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转身 去芜存菁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1-02-05   

  秦华生
  1909年,评剧创始人之一的成兆才,根据《聊斋志异》中的《寄生》,改编创作了《花为媒》。故事来源于一篇描述寄生与表姐郑闺秀和邻居张五可的恋爱短篇小说。(以下简称“成本”)其主要情节由两个梦构成:寄生梦见张五可,张五可也梦见寄生,似乎有点仿照《牡丹亭》杜丽娘梦见柳梦梅,柳梦梅梦中与杜丽娘(鬼魂)相会。小说结尾处异史氏曰:“父痴于情(父指寄生之父王桂庵事),子遂为情而死,所谓情种,其王孙(寄生名王孙)之谓与?不有善梦之父,何生离魂之子哉!”成兆才去掉了舞台上不好表现且有模仿痕迹的两个梦,把小说中寄生(剧中改名王俊卿,郑闺秀改名李月娥)躲在门后偷窥张五可,改为花园相亲。增设媒人阮妈,增加喜剧色彩。尤其是增加了张五可受到王俊卿的奚落,愤愤不平,独自在绣楼上照镜自夸的戏,酣畅淋漓,有声有色,突出表现张五可大胆天真、娇憨自负的个性,完成了从小说到评剧的华丽转身。
  成本成名剧
  成本戏剧性与喜剧性强,有很多精彩的唱段,成为评剧旦角演员争演剧目。早期评剧男旦“四大名珠”月明珠、碧月珠、盖月珠和明月珠都演出此剧,各有各的独到之处。后来,评剧旦角女性名演员,如李金顺、李银顺、李宝顺、花莲芳、碧莲芳、芙蓉花等,都以此剧为自己的拿手戏。
  成本是一出唱、念、做并重的名剧,很考验演员的艺术功力。当年有的名演员,如白玉霜、爱莲君、刘翠霞等,都不演正旦张五可,而演彩旦阮妈,演“报花名”这段戏,临时抓词,引起哄堂大笑,剧场效果很好很出彩。
  但是,由于历史和当时社会的局限,也给成本带来不少问题。首先,剧中人物格调有待提高。王俊卿开始对李月娥情有独钟,观花之后,见张五可美貌不在月娥之下,转而爱上张五可,显得过于轻浮。其次,唱、念中夹杂了不少粗鲁、庸俗的用语,如王俊卿与阮妈打情骂俏的唱词,有损人物形象。特别是结局,张五可、李月娥彼此羡慕对方美貌,竟不分妻妾以姐妹相称一起嫁于王俊卿,一夫二妻的结尾是成本在思想内容上最明显的糟粕。
  因此,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评剧院编剧陈怀平和吕子英在创作时走群众路线,吸收了当时演出这部戏的演员从表演角度对全剧提出的有益补充,将剧本重新进行整理(以下简称“陈、吕本”)。
  陈、吕本提升格调
  陈、吕本重构人物关系、调整戏剧情节、提升人物格调、深挖喜剧风格。
  从时代主题出发,在思想上解放妇女,将妇女从封建桎梏的枷锁中解救出来,改变一夫多妻的封建糟粕是此版最为突出的贡献。
  从艺术上、手法上解决一夫二妻的问题,看似只是一个结尾的变动,实际却牵扯全剧情节结构、风格特色和人物性格、关系的重新处理。陈怀平和吕子英提出的初改方案,结尾将更为勇敢、坚决追求婚姻自主的张五可与王俊卿配成佳偶,李月娥则成了封建家长统治的牺牲品。但这一方案并没有引起当时演员们的兴趣,反而觉得有喜有忧与原作的喜剧风格不相符,且王俊卿还是个以貌取人的轻薄之人,原来违抗父命的李月娥也变成了屈从父命的弱女子,人物格调也未有提高。陈怀平、吕子英仔细琢磨演员们的意见,再三研究,再次拿出二改方案。增加一个忠厚友好的小生贾俊英,让他顶替病入膏肓的表弟王俊卿与张五可花园相亲,同时安排了其与张五可的姻缘。增加贾俊英这一神来之笔,使王俊卿这个人物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朴实可爱,与李月娥青梅竹马,一往情深。一夫二妻也顺理成章地改变为两对夫妻,适应了新社会的婚姻制度。
  唱腔设计上,在成本基础上保留精彩唱段,根据需要增添了一些新的唱段。如“花园相亲”一折中阮妈与张五可对仗工整的十二月双报花名唱段等。但对成本比较粗俗的唱词,则采取按腔填词,不改辙口的办法加以必要的修饰。
  作曲家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和剧情发展需要,重新设计了很多唱腔,使得整出戏的唱腔音乐风格特点突出,好听耐看。曲作者在设计唱腔上既照顾了行当、流派特点,又要在同行当的唱腔中有所区别与对比,以便使人物性格各具特点,唱腔丰富多彩。
  在“报花名”这一著名唱段中,曲作者在结构上大胆采用了变化体的分节歌形式。曲调的流畅和节奏的明快很好地表现了张五可的欢愉情绪。
  赵丽蓉饰演的阮妈属含蓄媒婆,在“报花名”唱段中,阮妈的唱段吸收了影调的旋律,演唱诙谐,很有舞台效果。而另一彩旦二大妈则属于夸张型,在她的唱腔中多用了半说半唱的风格使之与阮妈有所区别。
  “洞房赞”唱段中张五可的唱腔有一句唱词多达30余字,唱腔采取结构扩展的手法,使人物性格特点鲜明。老前辈张润时为李月娥修整的“鱼咬尾”格式的唱词,也是字句自由多变,词的自由带来了腔的自由,产生了很强的喜剧性。
  舞台呈现上剧中的歌舞成分很浓。《花为媒》是评剧传统戏,表演上主要以唱为主,动作很少。导演吴坚决深谙以歌舞演故事的本体规律,大量借鉴二人转和民间秧歌的舞蹈成分,在“坐楼”和“赏花”两场戏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坐楼”主要表现张五可照镜子,且歌且舞,身段优美。“赏花”中阮妈的舞蹈动作明显看出二人转和秧歌的原型,舞烟袋和手帕是二人转的成分,舞蹈步伐是秧歌的成分。《花为媒》的舞蹈丰富了评剧表演手段,为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新凤霞华丽的“疙瘩腔”清新明快,婉转优雅,情真意切。赵丽蓉饰演的阮妈,一扫旧传统戏彩旦的“丑”态,身段漂亮,眼神灵活,机智应对,富于喜剧性但动作夸张程度适中,以烘托张五可的戏。扮演李月娥的李忆兰,嗓音圆润,唱腔沉稳大方,表演典雅端庄。张德福饰演的贾俊英扮相俊朗潇洒,演唱传情真切,众名角儿为这出戏增色不少。
  此版的整体修改完好地保持了成本的喜剧风格,提升了该剧的主题思想,戏剧结构更加巧妙,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喜剧气氛更加浓厚。这一关键的改变救活了这出传统好戏,使它成为评剧优秀的保留剧目。
  吴本晕染雕琢再添花
  改编后的《花为媒》一经演出,好评如潮,观众如云,为扩大该剧的社会影响,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与香港合拍彩色戏曲电影《花为媒》。吴祖光在陈、吕本的基础上进行了电影剧本改编(以下简称“吴本”),在文学上仔细晕染,精雕细琢。
  由于电影与舞台的表现形式不同,吴本删掉了一些过场戏,增加了一些表现人物个性的唱段。例如,李月娥首次出场时“绣罗帕”唱段,文词优美,以内心独白式的手法,表达了李月娥的少女情怀,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而张五可首次出场“赏花”的“蜻蜓调”唱段,表达了张五可见景伤情,寂寞难耐,含蓄地流露出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吴本改动的张五可在花园见过贾俊英的唱段,改变了原本直接自己夸耀,以花喻人,借花传情,让贾俊英明为赏花,实为看人,既达到了张五可自我展示的目的,又不显得庸俗,从而刻画了一位既大方又聪明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
  此外,吴本还对张五可报花名,贾俊英、王俊卿等人的唱词,做了不同程度的润色,加强了个性化与文学色彩。评剧电影《花为媒》的广泛传播,得到海内外戏迷的钟爱与追捧,长期广泛流传,影响巨大而深远。
  改革开放后,1978年陈怀平和吕子英集舞台本与电影本之精华再次深度加工舞台版《花为媒》,演出效果极佳,使之成为一出雅俗共赏、久演不衰的评剧精品剧目。全国各地的评剧演员纷纷涌向中国评剧院学戏,评剧新派及各流派艺术空前发扬与传承。中国评剧院通过传授《花为媒》,为全国各地的评剧团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其中部分演员已成为新派弟子里的佼佼者,如谷文月、戴月琴、高闯、刘秀荣、罗慧琴、王向阳等。2013年,中国评剧院再次整合电影版与舞台版,在二度创作上深耕细作,推出经典精粹版《花为媒》,由谷文月领衔主演,参加了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戏曲大师秋季演出季”,轰动京城,好评如潮,堪称保留精品剧目传承之范本。2015年《花为媒》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全国青年表演人才培养项目,为全国各地的评剧院团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2016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在全国5省31市进行了83场巡回演出,受到观众的热捧。几代表演艺术家不断地继承与打磨使该剧历经百年依然充满蓬勃朝气。
  《花为媒》伴随评剧走过112年的历史。百年老戏在几代评剧人自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淬炼中成为经典,去芜存菁,推陈出新,既惠评剧艺术本体,又为几代戏迷喜闻乐见,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与弘扬。

《花为媒》剧照(左起新凤霞饰张五可、李忆兰饰李月娥)


《花为媒》剧照(左起张彦生饰贾俊英、赵丽蓉饰阮妈、谷文月饰张五可)


《花为媒》剧照(左起张德福饰贾俊英、赵丽蓉饰阮妈、新凤霞饰张五可)


《花为媒》剧照(左起李妮饰阮妈、王丽京饰张五可)


《花为媒》剧照(左起李金铭饰贾俊英、戴月琴饰张五可)

  (中国评剧院供图)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