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
峥嵘岁月值守戏曲艺术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原党总支书记殷目华至今忘不了1991年刚到省艺研所的情景。“位置偏远,三间小平房,几张老旧办公桌,条件差得很。”殷目华说,办工条件今非昔比,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赶上了好时候。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54年成立的山东省戏曲研究室,几次进行机构调整后,最终成立了省艺研所。作为山东省文化厅直属文化科研机构,省艺研所长期承担艺术理论研究、艺术创作、文化艺术传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和全省文化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所内专家学者曾先后主持或参与吕剧《李二嫂改嫁》、京剧《奇袭白虎团》、柳子戏《孙安动本》等剧目的创作;我国重要的文艺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志》等都有省艺研所研究人员的努力。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于学剑回忆,由于时代原因,省艺研所历来是戏曲研究的主力军,即使在条件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放弃。
近年来,山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步伐铿锵有力,“十艺节”的举办使全省舞台艺术创作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同时也亟须强有力的理论保障。今年初,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省文化厅所属部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的批复》,同意省艺研所更名为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其职责包括:承担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理论研究工作;收集、整理、保存全省珍贵的文化艺术图文声像档案资料;参与组织全省重大文化艺术研究项目,指导全省重点剧目创作、排演。
观当代——诸多瓶颈依然存在
省艺研所原所长孟令河认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离不开艺术研究,对于研究院而言,要设置科学、实用的研究项目,更要有专业的人才队伍。他建议,目前全国艺术研究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山东艺术研究界应敢为人先,培养真正懂得艺术批评、敢于“语惊四座”的人。
“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对于文艺繁荣十分重要,犹如车之双轮、鹞之两翼,但二者最重要也最缺少的是人才。”山东省艺术馆原馆长高鼎铸也建议,希望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借“更名建院”之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把全国高端研究领域的人才“为我所用”。
张积强告诉记者,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目前已发展成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科研领域门类最全,艺术理论、非遗保护、文化传媒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机构。但现有内设部门的设置、名称、职能等已跟不上时代发展和文化工作的形势和步伐,学科建设存在一些空白和盲点,不仅无法满足研究院下一步加速发展的需要,而且在与全国其他艺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文化单位的交流合作中,存在机构不对称、学科不对接等现象,对研究院走出去有所影响。
看未来——
承担艺术科研重任责无旁贷
根据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制定了未来发展的4个重要规划:健全完善学科体系,强化艺术理论研究;加强省内市域合作,强力传播齐鲁文化;借助“大师引进工程”,加强重点学科、学术品牌建设;多措并举,创新机制,打造产学研一体的科研机构。
“走过风雨六十载,‘更名建院’本身即是对省艺研所默默奉献的研究人员的肯定。”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说,艺术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未来将在人才集聚、学科建设、重大成果等领域承担重任。“只有整合各方有效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的学术品牌,着眼全省地方戏等艺术门类的研究,才能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认为,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发展应重点把握“六字要领”:内外、上下、点面。“‘内’即‘练内功’,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外’要整合资源,把握时代规律;‘上’是眼界要高,瞄准全国高端研究领域,‘下’是深入基层,让科研人员深入艺术生产一线;‘点’即要有自己的特点,‘面’是从全盘出发,全面研究艺术发展态势。”
张积强表示,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今后将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蓝本和榜样,做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篇文章,打响山东艺术研究的“金字招牌”。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