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发展新阶段有新思路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1-07-29   
  本报记者  刘  淼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让当前演出行业正在面临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在后疫情时代,剧场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剧场行业如何突围与解困、复苏与减损,如何进行新空间的拓展和融合发展?日前,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指导、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剧场委员会主办、河南艺术中心与河南保利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剧场大会上,来自全国数百家剧院、剧场负责人以及剧场建设单位、舞台设备生产单位、演出经纪机构、文艺表演团体、票务机构、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代表、负责人、演出设备供应商、专家学者等400余人参会,立足于当下后疫情时期剧场工作重心、演出消费群体分析,着眼于疫情后剧场行业发展方向,共同寻找剧场发展新阶段的新思路。
  “适时”与“适事”
剧院创新融合态势明显
疫情对演出行业的冲击有两个明显指向,一是人群聚集,二是密闭性场所,剧场恰恰把这两条全占了,剧场的停业又连带整个演出产业链近乎瘫痪。“疫情期间,很多演出单位都在尝试从两个方向反向突围:一是突破人群的集聚,向线上发展;二是突破密闭性空间,向户外露天演出发展。这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摸索了一些经验,也不乏成功的实例,但总体来说,效果不大,成果不丰。”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克宁认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线上线下演出的观演模式、盈利模式、付费模式等存在很大差异,需要更深入的磨合与探索;另一方面,是演出行业尚未走到需要向线上延伸的必然,线下演出仍然具有庞大的市场和尚待挖掘的潜力,随着疫情快速得到控制,剧场演出得以恢复,业内对一度为谋生存不得已而为之的线上演出很快便失去了热情。
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副总经理杨树聪看来,疫情加速天桥艺术中心战略方向的调整。“我们对演出剧目的定位是音乐剧、戏剧、儿童剧、舞剧;我们的品牌是国际的、时尚的、大众的。疫情发生以后,我们做的第一步不是创新,而是坚持——坚持我们的剧院定位,坚持我们对于消费人群的定位。除了剧目创作之外,我们结合自己的优势,在文创方面进行了大力地开发和推广。此外,我们还将在展览方面发力,我们现在就在酝酿一个商业展览,在剧场里做商业展览是不多见的。”
相对于有国家资金扶持的剧院,疫情对于民营剧院的冲击无疑更大。创立于2003年、已经在全国拥有21家剧场的开心麻花,在疫情期间度过了“至暗时刻”,在后疫情时代,开心麻花不仅要在内容生产方面有新突破,对于文旅融合也有新的规划。“在内容生产方面,我们要在运维角度拓展新的端口,比如音乐剧的生产、优质小剧场作品的生产和环境戏剧的创作。此外,开心麻花还将加快新空间的拓展、新剧场的建设。我们将从加强文旅融合的角度,把一些在商圈中或者交通便利的合适场所,做成新剧场。这些新剧场将是我们在一线、二线甚至三线城市推进自己剧场院线快速成长的引力。”此外,据开心麻花集团副总裁刘岩介绍,开心麻花还将加速对二线城市的拓展,在文旅融合方面尝试新产品,提升品牌价值。
繁星戏剧村创始人樊星则认为,未来,中小剧场应该成为艺术空间新消费场景的“试炼场”,“中小剧场应该以创作为核心,去尝试更多的可能。”
对于后疫情和疫情后时代剧场的发展,朱克宁认为,剧场发展应融于城市整体文化建设中,与城市特有地域文化、城市群众文化、城市经济相融。找到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是剧场在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剧场不能只满足做城市地标,不能只满足每晚的演出,而要在城市文化建设大环境下,拓宽发展路径,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借力城市经济发展,找到剧场发展的更大空间。从长期来看,文化与科技、演艺与科技的融合势在必行,演出线上线下融合同样是形势所趋,发展仍然是剧场的主线,繁荣依然是剧场的愿景。整个演出行业只有在后疫情时期恢复了元气,补回了损失,夯实了基础,才能在疫情完全结束、社会生活完全步入正轨后,开创演出市场的繁荣景象和大发展局面,迎来中国剧场的“诗与远方”。
“双规范”深度研讨
全面促进演出行业升级
本届剧场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是剧场行业“双规范”首次面向业内作全面阐释,并广泛征求业内意见,进行深入研讨,分别是《剧院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以及《演出票务系统服务及技术规范》。可以预见,这两份专业文件正式发布实施后,将为剧场行业向更高层面发展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支撑。
剧院作为演出行业的重要功能单元,上接文艺院团,下接市场观众,既承担为文艺院团、演出机构提供舞台服务保障的责任,同时又站在直面市场与观众的最前沿,是演出行业提供演出服务的中心环节。本届剧场大会上,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文化标准研究中心主任、规范牵头起草人闫贤良深度阐释了《剧院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剧院服务术语和定义、剧院服务设施、剧院服务组织、剧院公共文化服务、剧院文化市场服务、剧院演出安全服务、剧院服务质量要求等。这一规范的出台对于提升剧场服务质量、规范剧场服务行为具有重要的行业意义。
演出票务是演艺产业面向市场的支持单位,是必不可少的生产性要素。由于演出票务存在复杂的内部规则,导致演出生产机构和演出主办机构无法准确核算成本和利润,甚至无法控制演出规模和演出效果,出现诸如票价折扣失控、票价提成失控、团体票失控等问题。监管部门及行业很难掌握市场真实情况,决策及项目的市场反馈优劣均缺乏数据依据,难以科学促进市场供需,严重影响演出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介绍,《演出票务系统服务及技术规范》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牵头组织起草。根据《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演出市场相关规定,对演出票务管理提出规范性要求,明确出票数量、售票规则、定价规则、退票条件等,需制定相关标准对此进行技术支撑和规范化管理。该标准对全国演出票务制作、销售、管理的系统搭建、数据上报等确立基本要求,旨在全面解决演出市场数字化建设缺失及数据不透明、无沉淀等问题,并使演出票务管理系统与政府演出市场监管系统建立联系,保障演出行业主管部门、税务部门、公安部门等政府机构与演出票务管理保持必要的信息沟通。
逢“十四五”开局
演出行业有更多挑战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后疫情时期向疫情后全面恢复常态化的关键之年,演出行业面临机遇,也要应对诸多挑战。
剧院作为演出行业重要的支柱性力量,应积极应对挑战,在努力多做、做好演出项目,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同时,更加主动融入各地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主流活动中;在承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文化等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使剧院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育城市文化氛围的重要场所;在尽力挽回疫情造成的创伤和损失的同时,放眼发展,放眼未来,推动传统文化业态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围绕延伸和拓展产业链、价值链,构建包括节目资源生态、地方文化生态、国际化生态在内的文化演艺生态圈,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创新发展催生新动能,谋划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剧场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