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戏曲守正创新的自觉性与能动性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2-05-06   
  陈  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新的时代特征,在治国理政中突出提出了“守正创新”的科学概念,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戏曲发展必将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强调戏曲的守正创新,是因为戏曲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完整的艺术体系。面对戏曲的博大精深,如何守正创新显得格外重要。守正创新不是一般的态度方法和工作要求,而是具有哲学意义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这一重要论述将守正创新置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作为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来对待。
  守正创新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守正是探索与出征,而不是固化与安守。守正不仅要固守现存的东西,更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追寻、发现更具深刻性,更靠近真理的正道,以达到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坚定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这也就是“创造性转化”的实质意义。这个坚守正道的过程,对当今许多观念相对固化的戏曲艺术发展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中国戏曲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分别呈现为三种美的形态:封建社会的戏曲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有机统一的古朴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戏曲是疏离思想内容、注重艺术形式的古典美;社会主义社会的戏曲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辩证统一的现代美。戏曲艺术三个历史阶段的划分告诉我们,现代戏曲不仅要继承距离我们很近的形式惊艳的古典美,还要继承社会内容与艺术形式有机统一的古朴美。我们既要梅兰芳精妙绝伦、意味深长的形式美,也要关汉卿热切的大众情怀和直面现实的人文精神。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戏曲现代美的基础,这种高层次的辩证回归对创造戏曲现代美更为重要。如果我们不能把戏曲艺术美作为一个自身辩证运动的过程来把握,那么,在戏曲艺术的发展问题上,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悲观主义(“戏曲消亡论”)、保守主义(古典戏曲范本不可变更)和虚无主义(古典戏曲无可继承)。从戏曲艺术自身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时代的戏曲是对前两个阶段的戏曲艺术积极的扬弃。一方面,它要沿循着戏曲古典美的原则,把高度发展的形式美成果继承下来;另一方面,它又要沿循戏曲古朴美的原则,把崭新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的表现内容,完美深刻地反映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从而创造出社会主义的现代美。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道路和发展。中国戏曲现代戏与古代戏的关系就特别需要用守正创新的思维来辨析。古代戏曲向现代戏曲的转变,从本质上讲,是植根于封建保守、农耕个体、封闭贫困历史条件下的艺术,向现代开放、工业信息、休戚与共、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迈进。传统戏曲以古代人生活的规制礼乐、音容笑貌、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举止风尚为依据塑造形象,并创造提炼出一整套固体化、程式化、经典化的表演范式。现代戏曲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到时代风貌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依据新人、新事、新生活,创造新的有别于传统表演方式的新范式,从整体面貌上进行别开生面的改变。从艺术外在形象上看,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形象体系。但从戏曲发展的规律性上看,两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这其中蕴含着戏曲发展守正创新的内在规律,即:形象体系变了,虚拟写意的美学原则没有变;外在形象变了,塑造人物的精气神没有变;动作程式变了,挑战极限展示技艺的追求没有变;眼睛“看”的程式变了,耳朵“听”的音乐灵魂没有变;时代内容变了,五千年历史传承的文化血脉没有变。戏曲艺术在不同时代的这种“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正是守正创新的重要课题,是探索与开拓戏曲现代戏的发展繁荣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加强自觉性和能动性,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