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九州大戏 护剧种生态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0-12-03   
  本报记者  刘  淼
  2019年夏天,来自四川成都年逾八旬的蔡志雄购买了2019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演出的门票,带着老伴打“飞的”到江苏昆山追戏。38天时间,夫妻俩看完了所有56场演出。
  今年初冬,蔡志雄夫妇又来了。这一次,夫妻俩得到2020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组委会赠送的观演套票,在42天的时间里,看全了来自全国25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116个剧种演绎的40余台演出。“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戏好,组织得也好,各种各样的戏都看了,很开心。每看完一场,都要在脑子里回味很久。在一个地方就可看完九州大戏,无憾矣。”蔡志雄激动地说。
  三百余种剧种实现“大团圆”
  自2018年起,百戏盛典已连续举办3年,实现了全国348个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的“大团圆”。
  3年来,百戏盛典不负众望地交出了成绩单:408个剧目在昆山开展201场演出,共1.2万名演职人员参加演出,现场观众达11万人次,网络直播观看量超1.5亿人次,新浪微博累计阅读量超7.2亿次,抖音播放量超4.2亿次;举办80场特色戏曲文旅延伸活动,接收到各参演单位捐赠的代表性藏品4411件(套);百余位戏曲专家分12批观摩百戏盛典,发表相关文章100余篇约20万字。
  “百戏盛典在3年内对348个剧种和木偶剧、皮影戏的代表性经典作品进行巡礼展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围绕‘剧种’这一核心要义,组织开展了剧目展演、专家研讨等系列活动,成功锻造了百戏盛典这一具有深厚内涵的文化名片,百戏盛典已经成为加强剧种建设、推动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平台,由此引发的‘剧种热’将引领全国戏曲剧种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说。
  稀有和濒危剧种焕发生机
  保护一个地方剧种就是保护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就是连接历史与今天的时空隧道,让人们记得住乡音、留得住乡情、解得了乡愁。
  “毫不夸张地说,百戏盛典的意义和价值远远超越了戏曲界。”戏剧评论家毛时安认为,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极大地冲击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物种”急剧而大规模地消亡,是许多有识之士所担忧的。百戏盛典为抢救、保留传统文化样式,维系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据中国文联办公厅副主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汪泽介绍,2017年12月文化部发布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的通报中提到,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国348个剧种中有107个剧种无国办团体,仅有民营团体或民间班社,其中70个剧种仅有民间班社。“348个剧种听起来感觉很多,但真正能够常年在舞台上进行正常演出的剧种不超过70个。在百戏盛典举办之前,有很多稀有和濒危剧种只剩下几位传承人,连民间班社都面临关闭。要组织这些濒危剧种参加展演,简直比登天还难。百戏盛典的举办,促使地方对戏曲重视起来,加大对戏曲的投入力度,重新组织院团进行剧目编排,使一些戏曲‘活化石’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汪泽说。
  记者在由百戏盛典组委会办公室提供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回访分析报告》中看到,2018年和2019年进行的回访中,院团满意度为100%。多数院团表示,通过参加百戏盛典,不仅宣传和推介了自己的剧种,更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其中,江苏省丹阳市丹剧团反馈,参加百戏盛典让基层弱势剧种的艺术工作者看到了希望、明确了方向、增添了力量。河北省威县冯庄乱弹艺术团有限公司反馈,通过参加百戏盛典,演员的工作态度更加端正,大家积极主动地练功,排练更加刻苦,特别是年轻演员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陕西富平县阿宫剧团通过在百戏盛典中与其他剧种演职员的交流,创造性地将阿宫剧与汉调剧种结合,让细腻委婉的阿宫剧多了一分激越。
  面对市场,濒危剧种如何发展
  百戏盛典展演进一步推动各地将濒危剧种的保护落到实处。它使戏曲整体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是戏曲剧种不断消失的趋势,从此被逆转。但盛典结束,面对严峻的现实、残酷的市场,濒危剧种该如何发展?
  已连续3年驻扎昆山看戏的原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认为,在文化高度自觉、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保护好348个戏剧文化生态样貌迫在眉睫,但不能指望每一个剧种都发展成“大树”。“希望濒危剧种的‘小花’不要因为饥饿而死亡,不要因为贫困而香消玉殒。”陈鹏说。
  “3年的百戏盛典展演深化了我们对戏曲剧种的认识,尤其为各剧种的分类指导提供了依据。虽然按统计戏曲有348个剧种,但是通过展演可以看到,各剧种并不平衡,差异很大。”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表示,348个剧种中大约有120个剧种拥有较完整的剧目系统,其中,又有20多个是传播范围较广且有较高艺术质量、在继承传统和新剧目创作两方面都大有可为的剧种,它们代表了当代戏曲艺术的水平。剩下的大多是濒危剧种,只能以继承传统为主。“百戏盛典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剧种之间的分别,对不同剧种分别实施不同的政策措施,分类指导才能推进戏曲的全面继承和健康发展。”傅谨说。
  “如今更要关注的是‘团圆’之后怎么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雷认为,接下来要结合展演弄清楚现存剧种实际状况,理清剧种体系,包括对少数民族剧种体系进行精准再认定,为剧种研究奠定基础。再结合剧种具体情况,针对部分小剧种,尤其是濒危稀有剧种,以传承保护为主;针对成熟的小剧种和大剧种,多方尝试,在集成传统表演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发展之路。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研究员王越在观摩了山西、安徽、云南、山东4省戏曲演出之后谈到:“窥一斑而知全貌,戏曲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4省各大剧种阵容强、行当全,大气规范,舞台呈现有朝气,令人忧虑的是那些小剧种,人才稀缺、前景堪忧。”她认为,小剧种应该放下门户之见,多相互交流演出,创新性发展,相关部门还要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鼓励非遗传承人“家族式传承”,强化剧种个性化发展,避免小剧种与大剧种的趋同化。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