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域下,中国古典舞教育与编创该如何提升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3-08-29
本报记者 张 婷
近年来,舞剧《咏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作品频频引发观演热潮,经典片段广为传播……中国古典舞已经成为当下热潮,如何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舞的独特内涵和时代价值,更精彩地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这一切,归根结底要靠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水平的作品。8月14日,在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古典舞专业委员会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共同举办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自身工作共话“文化传承视域下的中国古典舞教育与编创”。
更注重塑心,切勿停留在简单的外在塑形
随着公众对古典舞的兴趣日趋浓厚,越来越多的观众不再仅满足于形体的外表美,而是期待感受古典舞带来更深邃、更丰富的思想和内涵。
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表示,中国古典舞在教学与创作层面要构建体系化思维,切勿停留在简单的技巧堆砌和塑形层面,要更注重塑心,让表演者全面掌握动作背后的文化传承、历史背景、审美风格等。
“古典舞教学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更多地向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内的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借鉴并渗透教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表演与创作教研室主任、教授叶波说,比如该院古典舞身韵教学从书法中汲取美学滋养,并借助一种运动心理学作为媒介——“舞蹈心像”,以此方法指引学生在脑海中进行从书法墨迹的线条向身体训练的类比,再以身体舞动复现锋毫动态。如此,学生可在多元的古典舞实践中深切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除了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精通不同的表演风格,更要培养学生弘扬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使命感。”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副教授、副主任郑璐谈到,该院古典舞系十分重视培养“表演精英人才”,通过建立机制发现人才、整合资源培养人才、依托各平台推举人才等方式来开展培养工作,包括梳理教学团队,实行“一人一策”的师资配置;以实践演出为契机,充分锻炼尖子人才等,促使学生成长为有思想、有格局、能够面对未来的中国古典舞事业接班人。
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研究探索文化育人新路
地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特殊的人文价值,在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地方艺术职业院校,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和研究符合区域文化发展的中国古典舞教育和创作之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教授张星介绍,包括围绕浙江区域化生源特点,开启古典舞蹈人才定制培养;围绕浙江独有历史文脉,研创传统地域古典舞课程;围绕浙江独有的人文情怀,创作特色本土古典舞剧目。“比如我们研创出独具浙江本土地域特色的前溪舞复建基础课,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入围了今年的‘桃李杯’的精品课展示。”张星说。
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们深挖齐鲁文化,编创了中国古典舞(身韵)诗境柔性嵌入课程。课程整体是以中华经典诗词作为文化支点,让学生在体会诗词中特定的物境、情境和意境的同时,强化身体塑造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山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马翱介绍,比如在教材中选取了辛弃疾的词作,将“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情感境遇代入舞蹈组合中,做到以情带舞、以舞传情。
守正创新,实现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
守正不渝,创新不止。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古典舞发展要走守正创新之路,实现与时代同频共振。
“守正”要守什么?“中国古典舞的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的关键则是以舞蹈展现中华文明的内核,引发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主任、教授张蕊说,以古典舞的形式艺术性地还原、展现历史风貌,是新时代中国古典舞人的重要使命。又该如何创新?张蕊认为,中国古典舞的创新应该在依托历史的基础上,与时代相结合、与艺术相融合,并重视舞蹈的艺术表达和意境渲染。
“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生,天然具备底蕴深厚、吞吐万汇的绵长文脉,对其文化身份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必然要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理念和方式。”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金暄说。
“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关键在确立当代舞蹈创作和观演关系的新感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刘春说。他提到,近年来,古典舞艺术领域出现了数字化新趋势。在发展过程中,有些作品是以数字化的影像和交互机制来重新想象古典诗词的意象和重塑古典舞的数字化身;另有一些作品以实景拍摄和CG合成,呈现完全影像化的舞蹈短片,如《相和歌》在2021年进入综艺视野,登上热搜。“这些作品的‘出圈’和受欢迎程度,都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古典舞在数字化进程中,持开放态度,拥抱新技术,尊重当代观众审美,创造了一个可供观众参与的空间。”刘春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
近年来,舞剧《咏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作品频频引发观演热潮,经典片段广为传播……中国古典舞已经成为当下热潮,如何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舞的独特内涵和时代价值,更精彩地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这一切,归根结底要靠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水平的作品。8月14日,在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古典舞专业委员会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共同举办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结合自身工作共话“文化传承视域下的中国古典舞教育与编创”。
更注重塑心,切勿停留在简单的外在塑形
随着公众对古典舞的兴趣日趋浓厚,越来越多的观众不再仅满足于形体的外表美,而是期待感受古典舞带来更深邃、更丰富的思想和内涵。
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表示,中国古典舞在教学与创作层面要构建体系化思维,切勿停留在简单的技巧堆砌和塑形层面,要更注重塑心,让表演者全面掌握动作背后的文化传承、历史背景、审美风格等。
“古典舞教学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更多地向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内的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借鉴并渗透教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表演与创作教研室主任、教授叶波说,比如该院古典舞身韵教学从书法中汲取美学滋养,并借助一种运动心理学作为媒介——“舞蹈心像”,以此方法指引学生在脑海中进行从书法墨迹的线条向身体训练的类比,再以身体舞动复现锋毫动态。如此,学生可在多元的古典舞实践中深切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除了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精通不同的表演风格,更要培养学生弘扬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使命感。”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副教授、副主任郑璐谈到,该院古典舞系十分重视培养“表演精英人才”,通过建立机制发现人才、整合资源培养人才、依托各平台推举人才等方式来开展培养工作,包括梳理教学团队,实行“一人一策”的师资配置;以实践演出为契机,充分锻炼尖子人才等,促使学生成长为有思想、有格局、能够面对未来的中国古典舞事业接班人。
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研究探索文化育人新路
地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特殊的人文价值,在推动文化自信自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地方艺术职业院校,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和研究符合区域文化发展的中国古典舞教育和创作之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教授张星介绍,包括围绕浙江区域化生源特点,开启古典舞蹈人才定制培养;围绕浙江独有历史文脉,研创传统地域古典舞课程;围绕浙江独有的人文情怀,创作特色本土古典舞剧目。“比如我们研创出独具浙江本土地域特色的前溪舞复建基础课,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入围了今年的‘桃李杯’的精品课展示。”张星说。
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们深挖齐鲁文化,编创了中国古典舞(身韵)诗境柔性嵌入课程。课程整体是以中华经典诗词作为文化支点,让学生在体会诗词中特定的物境、情境和意境的同时,强化身体塑造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山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马翱介绍,比如在教材中选取了辛弃疾的词作,将“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情感境遇代入舞蹈组合中,做到以情带舞、以舞传情。
守正创新,实现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
守正不渝,创新不止。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古典舞发展要走守正创新之路,实现与时代同频共振。
“守正”要守什么?“中国古典舞的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的关键则是以舞蹈展现中华文明的内核,引发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主任、教授张蕊说,以古典舞的形式艺术性地还原、展现历史风貌,是新时代中国古典舞人的重要使命。又该如何创新?张蕊认为,中国古典舞的创新应该在依托历史的基础上,与时代相结合、与艺术相融合,并重视舞蹈的艺术表达和意境渲染。
“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生,天然具备底蕴深厚、吞吐万汇的绵长文脉,对其文化身份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必然要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理念和方式。”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金暄说。
“传统舞蹈风貌的当代建构,关键在确立当代舞蹈创作和观演关系的新感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刘春说。他提到,近年来,古典舞艺术领域出现了数字化新趋势。在发展过程中,有些作品是以数字化的影像和交互机制来重新想象古典诗词的意象和重塑古典舞的数字化身;另有一些作品以实景拍摄和CG合成,呈现完全影像化的舞蹈短片,如《相和歌》在2021年进入综艺视野,登上热搜。“这些作品的‘出圈’和受欢迎程度,都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古典舞在数字化进程中,持开放态度,拥抱新技术,尊重当代观众审美,创造了一个可供观众参与的空间。”刘春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