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与创作相互砥砺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1-02-01   

  本报记者  刘  茜
  “话剧《柳青》不回避现实问题,总体艺术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和梦想。”“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要提出学柳青、学路遥、学王愿坚,就是要解决文艺界出现的某些不好倾向。”“现在一些人表面上说体验生活,其实是浮光掠影。通过这部作品,通过柳青这个人物,让我们得到反省。”……
  2018年12月16日,在陕西西安召开的剧目研讨会上,专家、评论家对当时初立于舞台的话剧《柳青》提意见、打磨提高的场景,至今仍在记者脑海里不时浮现。
  任何一部文艺精品的诞生,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也离不开文艺评论的砥砺匡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上强调:“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西安演艺集团旗下西安话剧院创排的话剧《柳青》荣获文华大奖,广受好评,在背后的文艺评论发挥了哪些作用?这部作品的创作和文艺评论之间的互动关系能提供哪些有益的启发?
  近日,记者采访该剧主创人员与部分评论家,共同回眸话剧《柳青》的创作、提高过程,走进文艺评论与创作相互砥砺的背后。
  发挥功能:褒贬甄别,提升创作
  剧本经过4次修改,二度创作上经过导演调整7次、舞美调整4次、音乐调整3次,专家研讨会召开10次,专家撰写评论文章20多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公开发表10余篇。
  这是截至目前话剧《柳青》和文艺评论互动的数据。《柳青》制作人、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告诉记者,该剧剧本出来后,在西安市、陕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对剧本做过几轮探讨,每次会议记录完成稿都有100多页。
  该剧更加特别的地方是在剧本创作还没开始时,文艺评论就已经“介入”,发挥了作用——《柳青》的编剧、作家唐栋在剧本创作前就汲取与柳青《创业史》相关文艺评论的营养。
  为了创作,他不仅要熟读《创业史》,还要了解文学界当年对《创业史》的评价。他发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创业史》第一部在收获众多赞誉外,也有北大教授严家炎撰文指出,梁生宝的艺术塑造存在“三多三不足”的问题。争论3年以后,严家炎为柳青的人格所折服,柳青则表达了对文艺批评的尊重。唐栋说,这些对“确立《柳青》的创作基调”有帮助,也更好地启发了他正确对待文艺评论的态度。
  唐栋详细介绍了评论如何对自己创作产生影响,如仲呈祥对创作的主题走向把关,王树增、汪守德建议注重表现柳青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写出地域特色,欧阳逸冰和宋宝珍则在剧情和戏剧常识方面提出了意见。
  唐栋表示,这些评论让自己落笔更加坚决、有底气。剧中关中人那标志性的动作细节——“圪蹴”,象征柳青愿意蹲下去和百姓交流,就获得了评论家的一致认可和鼓励。饰演柳青的林波表演松弛自然,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荣广润评价:在农村生活中“圪蹴”了,在舞台上就闪亮了。
  《柳青》的导演傅勇凡称自己常受评论家的洗礼:“任何一个作品都不会十全十美,刚排出来时问题格外多。”对待文艺评论,他的态度是热情拥抱,如果评论尖锐也是在为作品把脉,对今后创作有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刘平先后三次观看《柳青》,参加剧本与剧目研讨会两次。他认为创作者汲取各方面的意见,最终完成了“人民艺术家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
  “我和艺术总监、编剧、导演,征求专家、评论家对《柳青》的意见。对文化大革命那场戏,几位评论家支持保留,但建议重点表现柳青不怕困难、不向谬误低头的骨气。回过头来看,这个决策保持了作品的完整性。”任雪迎说。
  经过不断打磨的《柳青》焕发出动人的光彩,经受了大众检验,好评如潮。
  建构机制:评论前移,介入生产
  在2018年12月16日《柳青》剧目研讨会的第二天,记者又跟随仲呈祥、李法曾、欧阳逸冰等专家“转战”西安演艺集团的选题会,继续出谋划策,可以说在该集团的舞台艺术剧目立项之初,评论就已经开始。
  这一局面的出现和西安演艺集团的工作思路有关。近些年来,西安市委宣传部将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基地设在西安演艺集团,每年由西安演艺集团牵头组织西安市舞台艺术精品选题策划会,邀请众多专家、评论家对西安市各文艺院团的项目选题进行分析,逐项提出中肯建议,通过打分排序,初步确定重点项目,为各院团顺利开展年度重点剧目创作把好方向、提供遵循。如西安演艺集团董事长寇雅玲说:“这已经成为我们的生产方式。”
  任雪迎介绍:“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文艺评论前置。专家、评论家对选题排序梳理,有助于扶持重点项目,避免项目盲目上马,把有效的资源放在合适的项目上,最大限度节约成本,集中力量干大事。”
  文艺评论伴随舞台作品生产始终。“哪怕100条意见中只能梳理出几条关键的、有用的来,帮助都会很大。”任雪迎说,《柳青》第一轮演出6场,每一场都听取现场观看的领导及专家、评论家等各方面的意见。演员之间也进一步磨合,主创也自我审视,不断修改,合力达到“完美”状态。
  话剧《柳青》召开的多场研讨会,有上百位戏剧专家、评论家参加,提出了海量的意见、建议。如何借鉴和吸收?里面大有学问。
  “有利于主题表达的就吸收。”任雪迎表示,在选题立项之初就要明确创作表达的主题,要围绕主题去梳理建议。例如该院出品的另一部获得文华大奖的剧目《麻醉师》,有专家提出要抨击医生收红包的现象,但经过考虑,这并不是剧目重点表达的内容,就没有采纳。“决策者要甄选意见,哪些是珍贵的,哪些是不足为奇的,哪些是不一定吸取的,在明确创作主旨之后,一切迎刃而解。”任雪迎说。
  评论氛围:良性互动,打磨“利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理越辩越明。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
  柳青和严家炎的良性互动关系成为“佳话”,而唐栋也延续着柳青这种精神,这或许是话剧《柳青》成功的一个原因。
  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研究员廖奔在《光明日报》(2019年5月7日)发表文章,对话剧《柳青》的人物塑造、创作原则进行分析,对其坚持价值思考,维系话剧的尊严与荣誉给予极大的肯定。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廖奔与唐栋的交往是从“不打不相识”开始的。时光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廖奔发表了针对唐栋编剧的话剧《宋王台》的尖锐批评。就是这篇评论让唐栋记住了廖奔这个名字,欣赏他作为评论家的直率与坦荡,此后二人成为朋友,唐栋的很多作品都请廖奔来看,廖奔也常常提出自己的意见,一如既往地“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翻阅对话剧《柳青》的评论文章,除了戏剧评论家还有不少文学评论家的高论,如肖云儒、李星、徐岳等,唐栋说:“他们与我相识多年,一开始关注我的小说,我写戏以后,他们又随之关注我的戏剧作品。”
  傅勇凡反复说:“评论家完全不用顾忌情面,尽管提出批评,只要是真实的、真诚的就好。”唐栋认为:“文艺评论不能只表扬,也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而要客观、公正地提出意见。”
  话剧《柳青》是当下文艺评论引导创作的一个生动实例。在采访中,主创与评论家都表达了对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大环境有更多期待。
  任雪迎表示,中央重视文艺评论工作,利于创作发展。作为生产单位,“难免听到表扬高兴,听到批评不舒服。但为了创作环境越来越好,应该鼓励文艺批评”。她认为,创作者要听取评论意见,而评论者必须和实践结合,不做空头理论家。
  “没有良性评判,创作者容易盲从,创作者一定要多听取评论家高水平的点评。” 傅勇凡说。
  “一个成熟的作家是不会拒绝批评的。”刘平表示,期望给尖锐的文艺批评更大空间,广大创作者甚至全社会对文艺评论性质、作用的认识更加充分、到位。


话剧《柳青》剧照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