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报告
王景贤 洪世键
中国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早在一千年前的唐末五代,即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是中国不间断传承时间最长的木偶戏品种,至今保存数百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并传承一整套“压脚鼓”等特色乐器的独特演奏技法。同时也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表演技艺和独具特色的木偶头像雕刻及木偶造型制作工艺,因而成为中国提线木偶戏艺术的珍稀范本和不争代表。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载体,逐渐完成从家班、民间班社向国有剧团的转变。如今泉州市木偶剧团已成为这一重要非遗项目唯一的国有集体性传承单位。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是集体性的传承。上世纪90年代中期,泉州市木偶剧团便把保护传承古稀剧种艺术定为剧团工作的第一要务。为了使全体演职员树立起保护传承剧种艺术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剧团坚持不懈地对新老演职员进行剧种历史和剧种艺术内涵的普及教育。1996年,剧团提出48字的《同仁共勉》:“不因贫弱自卑,不因艰难自弃。不为狭域自限,不为小成自满。坚守精神家园,珍爱文化遗产。不懈精益求精,持续创新发展。”以此凝聚精神。同时,搜集整理剧种史料、文物,开辟了“泉州嘉礼馆”“艺术发展陈列室”“对外(对台)交流陈列室”,既向包括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参访者开放,也使之成为全体演职员日常学习、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从1994年开始,该团积极配合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开展对传统剧目、传统音乐、传统表演线规的搜集、整理、校注和研究,并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合作,开展了长达4年的“泉州目连傀儡”联合调查研究,相继由中国戏剧出版社等单位出版了《傀儡戏·落笼簿》(上、下册)、《傀儡戏·目连全簿》《傀儡戏·音乐曲牌》《傀儡戏·基本线规图录》《泉州傀儡戏概述》(黄少龙著)、《指掌乾坤——精彩绝伦木偶戏》(王景贤等著)、《泉州提线木偶戏》(黄少龙、王景贤著)、《泉州傀儡戏》(王景贤著)、《泉州目连傀儡相关情况调查研究会论文集》等十多部学术专著,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大量文章。这些专著与文章向国内外宣传介绍了泉州提线木偶戏,也成为向全体演职员进行剧种知识普及和剧种艺术教育的重要工具。
2005年后,随着国家、省、市、县各级非遗保护工作网络的建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公布实施,非遗保护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泉州市木偶剧团抓住机遇,及时组织对上级非遗保护文件和非遗法的学习和普及,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讲解和宣传。除此之外,还及时抢救复原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非遗保护价值的全套祭祀戏神仪式《大出苏》,全体演职员参加每年举行的春秋两祭,让大家共同体认剧种悠久传承历史,感念前辈艺术家的功德,誓言坚守剧种艺术,承担传承责任。经过长期不懈的学习和教育,泉州市木偶剧团新老演职员对剧种艺术遗产的珍惜、爱护和对传承任务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得到增强,形成了“绝不能让千年古艺毁在我们手中”的共识,这为剧种的传承发展打下了坚实民意基础。
泉州市木偶剧团作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实施单位,在国家、省、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各级非遗保护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将本计划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看待和实施,并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后继专业人才培养
后继专业人才培养是“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部分。2007年至2011年,泉州市木偶剧团与泉州市艺术学校合作。2011年至2015年,剧团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合作,先后招收45名学员进行专业教学(其中有中专、大专及本科学历)。由剧团选派富有表演经验的艺术骨干担任专业教师。经过多年教学,共有20名优秀学生顺利毕业,并进入剧团工作。为了弥补艺术院校教育的不足之处,剧团重新确立这些学员的表演行当,进行表演线功和道白、唱腔的强化训练,并选派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师徒制教育。这批学员参加了大型木偶剧《赵氏孤儿》《卢俊义》的创作演出过程,并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排练了十几出传统折子戏。经过数年培养训练和每年200场以上的登台演出,这批学员的专业信念更加坚定,表演技艺得到提升,舞台经验日益丰富,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2016年,完成了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木偶戏《火焰山》第三代演出人才培养”项目。这批后继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使泉州提线木偶戏有可能避免继承人断档的危险,为剧种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潜在后继人才培养
潜在后继人才培养,也就是对今后有可能成为专业后继人才的早期哺育和培养。十几年来,泉州市木偶剧团不但大量开展对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校园演出活动及校园普及推广,并且与泉州通政小学、泉州刺桐幼儿园等学校合作,开办了木偶专业兴趣班。剧团选派优秀青年演员到幼儿园、小学等单位,开展辅导教学,并协助开展校园演出活动。泉州市通政小学历届学生中有近200人参加木偶兴趣班的学习。刺桐幼儿园更是把木偶艺术教学作为该校的特色教育品牌,1000多名幼儿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会了动手做木偶,并编创了许多充满童趣的木偶节目。学校举办了20余届校园木偶艺术节,并在多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木偶艺术家同台表演,孩子们在多种场合的演出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除此之外,剧团还与青少年宫、泉州市艺术馆等单位合作开办寒暑假短期培训班,数百名中小学师生参加了培训。这些从小接触和喜欢木偶戏的孩子长大后虽然不一定能成为木偶艺术家,但他们肯定是泉州木偶艺术的喜爱者、推广者和传播者。对潜在后继人才的培养,为泉州提线木偶戏后继专业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欣赏者的培养
“失去欣赏者的艺术是没有明天的艺术”。欣赏者培养的途径就是持续不断地开展演出和进行多种渠道、多种手段的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承是前提、是基础,而传播却是其生命意义的体现和延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泉州提线木偶戏,长期以来在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多年来,泉州市木偶剧团坚持每年演出300至400场。这些演出既有校园、社区、重大艺术活动的公益性演出,又有商业演出,更有广泛的国际性交流演出。迄今为止,剧团已赴国外演出300余次。人才计划实施以来,泉州市木偶剧团在积极组织抢救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相继创作演出了《火焰山》《古艺新姿活傀儡》《钦差大臣》《赵氏孤儿》《卢俊义》《现代偶戏三题》等新剧目,曾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国家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及许多国际木偶艺术节大奖。同时,剧团与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媒体结合,开展全方位的传播。特别是参加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电视台专题节目录制,接受我国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及许多国外媒体的专题报道,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侨联等组织的春节晚会;参加由国家组织的赴世界多国开展重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在2008北京奥运会、联合国总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等重要国际平台的演出为泉州提线木偶艺术赢得广泛国际声誉,培育了大批国内外欣赏者和粉丝,为泉州提线木偶戏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老师在排练现场为青年演员授课
“90后”青年后继人才梯队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千年古艺进入博物馆,或成为“木乃伊”和“化石标本”,而是使这一古老艺术保持鲜活旺盛的生命力,可以更好地服务时代、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在保护传承古稀剧种艺术的同时,泉州市木偶剧团也从未忽视艺术创新的工作。
经过几代传承人长期努力,剧团在表演舞台、操线技艺、声光效果科技手段运用等剧目创新方面,保持与时俱进,取得让国内外专家、同行与观众同声赞誉的成果。在把握创新与传承的关系方面,剧团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坚持“移步不变形、变化不走神”的原则,努力追求传统与创新的统一,努力避免在所谓创新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对剧种造成伤害。在之前的传承与发展成果上,剧团认为,提前制定下一个阶段的传承计划,确立工作目标,是确保有序传承的先决条件。
1.与泉州艺校开展后继人才培养,着重在传统傀儡戏“压脚鼓”“闽南打击乐”后继人才的合作培养上。
2.招收刚毕业的5名学员到剧团再进行“师徒传承制”的教学培养工作。
3.加大“进校园普及传播”力度,与合作学校持续开展共建行动。从校园兴趣班、木偶小社团中选拔优秀学员,编排节目,参加各级赛事,扩大非遗校园普及的成果和影响力。
此外,剧团将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合作,编撰出版《泉州傀儡戏传承人口述史》《新中国提线木偶戏发展研究——以泉州提线木偶戏为例》等学术成果。还将继续改编复排剧种优秀经典剧目,由后继传承梯队进行排练、演出,达到以戏育人的目的。同时组织创作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精品剧节目,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努力做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与发展。
泉州提线木偶戏在当代几经坎坷,几度崛起,屡创辉煌。若将泉州市木偶剧团68年的建团历史,与泉州傀儡戏漫长的千年发展史,以及今后可能继续生存下去的历史作比较,这68年不过是短暂的瞬间,面对千年古艺能否永续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没有理由不感到责任重大。
从上世纪50年代初以来,由于社会政治环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泉州傀儡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已经改变,泉州傀儡戏介入本地区民间宗教、民俗生活的管道已相当狭隘,与民间人生礼仪及民众世俗生活的联系也几近断绝。民间生存土壤的日渐丧失和民间性的日渐淡化,将导致剧种生命力的弱化,并危及其永续传承与发展。
由于泉州市木偶剧团从业人员收入偏低,演职人员一定程度存在心绪浮躁、事业心淡薄、艺术创造力下降这样一种“隐性人才流失”的状况。由于内在实力下降,剧团对外吸引力随之下降。目前泉州市木偶剧团的编剧、导演、作曲等创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研究人才相对匮乏,存在人才断代的危险。
为使剧团能真正承担起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重责,笔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很有必要创新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剧团的首要工作任务与责任目标为:保护、抢救、传承泉州提线木偶戏,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采取有别于一般性艺术表演团体的管理办法,切实承担对该传承单位的管理职责,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与经济保障。
传承人的遴选是传承工作的关键。根据在基层工作的经验,目前在申报认定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及发放经济补助时,应考虑剧种传承的集体性和多行当特点。更多尊重基层传承单位意见,并将经费补贴的使用权下放到项目执行单位管理。防止个别人只凭资质获取代表性传承人的名誉和利益,而不承担传承责任和义务。
在教育制度方面建议给予政策性倾斜。比如,对严格遴选出来的“被传承人”实行“中学至大学一贯制”的教育制度,既能满足传统表演技艺需要“童子功”的要求,又能增加对“被传承人”的吸引力。若能对“被传承人”实行“严格挑选、免费教育、长期培育、终身服务”的政策,则“被传承人”的培养就更有制度的保证。
后继人才培养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终止时。我们将在实施“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工作,以期让泉州提线木偶戏这一优秀的古老艺术得到永续传承与发展。
(作者王景贤系国际木联中国中心副主席、一级编剧,泉州市木偶剧团名誉团长、艺术总监;洪世键系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副会长、一级艺术管理,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书记。)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