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守正创新之心走好戏曲“破圈”之路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10-17
李华裔
互联网时代,“破圈”成为一个时尚名词,多元化“破圈”也成为戏曲等传统文化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戏曲跨界的传统由来已久。1905年,一部《定军山》令戏曲首次“触电”,中国第一部电影应运而生。之后,以梅兰芳、程砚秋、李少春等为代表的京剧表演大师前赴后继,他们以先行者的姿态接纳、吸收舶来艺术丰富本土文化,借助电影这一新媒介记录舞台风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戏曲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世界眼光。如今,多元文化消费方式让民众有了更多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启戏曲跨界创作的实践:戏曲动漫崛起,戏曲“真人秀”大量涌现,微短剧、影视等与戏曲的融合创作也越来越深入,不仅拓展了传统戏曲固有的边界与发展空间,也让戏曲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关注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21世纪,艺术的呈现关键词是“融”。当我们理性审视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时,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融合的趋势不仅存在于艺术与艺术之间,同样存在于艺术与科技之间。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社会变革发展,戏曲也因应时代,主动涉足新领域、拥抱新科技:梅兰芳孪生数字人复现了一代宗师的风采与神韵,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的引入使沉浸式戏曲观演不断升级,“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美美与共”的风采和价值理念,是富有创造性与生产性的文化传承的新路径,亦成为拓宽戏曲受众、吸引年轻观众的有效途径。
但不是所有戏曲跨界尝试都能成功。我们看到,时下,一些作品在追求新颖时,不惜对经典肆意裁剪,大量现代元素的滥用使得戏曲逐渐疏离本体,或是片面追求娱乐效果而弱化了作品的文化内核,也削弱了观众的艺术审美能力。诞生于民族历史土壤中的戏曲表演体系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古典艺术美,诗情画意的形式美和绚丽多彩的表演艺术手段鲜明规定了戏曲表演艺术形象的美学个性,体现出浓郁的民族写意观和美学思想,这是戏曲的核心价值。“破圈”意味着不同圈层的交流与融合,而这一过程,也更应是去粗取精、凝练萃取的过程,无论“破圈”还是跨界,其落脚点都应在“戏曲”上,作品要以把握戏曲审美优势为前提,深度挖掘、展现剧种魅力,将最核心、出彩的人、情、事、物等提炼出来,讲深讲透,而非一味造星、顾此失彼,甚至抛弃传统、削足适履,唯有处理好其中的主次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破圈”传播戏曲文化的题中之义。
毋庸置疑,传播对于延续戏曲生命力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借助传播之力让戏曲被更多人看见,才能让戏曲在新的时代有更大的发展。
如今,开放、交互的媒介传播形态促使戏曲不断加速“云”进程——短视频与网络直播平台在长短互补中形成全媒体矩阵,成为吸引戏曲新观众的有效途径之一。台网联动、三网融合助推电视戏曲节目实现新质发展,“云”演播模式不断提升戏曲演艺发展能级。此外,诸多戏曲文化品牌的成功创制与推广,以戏曲元素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与周边活动的推出等,也让戏曲艺术以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线。
当然,普及也是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我们不仅需要培养表演人才,也要重视戏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和普及,且要在普及方面下足功夫。通过将戏曲教育融入学校教学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打造“生成式”课堂等,多措并举实现“戏曲进校园”育人模式的改革,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戏曲的种子,着意于久远地孵化,培养新时代的戏曲观众和戏曲鉴赏家,以此实现观演两端的“人”的培育。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前辈艺术家的心血凝成,一代代戏曲人守护着这座精神家园。如今,戏曲面临新的环境和发展机遇。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做好传承和守护,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全面而客观地看待社会的发展、艺术的变革。有诗云:“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创新是时代所趋,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如今的“破圈”、跨界是为了让戏曲走得更远。京剧大师王瑶卿曾说:“戏要跟着时代走。”恰如本文上述所提,前辈戏曲艺术家从未故步自封,他们始终用开放的眼光和时代精神,在创造和革新中延续着传统,提一盏明灯照亮了后来者的路。我们要自觉延续他们的守正创新精神,让戏曲未来的发展掌握在每一代戏曲人自己的手里。“破圈”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它的“进行时”和“将来时”。风物长宜放眼量,做好戏曲传承的守正创新,才有望答好戏曲艺术发展的时代命题。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交流合作部副主任)
源自:中国文化报
互联网时代,“破圈”成为一个时尚名词,多元化“破圈”也成为戏曲等传统文化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戏曲跨界的传统由来已久。1905年,一部《定军山》令戏曲首次“触电”,中国第一部电影应运而生。之后,以梅兰芳、程砚秋、李少春等为代表的京剧表演大师前赴后继,他们以先行者的姿态接纳、吸收舶来艺术丰富本土文化,借助电影这一新媒介记录舞台风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戏曲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世界眼光。如今,多元文化消费方式让民众有了更多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启戏曲跨界创作的实践:戏曲动漫崛起,戏曲“真人秀”大量涌现,微短剧、影视等与戏曲的融合创作也越来越深入,不仅拓展了传统戏曲固有的边界与发展空间,也让戏曲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关注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21世纪,艺术的呈现关键词是“融”。当我们理性审视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时,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融合的趋势不仅存在于艺术与艺术之间,同样存在于艺术与科技之间。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社会变革发展,戏曲也因应时代,主动涉足新领域、拥抱新科技:梅兰芳孪生数字人复现了一代宗师的风采与神韵,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的引入使沉浸式戏曲观演不断升级,“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美美与共”的风采和价值理念,是富有创造性与生产性的文化传承的新路径,亦成为拓宽戏曲受众、吸引年轻观众的有效途径。
但不是所有戏曲跨界尝试都能成功。我们看到,时下,一些作品在追求新颖时,不惜对经典肆意裁剪,大量现代元素的滥用使得戏曲逐渐疏离本体,或是片面追求娱乐效果而弱化了作品的文化内核,也削弱了观众的艺术审美能力。诞生于民族历史土壤中的戏曲表演体系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古典艺术美,诗情画意的形式美和绚丽多彩的表演艺术手段鲜明规定了戏曲表演艺术形象的美学个性,体现出浓郁的民族写意观和美学思想,这是戏曲的核心价值。“破圈”意味着不同圈层的交流与融合,而这一过程,也更应是去粗取精、凝练萃取的过程,无论“破圈”还是跨界,其落脚点都应在“戏曲”上,作品要以把握戏曲审美优势为前提,深度挖掘、展现剧种魅力,将最核心、出彩的人、情、事、物等提炼出来,讲深讲透,而非一味造星、顾此失彼,甚至抛弃传统、削足适履,唯有处理好其中的主次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破圈”传播戏曲文化的题中之义。
毋庸置疑,传播对于延续戏曲生命力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借助传播之力让戏曲被更多人看见,才能让戏曲在新的时代有更大的发展。
如今,开放、交互的媒介传播形态促使戏曲不断加速“云”进程——短视频与网络直播平台在长短互补中形成全媒体矩阵,成为吸引戏曲新观众的有效途径之一。台网联动、三网融合助推电视戏曲节目实现新质发展,“云”演播模式不断提升戏曲演艺发展能级。此外,诸多戏曲文化品牌的成功创制与推广,以戏曲元素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与周边活动的推出等,也让戏曲艺术以更加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线。
当然,普及也是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我们不仅需要培养表演人才,也要重视戏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和普及,且要在普及方面下足功夫。通过将戏曲教育融入学校教学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打造“生成式”课堂等,多措并举实现“戏曲进校园”育人模式的改革,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戏曲的种子,着意于久远地孵化,培养新时代的戏曲观众和戏曲鉴赏家,以此实现观演两端的“人”的培育。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前辈艺术家的心血凝成,一代代戏曲人守护着这座精神家园。如今,戏曲面临新的环境和发展机遇。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做好传承和守护,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全面而客观地看待社会的发展、艺术的变革。有诗云:“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创新是时代所趋,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如今的“破圈”、跨界是为了让戏曲走得更远。京剧大师王瑶卿曾说:“戏要跟着时代走。”恰如本文上述所提,前辈戏曲艺术家从未故步自封,他们始终用开放的眼光和时代精神,在创造和革新中延续着传统,提一盏明灯照亮了后来者的路。我们要自觉延续他们的守正创新精神,让戏曲未来的发展掌握在每一代戏曲人自己的手里。“破圈”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它的“进行时”和“将来时”。风物长宜放眼量,做好戏曲传承的守正创新,才有望答好戏曲艺术发展的时代命题。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交流合作部副主任)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