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文艺创作 讲好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3-03-13   

  (本版内容根据委员提案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党云峰、张妮统筹,刘淼、朱萌、郭志清参与采写)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
加快构建中国戏曲“三大体系

  尹晓东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族艺术的发展,把戏曲人才培养和戏曲研究放在重要地位。构建戏曲艺术独特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意义非凡。以张庚、郭汉城等为代表的老一代戏剧理论家,为中国戏曲理论建设付出了毕生心血。但由于戏曲学科建设时间短,距建成有中国特色的戏曲“三大体系”还有距离。具体表现为:一是对戏曲理论研究缺少整体规划,戏曲理论研究不成体系,对已有研究成果缺乏系统归纳和总结,戏曲艺术的基础学科建设亟待完善;二是戏曲界普遍存在重艺术实践、轻艺术理论的现象,使戏曲研究的人才和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三是戏曲创作实践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存在较大距离;四是戏曲理论研究工作者趋于老化,人才断档极为严重;五是戏曲学科虽已建立,但符合戏曲人才培养规律的培养体系还需不断完善和加强;六是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很少被翻译到国外……这些都不利于戏曲“三大体系”的构建。因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完成戏曲“三大体系”的构建,是新时代赋予中国戏曲人的时代使命,虽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目前一批有成就的艺术家、理论家年事已高,对他们艺术成就的抢救和学术成就的总结是在与时间赛跑。
  进行系统规划,制定行动计划。以戏曲学科布局和发展、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为重点,完善学科体系;以系统总结已有学术成果和结合新时代艺术实践和理论问题研究为目标,完善学术体系;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研究方法,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要求、面向国际的话语体系。
  要有科研攻关的研究机制。戏曲艺术的综合性特征,必须要有综合性的研究团队来完成“三大体系”的构建。可发挥戏曲院校、科研院所、戏曲院团的各自优势,建立研究基地,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国家级研究中心。
  注重人才培养和使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建设必须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要以戏曲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为契机,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高层次实践型和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力度。重点硏究和教学单位应适当扩大编制,聚集和留住人才。
  加强研究成果的海外传播。发挥戏曲在国际交往和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无可替代的作用。
  (内容根据委员提案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党云峰、张妮统筹,刘淼、朱萌、郭志清参与采写)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
加强国粹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

  袁慧琴
  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加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用戏曲艺术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推进实施戏曲艺术数字化。只有将表演艺术规范严谨地记录保留下来、整理研究出来,才能实现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建设线上共享资源库,统筹戏曲艺术数字化成果,关联形成全面深入的数据库;二是发展数字化戏曲消费新场景,既固本剧场实体演出,更要依托现代科技和信息传媒手段,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演出演播相结合的数字化国粹艺术新体验;三是加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精品资料出版,将数字资源更好地转化为舞台艺术生产力,让沉睡的艺术基因真正“活”起来。
  加强戏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那些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非物质”手法与心法,才是戏曲的核心内涵。戏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需要提高重视。一是打造戏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二是深化戏曲教育个性化改革,使戏曲教育模式更符合戏曲人才培养和舞台实践规律;三是优化资源共享,组织艺术家、学者合力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戏曲职业教育。
  创作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戏曲要走到群众中去,走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最终走到他们的心里去。一是要回归对戏剧美学精神的关注和对人内在精神的深层发掘,创作剧目时要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质感,要挖掘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意志情怀,让角色真正“立”在舞台上,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守正创新”,注重表演程式的传承与发展,在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相统一上下功夫,努力呈现出当代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目。
  加强戏曲艺术的海外传播。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与政治联系更加紧密。这就需要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担起职责,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内容根据委员提案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党云峰、张妮统筹,刘淼、朱萌、郭志清参与采写)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许宁:
促进人才流通 推动全民美育

  许 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目前,我国从事专业舞蹈行业的人数超过百万,主要就业方向集中在教育和表演领域,但舞蹈演员和其他艺术门类的演员相比,职业生涯较短。当前社会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然而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成为美育教育的阻碍。一方面,从文艺院团一线退出的演员“闲置”;另一方面,社会艺术教育、高校艺术专业缺乏专业技术优秀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这两方面的矛盾越发突出。建立退役机制,打通舞蹈演员再就业渠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将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高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我提议根据专业水平,为舞蹈演员进入高校或者文艺部门提供机会。职能部门协助配合推进,根据专业水平,促进退役舞蹈演员进入专业高校、一般高校、中小学、少年宫、老年大学、群艺馆等任职,可以为舞蹈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也可以为舞蹈艺术普及贡献力量。
  为舞蹈演员提供新技能培训平台,促进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跨界美育工作协同发展。建议本着不限领域、不限行业的转岗原则,根据就业方向提供包含学历教育、资格培训等人才转型再教育工作,经过学习深造的艺术人才,既能继续发挥其舞蹈专业特长,又因二次学习机会具备新技能新本领,拥有双向技能优势,可以进入各省区市机关单位的文化宣传部门、文化馆、工会、街道办事处宣传部门等就业。
  建立艺术人才信息中心,促使更多优质人才资源进入合理岗位。建议相关各部门合力建立起艺术人才信息中心,及时收录需要转岗人员信息,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岗位紧缺等问题提供新的再就业渠道。尤其针对暂时没有合适岗位、脱离编制的人员,人才中心可以根据各行业的人才需求,为演员提供二次就业进修渠道。
  为符合退役条件的舞蹈演员设立专项基金。建议设立国家级或地方级舞蹈演员退役基金,根据舞蹈演员工龄、业务水平、职称学历等为符合退役条件的舞蹈演员提供经济补偿。对于年龄较大不适合进行退役安置的人员,建议按照特殊工种人员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保障那些因伤病无法再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所需。
  (内容根据委员提案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党云峰、张妮统筹,刘淼、朱萌、郭志清参与采写)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张凯丽:
追求“艺术真实” 打造文艺精品

  张凯丽
  近年来,我国影视剧行业迅猛发展,出现了众多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展现了新时代文艺的新面貌、新气象。影视剧行业怎样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是摆在从业者面前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课题。
  剧集本身的质量,涵盖故事情节、人物表演、环境营造等。不论现实主义题材还是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都应注重“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有机统一,从剧本、表演到服化道等工种,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真实”,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就影视剧创作而言,只有更好地发扬工匠精神,拿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才能更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设立专项基金,助力影视剧创作。对审核通过的影视剧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扶持,资金分两部分发放,一部分为筹拍时发放,一部分为审核播出后发放。
  设立专门的委员会,进行把关、指导。相关部门联合设置专门委员会,对影视剧在剧本创作、剧本审核、播前审查进行专业把关、指导,提升作品质量。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应由各领域专业人士组成,最大限度杜绝影视剧中各环节在追求“艺术真实”上的盲区。
  在国家级奖项评奖期间,开设研讨环节。对有瑕疵的作品、优秀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让影视剧制作各工种工作者参与其中,梳理、探讨工作中的优点与不足,以此提升影视剧质量。
  定期开展交流、采风活动,提升艺术素养和工匠精神。视具体情况定期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邀请不同领域人士参与其中,在分享各自领域点滴日常的同时,也能让文艺工作者对各行各业有进一步了解、认识;定期开展以追求“艺术真实”为主题的采风活动,让文艺工作者在真实生活中寻找、捕捉真情实感,除了演员、导演、编剧之外,应多组织服化道等其他工种人员加入采风队伍。将这些交流、采风活动的参与频次,纳入文艺工作者的职称评定或相关资格认证环节,以此督促大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素养。
  (内容根据委员提案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党云峰、张妮统筹,刘淼、朱萌、郭志清参与采写)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董园园:
立项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

  董园园
  中国戏曲在千年历史传承中形成了大量的戏曲文物、文献资料、经典剧目,资源丰富、内容珍贵,但多年来,由于缺少权威性、系统性的收集、保存和展示,许多珍贵的戏曲文物散失毁坏,戏曲剧目音像资料分散流失,难以共享传承,有的剧种及其传承人甚至没有完整的剧目影像,出现人亡艺绝、团毁戏丢的现象。因此,建设一座集中保存、维护戏曲文物,展示、传播戏曲文化的国家级戏曲博物馆势在必行。建设国家级戏曲博物馆,是集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记忆的重要手段,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工程。
  2016年,北京市政府将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列为《“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2016—2020)》重点项目。
  目前,立项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条件。《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对中轴线申遗工作明确提出:“做好文物和历史建筑腾退工作,推动中轴线申遗。利用腾退空间,增加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培育国事活动场所,打造国际交往空间。”北京市文化主管部门、文物部门和一些城区对建设中国戏曲博物馆态度积极,一些社会力量表示愿意参与中国戏曲博物馆建设并给予资金支持。
  由此,我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由北京市与相关部委建立联席会议或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合力推动中国戏曲博物馆立项和建设,吸收社会力量参与,以北京市为主办理立项报批。二是迅速组织专家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建馆具体方案。中国戏曲博物馆的建设,应遵循戏曲艺术规律和场馆可持续发展规律,使建成的博物馆具有戏曲文物资料汇集收藏、多媒体数字化传播、戏曲经典展示展演及戏曲创作研究、传习交流等综合功能;创新项目建设和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该馆可作为总馆,与北京市城区的现有戏曲资源平台和在建戏曲中心联动,与各省区市的地方性、区域性或单一剧种的戏曲艺术馆联网,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三是相关部委依托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戏曲剧种音像数据库,申请立项建立“中国戏曲剧目影像资料库”,形成与全国各省区市文化广电部门联手的协作机制,为中国戏曲的永续传承传播提供资源基础。
  (内容根据委员提案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党云峰、张妮统筹,刘淼、朱萌、郭志清参与采写)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苗洁:
高质量传承发展戏曲艺术

  苗 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大力扶持发展戏曲表演艺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戏曲表演专业人才。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更是令全国戏曲人振奋,也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新时代的戏曲艺术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但要想高质量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政策红利要切实落实到位,同时要有教育政策倾斜。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各级政府应加快出台关于本地域《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工作实施意见》,意见要有具体可行的跟进措施,更要有配套资金支持。
  戏曲艺术传承发展说到底是“人”的问题。一方面,应大力培养戏曲接班人,各地可通过开展“戏曲名家传戏”,让各剧种名家名戏得到传承、青年演员艺术水准得到切实提升,同时为青年演员的成长创造更多的艺术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应大力扶持发展戏曲教育,实施教育政策倾斜,如大力开展“戏曲现代师徒制”,培育新时代高素质、高层次的戏曲艺术人才。
  在中职、本科层次戏曲表演专业减免学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免高职、职业本科层次戏曲表演专业学费,使得戏曲表演专业减免学费政策“全线贯通”。
  “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戏曲进景区”等戏曲演出活动应长期开展,在全社会推广普及戏曲艺术。
  要大力开展戏曲稀有剧种的保护传承工作,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拯救濒危剧种,尽快出台本地域《戏曲稀有剧种传承保护工作方案》《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等,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开展公益性演出活动,以演出推动剧种保护扶持工作,同时抢救挖掘艺术资料,建立剧种数字化艺术档案。
  (内容根据委员提案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党云峰、张妮统筹,刘淼、朱萌、郭志清参与采写)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