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精品 攀高峰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1-10-14   

——歌仔戏《侨批》饱含乡愁记忆和时代精神

  由福建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创作演出的歌仔戏《侨批》,2019年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2020年再度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这是厦门市第一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的资助项目,是从全国申报的125部剧目当中遴选的17部剧目之一。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希望借助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扶持,把《侨批》打造成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
  心灵的慰藉  精神的赞歌
  ——看厦门歌仔戏《侨批》
  季国平
  厦门歌仔戏《侨批》是一出题材独特、内涵深厚、情节曲折、形象感人、剧种味浓的优秀剧目。从2018年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首次将该剧搬上舞台,到2020年10月作为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开幕大戏,再到今年经过重要修改后的重新亮相,每一次的观看都令人为该剧的独特和精彩所感动。4年来,该剧已两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这种不断打磨、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同样令我敬佩。
  魂牵梦绕,《侨批》引领观众走进历史记忆的深处
  《侨批》讲述了承载闽南华侨华人血泪汗水、乡愁记忆和艰苦奋斗的侨批故事。该剧的创作让人们认识了侨批,真切地了解到侨批文化如此丰富,侨批故事如此感人,侨批价值多么需要在当代做一次重新发现和深刻揭示。显然,歌仔戏《侨批》用艺术的方式,形象地展示了侨批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闽南话里,“信”读“批”。“侨批”,则是海外华侨寄至国内的书信和汇款,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邮传方式。据有关资料介绍,鸦片战争后,厦门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大量闽南人被卖“猪仔”到南洋当苦力。最早的华工只能托熟人或同乡把银信捎带回家,由此产生了专门负责传递银信的水客。水客把性命交由无常的风浪,往返于南洋与中国,将华侨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和倾吐感情的家信送达千家万户,同时又把家人的回信带去南洋,慰藉华侨思乡的心灵,侨批成了华侨和侨眷的情感线和生命线。侨批文化饱含着华工魂牵梦绕的乡愁记忆,蕴藏着华人华侨勇于开拓、吃苦耐劳、笃诚守信、心系桑梓的精神价值。侨批也是侨乡发展的原动力,见证了海外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2013年6月,“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厦门建有侨批文化广场和展厅,汕头建有侨批文物馆。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视察,亲临侨批文物馆,了解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
  一封侨批一个故事,福建和广东现存侨批档案多达16万件,蕴含了千千万万个感动中国的人生故事。福建留存的侨批虽仅有万余件,但保存时间跨度长、独具闽南特色,是侨批档案的精华部分。厦门剧作家曾学文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生动且重大的历史题材,2015年就开始了《侨批》剧本的创作。他从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中获取灵感,用闽南人最熟悉的歌仔戏来演绎闽南华工生离死别的人生故事,将闽南人的爱、义、恩、情融入戏中,写就了一部闽南人精神力量的形象赞歌。
  生动感人,《侨批》演绎了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
  《侨批》的剧情围绕黄日兴与如意的情感戏主线而展开。全剧以黄日兴下南洋、返家乡、捎银信、做水客为主要情节,剧情结构上大致由两个阶段构成,前6场写闽南劳工下南洋劳作和思乡之苦,家里女人留守煎熬之苦,因此有了侨批、有了水客,银信也成了南洋华工与家乡亲人的情感纽带和经济命脉。最后一场描写随着侨批业务的发展,“批局”应时而生,而翻船事件则体现了以黄日兴为代表的水客们诚实守信的美德。全剧十分注重将人的命运和情感与侨批银信紧紧相扣在一起描写,以爱情为线索,以苦戏为基调,以侨批为载体,以命运为悬念,观众无不为黄日兴、如意、亚香、阿祥及下南洋劳工和家乡亲人的命运所打动。
  戏曲艺术擅长的是刻画命运、以情动人。可贵的是,《侨批》不只是催人泪下,更承载了那段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和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将个人的命运置于侨批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剧中的黄日兴想下南洋赚大钱娶如意,但现实却事与愿违,黄日兴欲归而不得归,留守在家的如意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嫁于他人。黄日兴从南洋工地逃跑,是以华工阿祥的死为代价的;而逃回家乡之日,却是恋人适嫁他人之时。剧中人物的坎坷命运,是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屈辱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强大,中国人才能在世界上真正站立起来,扬眉吐气。
  《侨批》中黄日兴、如意以及亚香、阿祥等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日兴是布袋戏艺人,编剧巧妙地设计了象征男女爱情的重要道具——董永与七仙女的布袋偶像,全剧也正是从两人难舍难分的布袋偶戏表演开始的。其后,这对布袋偶人始终与二人坎坷的命运相始终,从偶人的分离,再到偶人的重逢,却是二人爱情的悲剧性结束。庄海蓉饰演的黄日兴、苏燕蓉饰演的如意,唱做俱佳,演活了人物。曾宝珠饰演的亚香、陈志明饰演的阿祥,在剧中也都有着出色的表演。
  《侨批》从2018年初次搬上舞台,到2021年的修改版,经过不断地加工提高,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在2020版中,黄日兴与如意的命运和情感主线,起始比较集中、浓烈、抓人,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这条情感主戏似未能贯穿到底。到了2021年修改版中,编剧对剧本做了重要修改,舞美几近重新设计,二度呈现上导演也做了很大的调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用曾学文的话说,新版进一步加强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主线,让侨批的内在意味和精神指向有了贯穿全剧的重要支点。高潮部分也进行了情感升华,展现侨批的历史意义——为当地人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认识到敢拼、吃苦耐劳才能改变贫穷命运,“这也是闽南人下南洋的精神所在”。
  绕梁三日,《侨批》极富浓郁的歌仔戏韵味
  一个剧种有一个剧种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韵味,也必然有一个剧种所独有的音乐和主奏器乐。如果说笛子是昆曲的代表性器乐,那大广弦无疑是歌仔戏的代表性主奏器乐。大广弦音质醇厚、韵味独特,音色缠绵而哀婉,似乎也决定了擅长表现悲苦、悲情、悲音、悲调,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歌仔戏音乐韵味的浓郁和独特。《侨批》一剧正是闽南人下南洋悲情命运的演绎和倾诉,歌仔戏剧种和《侨批》的主创将这种哀婉忧伤却勇于与命运抗争的风采气韵发挥到了极致。
  该剧的主创团队都是厦门的戏剧家,他们对于歌仔戏剧种有着成竹在胸的娴熟和深入骨髓的挚爱,导演韩剑英已与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有20年的合作。他2002年执导的《邵江海》,早已被赞誉为歌仔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华美乐章,提升了厦门歌仔戏在全国的知名度,也奠定了近20年韩氏导演风格。2009年他执导的《蝴蝶之恋》,由厦门市歌仔戏剧团与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团合作演出,为推动两岸歌仔戏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侨批》的再次执导,将厦门歌仔戏的传承发展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曾学文是一位典型的闽南才子,他生在闽南,热爱家乡,喜欢从丰厚的闽南文化土壤中汲取艺术灵感,擅长从乡土历史文化中挖掘创作题材,从社会的变迁中发现当代价值,他的优秀剧作多次荣获曹禺剧本奖。他长期与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合作,《邵江海》《蝴蝶之恋》都是他的杰作。当“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后,他又一次敏锐地发现了这一乡土题材的独特价值,从“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里精心提炼,写下了一出闽南人背井离乡、勇闯世界的生命赞歌。《侨批》的舞美设计黄永碤、作曲江松明都是闽南土生土长的艺术家。新版《侨批》在舞台上增加了一个斜面平台,并由多张“侨批信笺”图案组成,强化了侨批文化的意韵。作曲家江松明在配器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让歌仔戏音乐更有张力和戏剧性,以突出演员内心的复杂情感。主要演员庄海蓉、苏燕蓉等,都是当下歌仔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她们演人唱情、细腻生动、感染力极强。
  列入国家艺术基金滚动项目的剧目,都要经过“三改三演”、不断打磨提高的淬炼过程。好戏是改出来的,好戏是演出来的。相信,通过不断地加工打磨,《侨批》一定能够实现“出精品,攀高峰”的目标,为歌仔戏在当代的发展作贡献。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

  地域的、剧种的、当代的
  ——感人至深的歌仔戏《侨批》观后
  李小青
  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创作演出的《侨批》,是继受到两岸及东南亚观众喜爱的《邵江海》《蝴蝶之恋》等剧目后,打造的又一部歌仔戏力作。
  《侨批》选择的是地域性题材并以真实人物黄日兴(乃是侨批史上最早被记载的名字,因其在厦门开办了第一家专营海外银信汇款的“日兴批局”)为原型,通过编剧在文本创作上的精心构思,导演二度创作中精致、精美的舞台呈现,唱响的是一部融合着爱、义、情的奏鸣曲。剧情描述19世纪中后期的闽南沿海村落,布袋戏艺人黄日兴为有资格向如意家求亲,踏入下南洋的旅途,却没想到被骗到矿山做苦工。同乡阿祥付出生命的代价掩护他逃离金矿,从此黄日兴与华工命运、侨批传递以及故土乡亲牢固地联系在一起。于是戏曲艺术的长廊里,增添了《侨批》中的黄日兴这样一位悲壮、沉郁而又坚韧、决不屈服的闽南人物的戏剧形象,也把那个年代海外谋生者与家乡亲人来之不易的沟通交流、纾解思念的方式生动、立体地呈现于歌仔戏舞台,并作为艰难境遇中的精神力量,汩汩流淌于海外闽南人的血脉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品格。
  这部戏的编剧是三度荣膺“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的一级编剧曾学文。他的戏曲创作,如高甲戏《阿搭嫂》、歌仔戏《邵江海》《蝴蝶之恋》等剧目,都显示了厦门艺术创作的实力和成就。从《侨批》的文本来看,在结构简洁极富张力的同时,可看出剧作家对史实、细节、环境的考究都下了不少功夫,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是典型性与个性化相映生辉,不仅男女主人公黄日兴、如意既是“那些人”又是“这一个”,包括剧中阿祥、亚香、阿昆等次要人物的身份设定、关系的搭建亦有一定的概括力,同时不乏独特性,可以说是闽南人群体命运的缩影。这部戏从创排至今,不仅在2019年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上获得高度评价,也被国家艺术基金列为2019年度和2020年度资助项目,几经修改后在情节推进、侨批与人物情感及命运的关联上更为密切,不仅丰富了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层次和深度,也将主人公从“小爱”到“大爱”,即从追求个人幸福到改变群体命运选择的肯綮之处,铺叙得肌理清晰,充分体现这一地域性题材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歌仔戏《侨批》由韩剑英担纲导演。这是继《邵江海》《蝴蝶之恋》等誉满国内外的优秀剧目排演后,他与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的又一次重磅合作。韩剑英是一位作品数量多、质量优、涉及剧种广泛、多次获得文华导演奖及各种国家级奖项的优秀导演。近20年来,他在戏曲舞台上默默耕耘,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因剧种制宜、因剧目制宜开发不同演员的可塑性,既不因循自己驾轻就熟的表现手法也又不盲目创新,对剧目审美品格的把握又往往别出新意,给观众、专家以惊喜,二度创作的细节把握、表演风格的契合与境界、格调的呼应俱佳。
  在《侨批》的舞台呈现中,韩剑英举重若轻地将民间风俗的地域标识提炼出来,并巧妙地成为演员表演的支点元素,既对情节发展起作用,也对人物关系的变化具有象征意义。如布袋偶和侨批(闽南方言,来自侨居海外之人的信件)——在序幕,导演用精雕细刻的“戏中戏”,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状态、生离死别的情境表现得充分饱满:追光中,戏台上的布袋偶互诉情怀、难舍难分,同时也是将青春男女的心绪鲜明地呈现在舞台上,营造出了一种情境和氛围。第一场中,黄日兴帮如意写给父亲的信,在工友手中传递,那可是渴盼的来自唐山故土的讯息!在歌仔戏声腔的伴随下,导演的调度和对戏剧节奏的把握,将这段群戏铺叙得错落有致,那封信经过的每一双手,都有一颗相思的心……这场戏对群像的处理,别出心裁而又情感深沉,不仅准而且美并蕴涵丰沛。在第三场,正是因为布袋偶的存在,让工友对黄日兴的艺人身份、识文断字的本事有所了解,成了工友让他帮写家书的契机。在第五场,布袋偶对传递主人公心理和情感变化的作用,可以说发挥到极致——当黄日兴意外知晓如意已经嫁人,看着手里如意托人交还回来的爱情信物布袋偶“董永”之时,他在“鹊去桥断,千里迢迢亡命颠……董永寻妻人不见,一场空喜化水帘”的唱段中,导演一是为饰演黄日兴的庄海蓉设计了多种身段,于载歌载舞中将热血渐凉、失落而愤懑的心绪弥漫于表演区域,二是在两束追光中,随着向一对布袋偶的分别倾诉,将作为爱情信物的“董永”“七仙女”次第置放于舞台左、右光区,黄日兴孑然而颓唐地居中站立,他的左顾右盼既是斩断情丝的瞬息,也是一眼万年的诀别,更与序幕那对布袋偶沉浸缠绵、不舍离别的“戏中戏”形成呼应、比对,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
  另外,出现在第四场舞台提示中的蕉叶,四、五场中出现的阿祥赠送亚香的手链,在导演的巧思中均成为舞台呈现上的亮点:前者被导演运用到黄日兴和阿祥深夜逃离的场面中,蕉叶是环境的一部分,也成为两个人物身段、造型和跌打扑翻的支点,令这场逃离和生死托付生动带感,很好地渲染了氛围,为内在的紧张与外在的危机找到恰当的依托;手链和黄日兴颤抖的手,在追光中交给亚香的那一刻,注定了一个女子的崩溃——此处导演对演员手眼身法步及两人走位的设计和变化,传递出多种意象,有爱的沉重不堪回首、有苦难生活的沧桑难以承受、有女性的脆弱、也有浸淫封建传统千年所无法摆脱的卑微意识……在这部地域性题材的歌仔戏中,韩剑英慧眼独具地把题材、剧种、文本所能提供的元素往往用到极致。
  《侨批》中黄日兴的扮演者庄海蓉是一位旦角演员,在这部戏中反串小生,表演出色,身上了得,演唱亦毫无雌音,把主人公的成长刻画得真实、可信。尤其剧情转折点、情感爆发处有的段落相当醒目,一是有导演的精心设计,二是她的表演体现出难得的克制,非常可贵。剧中女主角如意的扮演者苏燕蓉是梅花奖获得者,多才多艺,她的表演细腻、扮相俊美、声腔动人,精彩地演绎了属于那个时代闽南女性的美丽与哀愁。
  歌仔戏《侨批》是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的又一部力作,在地域题材的挖掘上,张扬剧种审美传统又不乏有的放矢地创新、不无小心地探索,令人欣喜地达成了与当代观众的心灵共振、声息相通——这样的戏,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系《中国戏剧年鉴》主编、编审)《侨批》: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武丹丹
  19世纪中叶,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国为加紧掠夺东南亚殖民资源,急需大量廉价劳工,有200万名契约华工被卖“猪仔”到南洋。在闽南语中,“信”被读做“批”,侨批是海外华侨寄回家乡的信,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汇寄方式,闽南人中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亲戚或者朋友在东南亚或海外侨居,因此,等待华侨寄信、寄钱回家是很多闽南人无法抹去的历史记忆,侨批成为海外华侨的群体记忆和文化符号。2013年“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以歌仔戏《侨批》(曾学文编剧、韩剑英导演)将这一群体记忆搬上舞台,令人瞩目。
  故事以厦门第一家专营银信汇款的“日兴批局”创始人黄日兴为主人公,编织了一段生与死、血与泪、苦与累,万里乡愁与故土难离的故事。为了能迎娶自己心爱的姑娘如意,布袋戏艺人黄日兴被“客头”骗去南洋,为了心中牵挂的人,他义无反顾、不畏生死地逃出金矿,为了掩护他,也为了黄日兴能把矿工的信带回唐山,华工阿祥用自己的性命掩护了黄日兴的生还。而九死一生的黄日兴回到家乡,却发现物是人非。因为生活所迫,如意已经另嫁他人,而阿祥心中念念不忘的妻子也早就成了当地茶商的小妾……但是,黄日兴带回来的其他信件却给了侨眷们深深慰藉,黄日兴意识到每一封侨批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欢,都是无尽地等待,他带回来的不只是信,不只是钱,更是一家人活下去的希望,是与家人生死联结的纽带。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南洋“水客”之路,将华侨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和倾吐情感和思念的信送到千家万户,同时,又把家里的回信带到南洋,慰藉他们孤寂的心灵。最终,他乘坐的从南洋回来的船翻了,按照行规,他可以不承担任何损失,但是,他拿出他15年的全部积蓄去赔偿侨眷……因为他知道,每一封侨批都连着一家人的生活指望,一袋米就可以养活一家人。
  用一个非遗的剧种去讲述这一段文化记忆,可以说这是中国的故事,又是世界的题材。闽南华侨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参与者、建设者,侨批是华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题材本身浓烈的情感又集传奇性与诗性于一身,海外孤客不确定的命运沉浮让故事无比跌宕,而侨批本身,则像余光中的诗句“乡愁是张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亦是乡愁,亦是纽带。
  该剧编剧曾学文充分挖掘侨批这一历史文化记忆本身的历史底蕴、文化含量,既是主人公黄日兴本身的人生抉择史,也是侨眷的感情守望史,同时还是南洋与唐山的社会发展史。歌仔戏本身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既有悠扬高亢的“七字调”“大调”“背思调”,更有忧郁哀伤、如泣如诉的“哭调”,特别适合表现这样情感浓烈、婉转曲折的故事;而歌仔戏的身段做表也颇为生动,极具民间性,黄日兴逃跑时候的“芭蕉叶舞”,矿工围着看布袋戏的“鞋帮舞”,和如意演布袋戏的“手指舞”,都充分利用了闽南当地的文化元素,巧妙地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充分融合,将日常生活的动作转化为舞台动作,同时一曲似乎无处不在的闽南民间小调“茉莉开花白丝丝,半夜做梦想抱伊,茉莉开花白丝丝,离乡最苦想妹伊……”,让人充满惆怅与无奈。
  毫无疑问,《侨批》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剧目,而出品单位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原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本身也非常有特色,剧团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以《邵江海》《蝴蝶之恋》《荷塘蛙声》等作品享誉国内。
  《邵江海》以歌仔戏的一代宗师邵江海的生平入戏,写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歌仔戏的重大贡献,一把大广弦讲述了歌仔戏的前世今生;歌仔戏《蝴蝶之恋》则发挥歌仔戏剧种本身根植于闽南,形成于我国台湾,生长于两岸的历史特点,选取“梁山伯祝英台”这样两岸共通的爱情故事,首开两岸合作剧目参与国家艺术展演并获大奖的先河;而《侨批》则是深挖闽南地域文化,记录历史,连接起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历史与今天,并且一如既往地在创排过程中,为海峡两岸融合提供更多平台。本次演出中,就与台湾戏曲音乐协会合作,共同演出,连接起海峡两岸。《侨批》不只是通往世界的桥梁,也是厦门写给世界、写给历史的一封信,见字不只如面,见到的还有闽南人的血性与精神。
  同时值得关注和耐人寻味的是《邵江海》《蝴蝶之恋》《侨批》这“三部曲”不仅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更是跨越了闽南、台湾及东南亚,正好串联起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历史足迹。由此可见,剧团的剧目建设有规划、有系列,在本土文化题材和本剧种特色的追求与耕耘上,很见成效。
  (作者系《剧本》杂志副主编)
  本版图片均为歌仔戏《侨批》剧照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