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舞新韵:新时代古典舞创作的立足之道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5-01-14   
  廖燕飞
  新时代的中国古典舞创作步入了自我反思与调适的重要时期,舞蹈创作者们正通过不懈努力和多方探索,以期为古典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使传统舞蹈文化的优质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新时代古典舞的当代表达不应为“古”字所拘囿,而是在于借古之形、融古为新,实现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古典之美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并启迪每一位观者的心灵。
  中国古典舞是历代中国人用精妙的身体语言、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共同构筑起的一种独具魅力的舞蹈文化。它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但因其转瞬即逝且无法被文字清晰记载而难以保存。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无论“飘然转旋回雪轻”的《霓裳羽衣舞》,还是“扬眉动目踏花毡”的《胡腾舞》,抑或是“鼓催残拍腰身软”的《柘枝舞》等一众经典舞作均已消逝于历史的烟云中,仅仅给当代古典舞建设者们遗留下了史料中的只言片语、文物上的斑驳舞姿、民族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中的零星遗存,以及融汇于古典戏曲中的稀薄残影等。
  鉴于中国古典舞所蕴含的宝贵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以及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现实需求,如何赓续传统古典舞蹈,并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时代光彩,成为当代舞蹈从业者不得不思考和研判的重要议题。作为对这一议题的回应,新时代的古典舞将同时向两条路径深挖掘进。一条是与古为徒的重回传统之路。正如舞蹈学者刘青弋的分析,因受制于“对历史认知的局限”“对外封闭的视野和心胸”,以及在一些思潮影响下“对宫廷舞蹈代表作的忽视和排斥”等诸种因素,当代舞蹈从业者未能及时、全面地对中国古典舞展开修复。有鉴于此,我们唯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攻坚克难,通过对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舞谱进行复现,对宗教舞蹈、祭孔乐舞等活态遗存进行整理,对宫廷流入民间的舞蹈进行挖掘,对文物上的静态舞姿进行采集,对流播于亚洲诸国的唐乐舞、宋乐舞进行学习等方式,为新时代古典舞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一条路径则是以古为据的创新发展,即当代舞蹈家根据传统古典舞蹈风格,汲取现代舞风创作的新“古典舞”,《孔子》《李白》《红楼梦》等近年来备受观众喜爱的舞剧均在此列。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被赋予了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以及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而鼓与呼的重要历史责任。这份责任提醒我们既不能忽视中国古典舞的传统,又不能抱残守缺地停留于对历史的回望,而要为其构筑起沟通历史、走向当代的桥梁,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
  新时代的中国古典舞创作步入了自我反思与调适的重要时期,舞蹈创作者们正通过不懈努力和多方探索,以期为古典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使传统舞蹈文化的优质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其一,拓展古典舞的创作题材,尝试突破古人、古物、古事的创作局限。尽管很多创作者仍热衷于模拟和复现古代情境、古人心境,但一些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了破除认知定式的可能。如北京舞蹈学院创作的《骏马图》,塑造了“骏马”这一不限定于古今的舞蹈形象,并以马与人同构、超脱具象形象的方式,诉说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与不屈,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舞动中自然升腾。
  其二,拓宽古典舞的创作路径,以丰富多元的内容联结起当代观众与传统文化的情感纽带,实现文化血脉的延续与自我身份的认同。古典舞的创作者们或是从诗词歌赋中寻找灵感,或是据史而撰,或是依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剧剧本而作。近年来,古典舞创作另辟蹊径,以文物“活化”、非遗元素舞台化的方式创作出一批优秀舞作。如《五星出东方》《唐俑》《散乐图》等作品将汉代织锦护臂、唐俑、辽代壁画等文物转化为灵动舞姿,生动地呈现出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则将篆刻、制笔、织绢、淬墨等非遗技艺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于舞台,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这不仅成功激活了古老遗产的生命力,亦使观众在观演中获得了文化身份的深刻认同。与此同时,文物“活化”的跟风现象也凸显出舞蹈创作者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作个性的缺乏,以及创作手段的单一。
  其三,在古典舞创作中实现以古代精神映照并滋养今人心灵的艺术追求。古典舞创作若能以古代精神观照当代人,便如同穿越时空的对话,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譬如,《孔子》《杜甫》《李白》等以历史人物为灵感创作的舞剧,将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所创作的文学作品相融合,生动诠释出他们卓越的才华、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超凡的人生境界。剧中孔子、杜甫、李白对家国的热爱,对百姓的关怀体现了传统文人精神的精髓,对于激励当代青年树立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具有重要作用。
  其四,在技术手段上,借由数字媒体技术、现代舞美技术等实现跨界融合,将突破传统古典舞的表演和传播形式,使其更为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需求。如舞剧电影《只此青绿》,将舞剧与现代数字电影艺术融合,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准确传达出原剧的神韵,以动画制作、特效融入、蒙太奇剪接等方式深化舞剧的视觉美感,拓展了叙事和表意的空间。此外,该剧跨界融合的创新之举使小众的剧场艺术触及更广泛的受众,大大扩展了古典舞的传播范围与传播圈层。截至1月12日,该影片观影人次已超120万,获得豆瓣8.1、猫眼9.5的高分好评,被观众称赞为“中式美学天花板”。
  总的来说,新时代古典舞的当代表达不应为“古”字所拘囿,而是在于借古之形、融古为新,实现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古典之美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照亮并启迪每一位观者的心灵。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