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推动戏曲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01-04   
  本报记者  刘  淼   彭澳丽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观众基础,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丰富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赓续中华文脉中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由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甘肃戏曲传承发展及人才培养交流研讨会在甘肃兰州举办。与会戏曲界专家学者以内容翔实、角度各异的主旨发言,为新时代戏曲如何高质量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累积传承,走向现代
  “戏曲是累积传承性的舞台艺术。”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认为,经典剧目都是传承有序、不断累积而成的,是历代戏曲艺术家千锤百炼、潜心创造的结果,老戏之所以好看,道理也就在这里。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石小军认为,从戏曲艺术本体的层面,中国戏曲主流的主题美、思想美、形式美都是久经考验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东方审美特质和中国传统民族气质、人民性格融会贯通的中国气派的集中表现与表达。守住传统戏曲的根,留住传统戏曲的魂,是戏曲改革的世界观问题。不管任何时候,人们依然要看起来真、听起来像的戏曲,而不是变得非驴非马。
  在石小军看来,戏曲现代化是传统戏剧生存的迫切需要。“任何时期,戏曲服务的都是当下的观众。”石小军表示,戏曲只有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跟时代的步伐,反映人民心声,才能不断和人民心灵相通,和现实生活接轨,才能不断深入观众内心,以时代精神同观众不断产生审美的同频共振,在心理上产生相通和共鸣,进而触及灵魂,达到属于戏剧的高级审美享受。
  近年来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成果令人鼓舞,陇剧、秦腔等剧种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我理解的守正创新,是尊重戏曲的传统,遵循戏曲艺术的规律,坚守戏曲艺术的舞台原则和舞台精神,守住戏曲之根,同时又必须有新的创造、新的发展,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表示,只有这样做,戏曲作品才能唱得响、留得下、传得开。
  面向观众,面向未来
  戏曲的发展素来有“戏以曲兴,戏以曲存”的说法,充分说明音乐的发展在剧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孔培培认为,重视音乐的发展变革和审美价值关乎大到一个剧种、小至一出剧目的命运与成败。
  新时代以来,甘肃戏曲无论移植经典剧目还是新创剧目,其戏曲音乐都获得了可圈可点的发展乃至突破。陇剧《大禹治水》中交响乐队的运用、丰富的配器、充满异族风格音乐的加入,都为陇剧驾驭这种敦实厚重的历史题材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演员用质朴又带有神秘感的唱腔呈现了陇剧音乐的艺术可塑性。孔培培表示,希望甘肃戏曲人特别是音乐创作者能够传承好西北人执着、敢为人先的艺术精神。
  戏曲的创新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前不久,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火爆“出圈”,一票难求,观众多是年轻人。周育德表示,多年前一部青春版《牡丹亭》就迷倒了很多年轻观众,证明年轻人是不排斥戏曲的。“我们要努力把戏曲作品做成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要认真地研究市场,认真地研究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周育德说。
  “戏曲内涵丰富,表达形式多样,传承首先应站在受众的角度区分创作类型,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观赏动机的受众需求。”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胡颖指出,戏曲传承不应仅体现在创作层面,也包含以文字形式记录总结当下戏剧的特色和成就,以期在全国乃至世界发出甘肃戏曲的“声音”,为后世留下戏曲的当代足迹。
  懂人才、聚人才、用人才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事业的兴盛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完成靠教师。”周育德认为,戏曲的各路人才的培养主要还是靠学校教育。由师傅带徒弟到科班教育,由传统的科班到近代的戏曲学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学校教育是戏曲人才培养中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中国戏剧》原主编姜志涛认为,很多成功的案例证明,懂人才是大学问、聚人才是大本事、用人才是大智慧。“院团领导学会懂人才、聚人才、用人才,我们的戏剧队伍的人才就会不断壮大。”姜志涛表示,给年轻人创造登台机会至关重要,功成名就的老艺术家除了要精心培养青年演员,把自己宝贵的艺术经验传授给他们,更重要的是给年轻人创造机会,让他们多演出、多实践。
  除了对编、导、演等专业人员的培养,院团长更是需要重点培养的人才。“这是关系到剧院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姜志涛认为,一个称职的院团长要能把握院团的管理规律,并能完成好创作、演出、人才、“民生”保障等工作;院团长更要把握好剧院的风格、剧种特色、剧目特点这三个环节,要敢于彰显剧院的艺术风格、艺术特点。
  “戏曲是专业性强、综合性强的综合艺术,培养一批真懂戏、敢评戏、会评戏的戏剧戏曲评论队伍甚至精英人才,对戏剧戏曲的发展非常重要,也是戏剧戏曲生态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城市学院《甘肃高师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教授朱忠元建议,戏剧戏曲评论人才的培养要着眼培养能够跟踪戏剧戏曲艺术链的评论家。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