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真正有艺术价值的戏曲剧目“火”起来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11-07
姚志强
内涵发展、特色引领,结合实际、充盈自身,市场导向、坚持创新,多方共筹、多措并举,注重以中国人所特有并擅长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华故事,担负起中华文化与当代文明的传承与传播,这应是戏曲剧目的价值体现与“火”起来的意义与途径。
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力、娱乐感召力,都是不可忽视、无法替代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种类、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戏曲艺术“出人”“出戏”的问题与矛盾更加凸显。每每看到尘封已久的成百上千的戏曲剧目的剧本资料时,都令人感慨万千。有多少宝贵的戏曲剧目还没有被我们珍视和传承,更加具有艺术价值的戏曲剧目如何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甚至能够引领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当下,我们也能欣喜地看到诸如越剧《新龙门客栈》以及全网较“火”的“君霄组合”等现象,不禁会期待与思考,什么样的戏曲剧目才更有艺术价值?有艺术价值的戏曲剧目如何真正意义地“火”起来?笔者认为,这应当是一个“组合拳”式的系统工程。
第一,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戏曲剧目,应当兼具内容上的思想价值与形式上的审美价值。《牡丹亭》《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挑华车》《雁荡山》《曹操与杨修》等经典剧目,或承载历史研究价值,或充满教育意义和思想意义,或体现深厚文化底蕴,或富含高超艺术成就,或结合现代审美与科技手段,或极具创新精神与传播影响。在这些剧目中,蕴含着“凤头、猪肚、豹尾”的剧目结构,也都具备着“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技不惊人”的艺术呈现。好的艺术作品,应当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类型中的典型、共性中的个性”,艺术作品所体现的艺术价值,是有章法、规格、理念、结构、层次和要求的。可以说,艺术是感性的,但同样有标准。
第二,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创新、提升与发展,关键在人,尤其是具体实操与呈现的那些人。戏曲剧目的优劣,就始终存在着“戏保人”与“人保戏”的辩证思考。戏曲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努力,决定了戏曲剧目在艺术呈现上的优质、均衡、真实、长久,而戏曲院团的无缝衔接、选人用人、演出创作、培育提升,则决定着人才与作品的市场结合甚至市场引领。
第三,戏曲经典传统剧目的“经典精化”与新创戏曲作品的“老观众接受、新观众爱看”成为戏曲剧目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法则。“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成为戏曲剧目乃至戏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精神。比如,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长期致力于《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等经典传统剧目的整理提升,以及《戏迷家庭》《大溪皇庄》等“应节戏”“封箱戏”的传承创新,并通过定点(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定期(小年夜)呈现,以及中国戏曲学院统筹与指导、北京京剧院联合各地剧团创作并演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现场录播且反复播放等强强联合的工作模式,形成戏曲剧目品牌效应,成为首都戏曲舞台的重要文化名片。今年10月,京剧《白蛇传》、黄梅戏《七夕传奇》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传统戏曲与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时尚呈现,收获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更是成为当下戏曲剧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范例。这样的成果与范例,全国还有很多,但相对于戏曲事业的庞大体量,发展空间还很巨大。
第四,以市场为导向,普及与传播的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随着教育相关政策出台,我们看到在教育层面“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准入”曙光,也看到了戏曲在学术与艺术层面拥有了更多“话语权”的可能与机会。但能够跟上政策、切实开展的“普及型”师资的培育,还没有更加有效尤其高效地开展起来,而培养优秀演员的“专业型”师资的教育教学,更是迫在眉睫。同时,一些地方“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断断续续、不够均衡。没有对喜爱戏曲的观众的培养、没有对热爱戏曲的演员的培育,再好的戏曲剧目由谁来演绎?又有谁来欣赏?
要让真正有艺术价值的戏曲剧目“火”起来,我们必须面对的是市场,是观众,是精英型人才的持续培育,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不能主动出击、不能应变发展,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与市场供需规律的。《新龙门客栈》一票难求,既有江浙沪一带戏曲同仁们长期以来对创新性剧目高度重视与营建的氛围和环境,也有以茅威涛等艺术家为代表的戏曲人在剧目创作、团队搭建、企业营销、项目开展、市场培育、多措并举等诸多领域与层级的反复实践、反复试错。他们就一个项目的反复、持续、超越、反哺式开展工作的决心与努力,是超越一些戏曲院团粗放与单一的惯有模式的。越剧《新龙门客栈》与粤剧《白蛇传·情》等当下优秀的戏曲作品,都有在舞台版取得成功与好评后向影视拓展的继续尝试与前进,这种创新、持续,使优秀的戏曲剧目受到关注、赢得发展、创造新机,良性循环的构建早已替代了“小熊掰棒子”式的旧有模式。
诸多戏曲名家、戏曲新秀、戏曲剧种领军人、戏曲非遗传承人,借助自媒体方式,传播戏曲经典名段、普及戏曲非遗知识、展现戏曲艺术特色,几十万、上百万的粉丝量,在自媒体领域内其实并不惊人,但在戏曲自身发展体量中,却影响巨大、不可小视。这与戏曲不能拒绝影视是一样的,一次电视播出的观众数量甚至可以是演员一生现场演出的观众数量总和。不可想象,但真实发生。极具艺术价值的戏曲剧目需要与时俱进的方式方法去承载、传达、帮助。
戏曲剧目“火”起来,当然最取决于剧目自身的艺术质量、艺术价值,但真正有艺术价值的戏曲剧目能否“火”起来,则需要宏观政策、落地政策的引导与扶持;需要戏曲人自身文化修养、艺术素养、专业技能、思辨精神的持续学习、完善、提高;需要戏曲剧目的挖掘、整理、提升、创作,尤其是契合时代与观众审美、能够充分展示戏曲自身特色与魅力的戏曲剧目;需要戏曲观众的广泛培育与市场营销的创新开展;需要戏曲教育的助力与新媒体手段的加持……戏曲剧目“火”起来,不应是一时的热度,而是需要长久的生命力,以及燎原的示范性,不应是为迎合市场的简单模仿与哗众取宠,内涵发展、特色引领,结合实际、充盈自身,市场导向、坚持创新,多方共筹、多措并举,注重以中国人所特有并擅长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华故事,担负起中华文化与当代文明的传承与传播,这应是戏曲剧目的价值体现与“火”起来的意义与途径。
源自:中国文化报
内涵发展、特色引领,结合实际、充盈自身,市场导向、坚持创新,多方共筹、多措并举,注重以中国人所特有并擅长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华故事,担负起中华文化与当代文明的传承与传播,这应是戏曲剧目的价值体现与“火”起来的意义与途径。
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及其社会影响力、娱乐感召力,都是不可忽视、无法替代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种类、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戏曲艺术“出人”“出戏”的问题与矛盾更加凸显。每每看到尘封已久的成百上千的戏曲剧目的剧本资料时,都令人感慨万千。有多少宝贵的戏曲剧目还没有被我们珍视和传承,更加具有艺术价值的戏曲剧目如何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甚至能够引领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当下,我们也能欣喜地看到诸如越剧《新龙门客栈》以及全网较“火”的“君霄组合”等现象,不禁会期待与思考,什么样的戏曲剧目才更有艺术价值?有艺术价值的戏曲剧目如何真正意义地“火”起来?笔者认为,这应当是一个“组合拳”式的系统工程。
第一,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戏曲剧目,应当兼具内容上的思想价值与形式上的审美价值。《牡丹亭》《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挑华车》《雁荡山》《曹操与杨修》等经典剧目,或承载历史研究价值,或充满教育意义和思想意义,或体现深厚文化底蕴,或富含高超艺术成就,或结合现代审美与科技手段,或极具创新精神与传播影响。在这些剧目中,蕴含着“凤头、猪肚、豹尾”的剧目结构,也都具备着“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技不惊人”的艺术呈现。好的艺术作品,应当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类型中的典型、共性中的个性”,艺术作品所体现的艺术价值,是有章法、规格、理念、结构、层次和要求的。可以说,艺术是感性的,但同样有标准。
第二,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创新、提升与发展,关键在人,尤其是具体实操与呈现的那些人。戏曲剧目的优劣,就始终存在着“戏保人”与“人保戏”的辩证思考。戏曲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努力,决定了戏曲剧目在艺术呈现上的优质、均衡、真实、长久,而戏曲院团的无缝衔接、选人用人、演出创作、培育提升,则决定着人才与作品的市场结合甚至市场引领。
第三,戏曲经典传统剧目的“经典精化”与新创戏曲作品的“老观众接受、新观众爱看”成为戏曲剧目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法则。“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成为戏曲剧目乃至戏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精神。比如,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长期致力于《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等经典传统剧目的整理提升,以及《戏迷家庭》《大溪皇庄》等“应节戏”“封箱戏”的传承创新,并通过定点(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定期(小年夜)呈现,以及中国戏曲学院统筹与指导、北京京剧院联合各地剧团创作并演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现场录播且反复播放等强强联合的工作模式,形成戏曲剧目品牌效应,成为首都戏曲舞台的重要文化名片。今年10月,京剧《白蛇传》、黄梅戏《七夕传奇》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传统戏曲与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时尚呈现,收获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更是成为当下戏曲剧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范例。这样的成果与范例,全国还有很多,但相对于戏曲事业的庞大体量,发展空间还很巨大。
第四,以市场为导向,普及与传播的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随着教育相关政策出台,我们看到在教育层面“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准入”曙光,也看到了戏曲在学术与艺术层面拥有了更多“话语权”的可能与机会。但能够跟上政策、切实开展的“普及型”师资的培育,还没有更加有效尤其高效地开展起来,而培养优秀演员的“专业型”师资的教育教学,更是迫在眉睫。同时,一些地方“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断断续续、不够均衡。没有对喜爱戏曲的观众的培养、没有对热爱戏曲的演员的培育,再好的戏曲剧目由谁来演绎?又有谁来欣赏?
要让真正有艺术价值的戏曲剧目“火”起来,我们必须面对的是市场,是观众,是精英型人才的持续培育,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不能主动出击、不能应变发展,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与市场供需规律的。《新龙门客栈》一票难求,既有江浙沪一带戏曲同仁们长期以来对创新性剧目高度重视与营建的氛围和环境,也有以茅威涛等艺术家为代表的戏曲人在剧目创作、团队搭建、企业营销、项目开展、市场培育、多措并举等诸多领域与层级的反复实践、反复试错。他们就一个项目的反复、持续、超越、反哺式开展工作的决心与努力,是超越一些戏曲院团粗放与单一的惯有模式的。越剧《新龙门客栈》与粤剧《白蛇传·情》等当下优秀的戏曲作品,都有在舞台版取得成功与好评后向影视拓展的继续尝试与前进,这种创新、持续,使优秀的戏曲剧目受到关注、赢得发展、创造新机,良性循环的构建早已替代了“小熊掰棒子”式的旧有模式。
诸多戏曲名家、戏曲新秀、戏曲剧种领军人、戏曲非遗传承人,借助自媒体方式,传播戏曲经典名段、普及戏曲非遗知识、展现戏曲艺术特色,几十万、上百万的粉丝量,在自媒体领域内其实并不惊人,但在戏曲自身发展体量中,却影响巨大、不可小视。这与戏曲不能拒绝影视是一样的,一次电视播出的观众数量甚至可以是演员一生现场演出的观众数量总和。不可想象,但真实发生。极具艺术价值的戏曲剧目需要与时俱进的方式方法去承载、传达、帮助。
戏曲剧目“火”起来,当然最取决于剧目自身的艺术质量、艺术价值,但真正有艺术价值的戏曲剧目能否“火”起来,则需要宏观政策、落地政策的引导与扶持;需要戏曲人自身文化修养、艺术素养、专业技能、思辨精神的持续学习、完善、提高;需要戏曲剧目的挖掘、整理、提升、创作,尤其是契合时代与观众审美、能够充分展示戏曲自身特色与魅力的戏曲剧目;需要戏曲观众的广泛培育与市场营销的创新开展;需要戏曲教育的助力与新媒体手段的加持……戏曲剧目“火”起来,不应是一时的热度,而是需要长久的生命力,以及燎原的示范性,不应是为迎合市场的简单模仿与哗众取宠,内涵发展、特色引领,结合实际、充盈自身,市场导向、坚持创新,多方共筹、多措并举,注重以中国人所特有并擅长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华故事,担负起中华文化与当代文明的传承与传播,这应是戏曲剧目的价值体现与“火”起来的意义与途径。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