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创新 让戏曲深入城市生活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3-06-16
“戏看不?”“要票不?”“有多余票吗?”……傍晚时刻,路过位于西安市文艺北路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大门口,总有热情的“大哥”关心您今晚的文艺生活。近日,适逢由二度“文华奖”、二度“梅花奖”、三度“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李梅领衔主演的秦腔现代戏《生命的绿洲》在西安正式开启首轮演出,这样的场景变得更为热闹起来,观众络绎不绝,成为文艺北路上人头攒动的观戏热景。
之所以如此,绝不仅仅是因为业界“大腕”坐镇、戏迷捧场,而是已经开展了16年、上演了4000余场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把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看戏的习惯送给了市民、注入了城市。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以剧场舞台为传播方式的传统艺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在城市里,对于戏曲而言,这种冲击尤为强烈。一些戏曲剧团的演出或者面临“台上热闹,台下冷清”的尴尬局面,或者无奈减少演出场次,只能靠政府购买勉强维持。
面对歌星演唱会、脱口秀、综艺演出等人气爆场,戏曲在城市的演出市场相对低迷,观众群体萎缩,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一味地感叹“时移世易”,抱怨“落花流水春去也”,不如拿出事在人为的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培育观众、培育市场,让戏曲融入百姓生活。
对此,戏曲院团应牢固树立“惠民+市场”演出方向,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研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生活背景观众群体的观演需求,积极开拓农村、城市、国内、国外多元市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城市市场,要加大演出品牌的培育,让观演融入当代生活。比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依托自身优势,自2007年10月启动至今已持续开展活动,并且善于抓住重要节点,让品牌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除剧场外,戏曲也要以更多的样式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比如,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的“秦人秦声,通阅古今”陕西白鹿原影视城首届秦腔大赛近日在景区之内拉开帷幕。海选赛如火如荼开启,百余位秦腔戏迷及秦腔自乐班轮番登台表演,《血泪仇》《三滴血》《花木兰》《五台山》《杨门女将》等秦腔经典选段回响在白鹿原古戏台的上空。此外,不少景区及相关单位也以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戏曲艺术为责任,深化文旅融合,让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何培育戏曲的城市演出市场呢?其实上述的两个事例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对于市场培育的坚守和对戏曲活动的创新。具体来说,首先要实施品牌系统工程,让其成为团结戏迷、吸引市民和游客、展示城市形象的金字招牌。并且借助品牌的粘合力,最大限度地获得市场的认同,使得原本隐性的戏曲观众得以集体显露,壮大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其次,应当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采取有计划的举措去培养,巩固当代都市人对戏曲的兴趣和热情,做到老戏迷不流失、新戏迷大增加。最后,市场培育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戏曲惠民演出的支持力度,让更多院团有动力盘活剧场,增加演出场次,同时为出戏、出人贡献力量。
不仅农村观众需要戏曲,城市观众也一样。只要日复一日地开拓实践,让戏曲在城市文化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市场与效益、品牌与观众间的良性联动发展不断增强,戏曲下乡演出那种人山人海的盛景也会出现在城市之中。
任何一个戏曲剧种都需要在城市中立足,城市也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只有牢固占领城市演出市场,戏曲才能有更加雄健博大的未来。对此,除了各院团的自身努力,多推出好的作品、以更为灵活的互动方式(如戏曲体验、研学、微电影拍摄等)吸引中青年观众外,还需要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踊跃参与戏曲市场的开拓和运营,多方携手,共奏华章。
责编:易卓
作者:秦毅 来源: 文旅中国
之所以如此,绝不仅仅是因为业界“大腕”坐镇、戏迷捧场,而是已经开展了16年、上演了4000余场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把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看戏的习惯送给了市民、注入了城市。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以剧场舞台为传播方式的传统艺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在城市里,对于戏曲而言,这种冲击尤为强烈。一些戏曲剧团的演出或者面临“台上热闹,台下冷清”的尴尬局面,或者无奈减少演出场次,只能靠政府购买勉强维持。
面对歌星演唱会、脱口秀、综艺演出等人气爆场,戏曲在城市的演出市场相对低迷,观众群体萎缩,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一味地感叹“时移世易”,抱怨“落花流水春去也”,不如拿出事在人为的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培育观众、培育市场,让戏曲融入百姓生活。
对此,戏曲院团应牢固树立“惠民+市场”演出方向,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研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生活背景观众群体的观演需求,积极开拓农村、城市、国内、国外多元市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城市市场,要加大演出品牌的培育,让观演融入当代生活。比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演出,依托自身优势,自2007年10月启动至今已持续开展活动,并且善于抓住重要节点,让品牌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除剧场外,戏曲也要以更多的样式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比如,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的“秦人秦声,通阅古今”陕西白鹿原影视城首届秦腔大赛近日在景区之内拉开帷幕。海选赛如火如荼开启,百余位秦腔戏迷及秦腔自乐班轮番登台表演,《血泪仇》《三滴血》《花木兰》《五台山》《杨门女将》等秦腔经典选段回响在白鹿原古戏台的上空。此外,不少景区及相关单位也以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戏曲艺术为责任,深化文旅融合,让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何培育戏曲的城市演出市场呢?其实上述的两个事例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对于市场培育的坚守和对戏曲活动的创新。具体来说,首先要实施品牌系统工程,让其成为团结戏迷、吸引市民和游客、展示城市形象的金字招牌。并且借助品牌的粘合力,最大限度地获得市场的认同,使得原本隐性的戏曲观众得以集体显露,壮大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其次,应当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采取有计划的举措去培养,巩固当代都市人对戏曲的兴趣和热情,做到老戏迷不流失、新戏迷大增加。最后,市场培育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戏曲惠民演出的支持力度,让更多院团有动力盘活剧场,增加演出场次,同时为出戏、出人贡献力量。
不仅农村观众需要戏曲,城市观众也一样。只要日复一日地开拓实践,让戏曲在城市文化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市场与效益、品牌与观众间的良性联动发展不断增强,戏曲下乡演出那种人山人海的盛景也会出现在城市之中。
任何一个戏曲剧种都需要在城市中立足,城市也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只有牢固占领城市演出市场,戏曲才能有更加雄健博大的未来。对此,除了各院团的自身努力,多推出好的作品、以更为灵活的互动方式(如戏曲体验、研学、微电影拍摄等)吸引中青年观众外,还需要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踊跃参与戏曲市场的开拓和运营,多方携手,共奏华章。
责编:易卓
作者:秦毅 来源: 文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