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剧现代戏《国之守锷》看地方剧种的创新与实践
徐继宏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
2022年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屠守锷诞辰105周年。为了纪念屠守锷,他的家乡浙江湖州用湖剧精心创排了以他生平为蓝本的原创湖剧现代戏《国之守锷》,一经上演好评如潮,并从参加第十五届浙江省戏剧节终评的30台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兰花奖·新剧目大奖”和“兰花奖·优秀舞美设计奖”。
传统焕新,小剧种也有大作为
作为湖州重要文化标识的湖剧,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1955年,湖剧经过“小戏时期”“本摊时期”之后发展迅速,在原湖州同乐湖剧团的基础上整顿、新建湖州市湖剧团,全团演职人员达40多人。剧团先后排练了湖剧传统戏《牛郎织女》《打金鼓》《十五贯》《白蛇传》《秦香莲》以及现代戏《两兄弟》《中秋之夜》,创作了新戏《走上新路》《太湖红浪》《食堂门口》等,并创排改编了大型古装湖剧《朱三刘二姐》,获得社会强烈反响,尤其是传统剧目《麒麟带》成为湖剧的“看家戏”,被誉为“浙江一块宝,全国一朵花”。1966年,湖州、嘉兴和德清相继建立三个专业剧团,农村也有大量业余小戏班社,男女小生同台,湖剧音乐唱腔有了较大发展。2001年,湖州市对当时的湖剧团、越剧团等国有文艺演出院团进行撤并等改革,湖剧一度濒临消亡。
近年来,湖州市积极探索湖剧保护和发展模式,狠抓地方戏曲传承基础,陆续开展了湖剧振兴计划、第一届湖剧委培班教学、组建湖剧传习中心等工作,为湖剧传承发展扎实基础。不少湖剧老演员坚持传艺收徒,2007年,湖剧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为培养和发掘湖剧表演人才,开办湖剧委培班,15名学生配备了近40位老师。2021年,作为湖剧保护传承的专业机构和湖州实施“非遗再造”的示范样本工程,湖州湖剧传习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湖剧现代戏《国之守锷》的首演,让百年湖剧时隔20年后又重新回到剧场舞台,意义非同一般。
地域特色,地方戏也有大舞台
屠守锷是湖州的骄傲,湖剧是湖州的乡音。编剧夏强认为,“英雄人物本土化,本土人物戏剧化”是湖剧现代戏《国之守锷》的一大亮点和看点,加之年轻态、青春味、时尚感、本土化,让观众入眼入心,引发观众共鸣。
《国之守锷》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改编的舞台剧,以不同时间节点发生的事件为场次,在多位湖剧老艺人的专业指导下,以湖剧传习中心演员为演出班底,通过虚实相生的时空交叉、分段推进的情感演绎,围绕发生在屠守锷身边的一系列故事,通过师生情、战友情、夫妻情、家国情,讲家乡故事、唱家国情怀,塑造了屠守锷、秋粟、鲁丁等人物形象,展现他们“直面国之患、时之需,上下求索一条强国之路、复兴之路”的英雄气魄,发人深省。
同时,该剧将浓浓爱国情怀融入江南水乡情调,唱腔亲切柔和,曲调清新流畅,表演文雅细腻,让观众在入情入理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剧情感人泪下,催人奋进,意义深远。在此之前,湖剧已连续5次亮相央视音乐、戏曲等电视频道,湖剧戏歌《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登上学习强国App,在湖州掀起“家乡戏”湖剧传承热。
当代审美,小演绎也要高科技
《国之守锷》应用大块面冰屏、纱幕、摇车、控台等多种高科技媒体手段,层层空间相互嵌套,呈现三维空间的立体感和真实感,配合灯光、音效营造出狂风大作、黄沙滚滚等舞台意境,糅合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虚实相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全景式再现光辉历程,沉浸式升级审美体验,精妙的编排让观众与演员们一起踏入那一段感人肺腑的峥嵘岁月,见证中国航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该剧用时空交错的形式将国家功勋的故事娓娓道来,全景式再现光辉历程,沉浸式升级审美体验。剧中两次发出“中国何时强”的心声,直到东风导弹一飞冲天,吹响“中国定能强”的号角,此时全剧的主题得以升华。所以,《国之守锷》一经上演便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酷暑难耐也阻挡不了湖州民众的热情,演出场场爆满。
年轻视角,新面孔彰显新气象
基层是文艺的舞台,人民是文艺的父母。作品以屠守锷一生为国立志、为国求索、为国奉献为线索,将各个时期屠守锷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也加入很多生活化的群演,让观众看到屠守锷如何将个人命运融入滚滚的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如何用热血书写进步青年的追求与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舞台上的演员,除了部分老艺术家外,更多的是年轻面孔。京剧表演艺术家汪林弟70多岁,是湖剧委培班教基本功的老师,他直言,湖剧再不培养接班人,就真的消亡了。湖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湖剧传习中心主任周波说,只有培养好人才,湖剧的发展才有希望。
通过一部戏,认识一个人,喜欢一座城。《国之守锷》运用“将心比心,以年轻人贴近年轻人”的方式,以一片赤诚让年轻观众读懂先辈的选择。用导演倪东海的话来表述,这部剧既是对“家乡戏”湖剧坚守与传承的一次创举,更是对中国第一代航天人百折不回、昂扬向上精神的一曲赞歌。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