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戏剧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05-31   
  白  帆
  儿童戏剧作为舞台艺术,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儿童戏剧在坚定少年儿童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肩负着一定责任,发挥着一定作用。融入历史文化遗产元素的儿童戏剧作品,无论在创作过程中,还是在演出时的观演关系间,均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第一,以民间文学为例。民间文学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门类之一,常见的体裁有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谚语等,具备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特征,由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人民的集体智慧共同凝聚而成的合力推动其发展与传播。儿童戏剧不乏改编自民间文学的作品,剧作家一般在民间文学出版物基础上进行改编,形成剧本,属于戏剧的一度创作;之后,再由艺术家进行舞台艺术的创作与呈现,即二度创作。这些经过改编在舞台上呈现的作品大都传承和弘扬了民间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与人为善、勤劳智慧等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如儿童剧《马兰花》《宝船》《叶限姑娘》《长城有个黑小子》《三个和尚》等,均由播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民间文学作品改编而来。这些剧作在原有叙事结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突出了戏剧性,反映了时代审美特征,兼顾了儿童视角。
  第二,以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耗子大爷起晚了》《花猫三丫上房了》《土狗老黑闯祸了》三部系列儿童剧就融入了我国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如其舞台美术抽象化运用了长廊、凉亭等建筑构件,体现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学习小组”“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等题字使用了不同书体的中国书法;宋奶奶送给主角丫丫的“老鼠娶亲”是中国剪纸;耗子大爷的表演、妆面、配乐配器等则借鉴了京剧;纱幕上投射出的帮助李德利攻克数学难关的利器是中国珠算;丫丫在颐和园度过的用数字影像展示的时光印记,从夏至到立秋,属于二十四节气;父亲使用象征着天地人的三才杯喝茶、黄老太太煮茶等场面,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
  第三,以文物为例。“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博物馆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博物馆馆藏文物、博物馆相关工作、博物馆发展史等开始出现在儿童戏剧作品里。这些剧作的演出现场,成为少年儿童对话古今、传承文化的重要场域。其中,故宫博物院成为多方关注的儿童戏剧取材地,出现了一系列剧作,如《故宫里的大怪兽之吻兽使命》《甪端》《猫神在故宫》等。就拿歌舞剧《猫神在故宫》来说,该剧虚构了死而复生的猫咪小东西这一角色,它经过多次蜕变,由宠物逐步成长为守护故宫的猫神。剧作叙事时间跨度由明代至今,折射出这一建筑群由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数百年的时代变迁;共同守护故宫文物南迁的小东西与猫群,也隐约投射出守护故宫博物院及其藏品的故宫人的身影,以及中华民族世代相继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与民族精神。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