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当代多元化的戏曲传承发展创新之路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05-23
周 琪 赵 楠
面对戏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格局,不少地方戏的剧本、导演、音乐、舞美、表演出现同质化现象,一些地方戏的地域色彩和特有艺术属性有所消退。这就需要明确剧种的个性,找到一个剧种成为此剧种、该剧种演员的表演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之处和内里原因。同时,戏曲也需要寻求多元化发展“新赛道”,既利用好现代元素,也发挥好戏曲本身的优势。
当代戏曲的多元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传统戏曲是古典艺术,不少作品都有着古代标签,这也是一些传统戏曲不能有效吸引年轻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如此,戏曲在每个时代其实都面临不断吸引观众、满足观众需求的现实课题,是不断发展的。况且戏曲具有很强的表意能力,在讲述故事以及表现人物情绪、性格等方面,更加适合国人口味,所以戏曲并不全然是历史的、古代的,完全可以为现代服务。在此过程中,需要深刻领悟戏曲中蕴含的审美内涵,并为其注入时代气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戏曲原有的文化生态空间逐渐改变,从受众群体来看,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对艺术需求的变化促使传统戏曲进入相对更为多元的生存环境之中,只要作出相应调整,戏曲是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的。
所以,对于戏曲新作品,更要秉持戏曲变则通的发展脉络,使其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变通,推动戏曲艺术走出一条当代发展的创作新路。这就需要以包容的心态冷静客观地对待当下戏曲发展的热点和爆点。如当下火爆的越剧《新龙门客栈》,这部作品以新国风·环境式越剧的形式呈现,不仅依托了越剧艺术的本体,而且融入了现代舞台表现手段,为传统戏曲的“出圈”注入了新的活力。类似这部剧这样,运用沉浸式舞台氛围,让演员与观众“零距离”接触,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融入剧情,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这种环境式戏剧的观演模式打破了传统戏曲的界限,为戏曲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不容忽视的是,这类作品一般都会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力量,通过线上、线下的演出、直播等方式,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这种“全媒化”“碎片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戏曲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类似这样具有鲜明“网红”色彩的戏曲作品能够成为“现象级”,反映了戏剧流行的变化。
对于当代戏曲的多元化建构,笔者认为可以从农村和都市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要继续厚植土壤,保持传统戏曲农村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农村市场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戏曲演出的重要阵地。以古典形态延续至今的戏曲尚未完成本体的现代化转型。无论是浙江台州、温州,还是山西晋南、甘肃天水等地的戏曲演出市场,几百年走来的农村社戏和庙会戏在今天还是有一定生命力的,而且有数量不少的民营院团依旧延续戏曲班社的古法,有戏则聚,没戏则散。30多年前,笔者跟随甘肃秦安县秦剧团跑了一个月的农村,搬砖头打地铺、拿大碗吃烩菜、睡后台听梦话的经历让人至今难忘。今天再来看,农村戏曲的生态环境、演出模式还没有太大改变。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再过几十年,这块戏曲的土壤会变成什么样?土壤中能够给戏曲提供的养分是否依旧能够保持充足?这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二是都市戏曲市场的新型业态正在加速形成。这反映了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新型业态的戏曲可能会成为都市时尚文化,乃至前卫艺术、高端产品。大城市能够汇集文化和经济资源,这也为传统戏曲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况且都市人口密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消费能力也会增强,这也为戏曲市场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观众群体。随着都市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戏曲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受到更多地关注和喜爱。都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为戏曲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土壤。都市中的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相互碰撞,为戏曲传承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表现形式。同时,都市中的创作者也不断积极探索传统戏曲与现代都市文化相结合的路径,使得戏曲艺术在都市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新古典小剧场戏曲和一些戏剧节已经成为都市戏曲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
因此,在世界多元文化和艺术并存的今天,当代戏曲发展的小众化和多元化发展既有必然性,也是传统戏曲现代化的客观体现。我们在农村和都市重视厚植观众基础的同时,须重视都市戏曲新业态的成长和壮大,以更好地适应艺术的新发展、观众的新需求。搭建戏曲多元化发展的“新赛道”,需要戏曲从业者不断创新、跨界合作、精准定位市场需求。这样可以让戏曲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作者单位: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源自:中国文化报
面对戏剧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格局,不少地方戏的剧本、导演、音乐、舞美、表演出现同质化现象,一些地方戏的地域色彩和特有艺术属性有所消退。这就需要明确剧种的个性,找到一个剧种成为此剧种、该剧种演员的表演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之处和内里原因。同时,戏曲也需要寻求多元化发展“新赛道”,既利用好现代元素,也发挥好戏曲本身的优势。
当代戏曲的多元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传统戏曲是古典艺术,不少作品都有着古代标签,这也是一些传统戏曲不能有效吸引年轻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如此,戏曲在每个时代其实都面临不断吸引观众、满足观众需求的现实课题,是不断发展的。况且戏曲具有很强的表意能力,在讲述故事以及表现人物情绪、性格等方面,更加适合国人口味,所以戏曲并不全然是历史的、古代的,完全可以为现代服务。在此过程中,需要深刻领悟戏曲中蕴含的审美内涵,并为其注入时代气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戏曲原有的文化生态空间逐渐改变,从受众群体来看,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对艺术需求的变化促使传统戏曲进入相对更为多元的生存环境之中,只要作出相应调整,戏曲是能够适应这种变化的。
所以,对于戏曲新作品,更要秉持戏曲变则通的发展脉络,使其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变通,推动戏曲艺术走出一条当代发展的创作新路。这就需要以包容的心态冷静客观地对待当下戏曲发展的热点和爆点。如当下火爆的越剧《新龙门客栈》,这部作品以新国风·环境式越剧的形式呈现,不仅依托了越剧艺术的本体,而且融入了现代舞台表现手段,为传统戏曲的“出圈”注入了新的活力。类似这部剧这样,运用沉浸式舞台氛围,让演员与观众“零距离”接触,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融入剧情,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这种环境式戏剧的观演模式打破了传统戏曲的界限,为戏曲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不容忽视的是,这类作品一般都会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力量,通过线上、线下的演出、直播等方式,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这种“全媒化”“碎片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戏曲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类似这样具有鲜明“网红”色彩的戏曲作品能够成为“现象级”,反映了戏剧流行的变化。
对于当代戏曲的多元化建构,笔者认为可以从农村和都市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要继续厚植土壤,保持传统戏曲农村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农村市场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戏曲演出的重要阵地。以古典形态延续至今的戏曲尚未完成本体的现代化转型。无论是浙江台州、温州,还是山西晋南、甘肃天水等地的戏曲演出市场,几百年走来的农村社戏和庙会戏在今天还是有一定生命力的,而且有数量不少的民营院团依旧延续戏曲班社的古法,有戏则聚,没戏则散。30多年前,笔者跟随甘肃秦安县秦剧团跑了一个月的农村,搬砖头打地铺、拿大碗吃烩菜、睡后台听梦话的经历让人至今难忘。今天再来看,农村戏曲的生态环境、演出模式还没有太大改变。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再过几十年,这块戏曲的土壤会变成什么样?土壤中能够给戏曲提供的养分是否依旧能够保持充足?这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二是都市戏曲市场的新型业态正在加速形成。这反映了传统戏曲在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新型业态的戏曲可能会成为都市时尚文化,乃至前卫艺术、高端产品。大城市能够汇集文化和经济资源,这也为传统戏曲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况且都市人口密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消费能力也会增强,这也为戏曲市场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观众群体。随着都市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戏曲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受到更多地关注和喜爱。都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为戏曲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土壤。都市中的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相互碰撞,为戏曲传承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表现形式。同时,都市中的创作者也不断积极探索传统戏曲与现代都市文化相结合的路径,使得戏曲艺术在都市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新古典小剧场戏曲和一些戏剧节已经成为都市戏曲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
因此,在世界多元文化和艺术并存的今天,当代戏曲发展的小众化和多元化发展既有必然性,也是传统戏曲现代化的客观体现。我们在农村和都市重视厚植观众基础的同时,须重视都市戏曲新业态的成长和壮大,以更好地适应艺术的新发展、观众的新需求。搭建戏曲多元化发展的“新赛道”,需要戏曲从业者不断创新、跨界合作、精准定位市场需求。这样可以让戏曲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作者单位: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