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戏曲文化全媒体传播生态体系构建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2-12-08   
  吴雨航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当前,针对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所面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卡嗓子”困局,怎样把中华优秀文化和当代中国发展新成就介绍给世界,怎样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怎样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已然成为推动时代发展、促进东西方人文交流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频发的传播场域中,想要借助全媒体手段构建戏曲文化生态体系,首先要急需厘清以下基础性问题:第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戏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形象的文化切面,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与其对自身内涵的扬弃相关,更仰仗于媒体技术与传播内容的关系,如何运用媒介技术打破文明边界、冲破时空束缚、阐释文化密码等,仍缺乏良性机制与有效策略。第二,传播与接受的关系。近年来,虽然传统文化事业逐步复兴,但是国内外受众对于戏曲的接受程度与欣赏习惯仍处于“被定义”状态,戏曲样态的整体性、完整性、真实性等缺失的问题仍有待探讨,更要警惕戏曲的线上展演朝虚假繁荣的趋势演进。如何将线上流量理性引流至线下票房,如何将“跨界吸睛”还原至“中正平和”还需要合理引导。第三,守正与创新关系。整体而言,戏曲传播“破圈”手段相对固化,要么刻意迎合,要么固若金汤,看似在为细分市场粉丝受众框定门槛,却暴露了“固守本源”内容与“创新发展”技术之间缺乏双向互动式的设计缺陷。因此,在全球化进程加快与媒介技术更新的双重背景下,中国故事的传播接受与传统文化的“双创”建构问题仍亟待探讨。
  数字技术的革命,加快了传播手段的勃兴,全媒体传播早已跨越地缘、政治、军事等物理边界,“软实力”的渗透和影响变得更加“润物细无声”。线上戏曲演出、戏曲网红、跨界融合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迅猛,涌现出诸多现象级戏曲流量明星,自媒体时代对于戏曲文化事业的发展看似门槛降低,但是受众对人、对戏、对内容的要求却日益提升。整合一些历史文化要素、符号或思想碎片来充实和润色戏曲传播文本是容易的,但却难真正达成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学界和业界对于全媒体戏曲发展的关注程度也使得我们必须思考:在全媒体传播时代,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才能同时满足时代所需、国家所需、行业所需、受众所需、流量所需?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传和播分开而论,“传”侧重教育,“播”侧重弘扬。当今戏曲事业的内传和外播更应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内传”不止于戏曲教育的对内传承或者普及,“外播”也更不能拘泥于对外演出的弘扬推广,教育本身也应为“传播”的重要路径,而“外宣”更应是“双创”的试金石,二者应互为整体,协同发展。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因此,懂戏、明理、知情、会译、能传、擅播的“复合型”戏曲传播人才队伍在相当程度上为新时代戏曲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因如此,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戏曲文化全媒体传播生态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凸显。
  “众人拾柴火焰高”,应充分整合国内外、校内外、业界、机构、媒体等资源优势,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重新审视戏曲传播事业对戏曲文化业态的时代任务与重要使命,本着“对内协同共创,对外合作共赢”的思路,建立健全如下平台:
  1.服务决策咨询,开展应用型研究,形成服务国家的文化发展智库。
  从历史经验与战略研究、理念创新与制度设计、指标体系与效果评估等维度,形成《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发展年度报告》、《中国戏曲全媒体传播指标体系与效果评估报告》、《中国戏曲全媒体传播重大活动品牌影响力评估报告》等系列决策咨询报告。
  2.深耕基础理论,引领前瞻性、原创性理论研究,形成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戏曲文化研究基地。
  对标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发展所需,立足多学科交叉,推动文化旅游融通发展,从戏曲与城市发展、文化古都与人类戏剧文明全媒体互鉴平台、全国戏曲文化影响力指数等方面开展原创性、基础性、理论性研究,形成研究成果矩阵。
  3.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戏曲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社会,打造综合性一站式全媒体传播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人才培养中心。
  依托中国戏曲学院的人才培养优势,聚合校内外资源,协调业界、媒体、机构等优势,贯通“戏曲基础,文化功底,传播技巧”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全媒体传播为特色,对接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拓展戏曲文化参与者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大新时代戏曲传播朋友圈。
  4.打造全媒体戏曲传播品牌创意中心。
  深入发掘戏曲艺术的“金字招牌”,恢复已经失传、濒临失传的“老字号”,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传播品牌,针对性地树立个人传播亮点或网络虚拟人物,开设多剧种、全媒体传播矩阵,形成既服务国家传统文化发展,又满足人民娱乐需求的“顶天立地”式品牌创意中心。
  5.协同资源,机制创新,打造高度开放、密切合作的协同网络,形成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
  整合高校、院团、机构、中央地方媒体等资源,聚合国外研究机构或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推进跨学科、跨领域、跨主体和跨区域创新要素整合联动,打造高度开放、密切合作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服务国家文化事业的协同创新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戏曲艺术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有着无可替代的艺术独特性与审美特征,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片,是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最生动、最活态、最立体的诠释。构建中国戏曲文化的全媒体传播生态圈,不仅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客观需求,更是传统戏曲艺术彰显时代动力的必然选择。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