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创博会的展台设计充分彰显了精致和灵动的特点
4月18日至20日,第三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创博会)在江南最美好的季节如约而至。与其他大型文博会相比,创博会并不是一个规模很大、门类超全的展会,而是如其所在地苏州一样的精致和灵动,处处彰显出不一样和接地气。
当然,精致和灵动并不意味着创博会不具有宏观上的意义,恰恰相反,创博会之于苏州的意义,随着《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而更加明晰了。这不仅是因为创博会从第一届起就以“跨界、融合、多元”为办展理念,更是因为正行进在从“制造大市”向着“创造+智造”转型之路上的苏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掘本地文化所蕴含的力量以及来自创意和设计的滋养。“《若干意见》的出台,让我们觉得办展会的路子找对了,十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吸引来自全社会的关注。”谈及创博会的意义,苏州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谢芳对记者表示。
不一样:用心造就的精致展示
与其他文博会相比,创博会的展场总面积并不算大,各个展位也绝对称不上豪华,但用心的设计,正如苏州园林的精巧与细致,处处给人留下不一样的感觉。
这一点,从本届创博会上很受欢迎的湖南展区可以看出。这个集中展示湖南艺术家风范和作品的展区,却以从苏州借来的有300多年历史的青砖铺成,其间摆放着艺术家们的各类作品,踏之不稳、穿高跟鞋踩在上面绝对要摔跤的青砖有1100块之多。在展览结束之后,这些石头还将回归原处,绝对的原生态和环保。
策划和设计这个展区的艺术家告诉记者,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就是想充分利用本地文化元素,在返璞归真中衬托出艺术家的作品。而另一个更令人“心动”的理由就是,打造这样一个别致的展区真的“不贵”,其造价与其他文博会上的豪华展区不可同日而语。
实际上,让苏州创博会如此“不一样”的正是这一个个策展人与设计者。与很多文博会喜欢突出高大、豪华的展台不同,苏州创博会的每个展区或展台边都竖立着一块牌子,上面清楚地写明策展人是谁,设计者又是谁。而在创博会结束后,还会给所有展区的策展和设计排一个名次。“做展会,我们拼的不是资金投入,而是用心,是投入程度。”一位参与策展的艺术家对记者如此表示。
这般用心造就的“不一样”,确实让创博会有了自己的特色。
融合发展:要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七色彩虹的造型、瓦楞纸做成的桌子和椅子……企业展台上陈列的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让人眼花缭乱,单从展示内容和布置来看,似乎很难把这个展区和印刷业联系起来,但这确实是在展示今天的现代化的昆山印刷业。在这里,从各种纸制品小玩意儿,到在不同材质上进行印刷的新技术,再到RFID电子射频标签,甚至是一站式金融外包服务平台,都让人很难说清这些印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抑或是科技,是创意还是设计。而这正彰显了文化创意在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时所产生的融合力量。
在以融合为办展理念的创博会上,这样体现融合特点的展台并不少见,传统的丝绸加工厂依靠创意和设计在时尚业大展拳脚;江苏省博物馆商店联盟的展区里,采自文征明在几百年前亲手种下的藤树的种子,经过现代化的包装,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而明代帝王将相的卡通造型书签也是令人爱不释手;在以苏州园林为意趣和理念的建筑艺术与设计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模型展示,充分体现了文化对于建筑设计,乃至于城镇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影响,显示了文化与城镇建设融合的可能性,而这也正是《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内容。
“今年的展会,工业企业还有中小企业参展的热情明显提高了。”谢芳对记者表示。记者在现场也发现,一些非文化企业在展台布置和活动组织上,甚至比文化企业还要积极得多,似乎是更想在创博会上为自己的企业增添一些“文化韵味”。
实际上,作为一个位居全国前列的制造业大市,苏州也一直在寻求转型之路,如果说在此之前,融合发展还是文化人在推动产业发展时的卖力吆喝,那么在《若干意见》出台之后,这条融合之路就无比清晰了。如果说原来苏州的制造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那么如今急于抓住微笑曲线两端的苏州,对文化产业的需要则是非常急迫的,而这有可能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成为促进融合发展的最雄厚基础,这也正是创博会所体现出来产业趋势之一。
苏式生活与苏式文化产业
本届创博会的第二天恰逢周末,大量市民涌入展览场馆,如同赶一个创意集市,热热闹闹地逛起了创博会,这让集中展示苏州各种手工艺的手艺苏州馆颇有些“人满为患”:这边,尽管拍照者的镜头已经快贴到了箍桶老师傅的脸上,但他还是一板一眼地照量每一块木板、一丝不苟地刨着每一块木板;那边,参观者几乎将脸贴到了苏绣的绷板上,只为了观察那些最细密的针脚;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展台吸引了很多小朋友,他们焦急地排队等待,就为了领到一张最新出炉的还带着油墨香气的版画。这一景象,让人深深地觉得其实那些古老而精致的生活方式从未远去。
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苏州,向来有着最精致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所包括的物质和精神内容,特别是其蕴含的文化精神,构成了一个叫做苏式生活的概念。而仔细想来,生活方式正是所有文化消费的基础,而文化消费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和旨归。这让近年来兴起的苏式生活的概念有了全新的意义。在本届创博会上,43项主题活动当中就有一个叫做“我眼中的当代苏式生活”的市民文化沙龙,这引起了苏州市民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而近年来,苏式生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为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方向。这从本届创博会的展示内容中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其他文博会相比,创博会的产品普遍地更精致也更细巧,而以苏州园林等为依托的建筑和家居设计展示,则在最大程度上扩展了苏式生活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在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系,甚至还和生态有关系。”一位当地文化产业业内人士意味深长地对记者如此总结。尽管这个说法显得有些“玄妙”,但又确实是苏州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比如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选择到这里来开设工作室,正是因为姑苏古城的气韵流动,因为这里水系交错的生态环境。这一点,在本届创博会举办的青年设计师高峰论坛上也得到了充分证实,年轻的设计师们在纵论中国设计业之余,都表达了对这座城市的喜爱。
记者手记
一个好的文博会要有特点。现在文博会之所以很多,是因为大家只想办会要成绩,而不想真的把会办好,所以抄抄这家文博会的理念,抄抄那家文博会的流程,再抄抄别的文博会的展示设计,攒在一起差不多就能办个自家的会了。但这样的会,拼规模和重要性,肯定比不上一南一北的深圳文博会和北京文博会,抄袭来的大而全,最终沦为了毫无特点并终究会默默无闻。
反之,那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博会却具有异常强大的生命力,比如毗邻上海,却决意“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的苏州创博会,就是找到了精致和灵巧的特点;再比如以小商品扬名世界的义乌文交会,也是把自己的这一特点和文化结合得淋漓尽致,从而在大量文博会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市场“空隙”。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