一时髦路线。英国舞台剧《战马》(原著:迈克尔·莫波格,导演:汤姆·莫里斯、玛丽安妮·艾略特)带给了少年阿尔伯特无限的信念与勇气,它唤醒的是人们对和平和未来生活的企盼。《万尼亚舅舅》(原著:契诃夫,编剧:康纳·麦克弗森,导演:伊恩·里克森)则录制于2020年疫情期间,它讲述的是契诃夫对精神幻灭的理解,用极大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剧中构建了希望。在全球大部分剧院仍处于停摆和黑暗的时刻,这些作品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力量。
找到人与城市的生命连接
老舍以一生不倦的创作在民族涂炭、时代苦难中,深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市井阶层的生存哲学和真实人性之间的割裂和创伤,以绝大的担当和抱负,辨析城市知识分子被捆绑的自我和风骨人格,直面了传统人格深处最复杂的纠葛和矛盾、懦弱与敷衍、苟安和希望、中庸与激进、功利与理想,书写了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神涅槃苦难史。怎样体现人与城市的关系,捕捉城市的性格,找到人和城市的生命连接,是老舍给我们留下的命题。
从2020年春节就开始筹备的老舍戏剧节,努力用文学书写和舞台建构丰富城市的性格。以“民众情感、人文关怀、民族语言、国际视野”为主题,打造“全城有戏”的戏剧文化空间,让戏剧文化浸润北京市民的生活。用史铁生的一句话说,当我们在写作城市和了解城市的时候,并不是曾经居住在这个城市里,而是这座城市构成了我们。置身在老舍戏剧进行时里,和文学剧场共命运,是时代磨难中老舍留给这座城市的精神瑰宝。
(张向阳)
[ 责编:张晓荣 ]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