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小戏先磨炼 何来大戏赢市场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03-22   
  日前,北京市文联组织召开了“青年戏剧创作的多样化与新形态”专题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戏剧家协会共同承办,与会文艺家围绕如何理解青年艺术创作的新形式和新变化,戏剧创作应当如何更好地拓宽创作类型,文艺评论在助推戏剧生态建设上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从“小戏”开始磨炼以“大戏”赢得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陶庆梅首先从观察者角度梳理了青年戏剧创作呈现的新特点。她认为,青年戏剧创作主题立意丰富,表现形态多样,有着鲜明的自身特色,极大丰富了北京戏剧创作类型。
  “话剧九人”创始人,青年戏剧编剧、导演朱虹璇详细介绍了“话剧九人”从初创时的艰难到现在完全依靠演出票房收入实现盈利的发展历程,作为从业者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团体,其原创的“民国知识分子系列”话剧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演出常常“一票难求”。
  朱虹璇表示,他们的所有戏都是在一轮一轮演出过程中进行打磨,虽然会耗费很多时间精力,但好处是保障了每场戏的质量。同时,他们在理念上更加注重与观众观演关系的建立。除了在舞台上呈现的部分以外,在台下和观众的沟通交流,以及观众从走进剧场到离开剧场的全部体验,包括如何取票、入场音乐、观众群答疑、留言互动等,都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编剧、制作人李卓群表示,自己既是编剧,也是导演、制作人,正是从做“小戏”开始的磨炼和积累,让她后来有信心尝试做“大戏”,从戏曲拓展到舞剧、音乐剧等更丰富的舞台创作中。
  正视市场对作品的检验把剧目交给观众去评价
  至于青年戏剧创作如何更好地在主流戏剧当中被理解,北京剧协理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演员、艺委会委员杨佳音介绍,北京人艺会从青年演员培训计划、青年演员艺术考核当中进行创作孵化,通过演员20分钟的一个片段展示去挖掘新作品,《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就是这样走上大舞台的。用这样的视角去发现人才、发现作品,激发了演员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为人艺青年演员提供了探索和实验的机会。
  北京剧协新文艺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杨乾武认为,现在的戏剧创作对剧目的投入很多,应该下大力气去扶持有潜力的团队,让团队能够持续地去创作、去产出。正视市场对作品的检验作用,把剧目交给市场和观众去检验、去评价。
  评论家既要当好“翻译者”还要当好“摆渡人”
  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教授彭涛认为,现在的戏剧评论存在很多空洞化的内容,文艺评论应当是美学化的,评论家应该本着客观的态度,给创作者反馈一些真实客观的评价,成为创作者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胡一峰表示,文艺评论也是戏剧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评论家既要当好“翻译者”,从专业角度帮助广大创作者去解读好文艺政策,用更符合艺术家接受习惯的语言表达出来,还要当好“摆渡人”,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更好地帮助观众去艺术化地欣赏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北京剧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唐晓辉介绍,北京剧协成立了新文艺组织工作委员会,不久前发布了2024年“北京新戏剧展演”,在推动新文艺组织戏剧创作上剧协这么多年一直在做组织工作,但在深入调研方面做得还不够,今后也计划深入民营团体开展一些深度的调研,摸清现状,找准需求,更好地为戏剧工作者服务。
  文/本报记者 郭佳
  责任编辑:冯翀(QZ0019)
  源自:北京青年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