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情入理”方动人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4-22   

 歌剧《回家》剧照

    “回家,回家,我们要回家……”江西民族歌剧《回家》于4月18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部大戏关注海峡两岸关系,由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重点组织策划、省歌舞剧院演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的第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题材歌剧。演出翌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江西省文化厅主办的剧目研讨会在京召开,多位戏剧、音乐领域的艺术家与理论家到会。他们肯定该剧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辨、强烈的情感渲染,同时建议能进一步打磨,使之成为舞台艺术的保留剧目,为民族艺术的现代化做更好地探索。

    “情到深处最动人”

    《回家》取材于江西的一段真情往事。1983年,一位从台湾归家的老兵,跪拜在日思夜想的母亲面前;母亲抱出38罐儿子爱吃的小吃,一年一罐,38年骨肉离别的深情感天动地。江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郜海镭在介绍为什么要组织创作这样一部舞台艺术作品时说:“江西与我国台湾有着千丝万缕血肉相连的联系,在中国内地省市区里面除了福建、广东之外,江西是比较少有的和台湾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个地方。江西每个县都有老兵的催人泪下的故事。”

    “该剧中铭心刻骨的母子情怀,还有中华民族的孝道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能宪身为“江西游子”,对该剧在京成功演出表示祝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说,看完歌剧《回家》以后,自己的心受到重重撞击。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向红也说,她看完该剧后,一直到深夜12点多还在回味。她说,这部戏以“情”来推动剧情发展,让观众入戏非常深。

    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张奇虹说,她看这部戏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她的姨妈就在台湾,她去台湾时姨妈对她说,老家在北京锣鼓巷,那里的卖烧饼的、卖豆浆的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张奇虹希望这部戏能更丰富一些细节,“点点滴滴”下功夫,让更多的观众记住。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认为,这个戏并不是单独的宣传品。“爱国想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把大陆跟台湾的关系用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而不是用外在政治口号表现出来,是做好这个戏的关键。”

    深刻的哲理思辨

    优秀的文艺作品无疑应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备。在表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宏大厚重主题时,思想性无疑是重中之重。“保家、离家、想家、安家、寻家、回家”,舞台上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剧情揭示了“海峡两岸,骨肉天亲,团结和睦,圆梦复兴”的时代潮流。

    “《回家》体现了一个非常好的主题,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问题,忠和孝在剧中都得到很好体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理论家仲呈祥只看了一遍《回家》,但感受很深。他说:“一部作品出来,究竟站得住站不住,最根本的原因是究竟有没有做到审时度势。戏的主题‘回家’涉及中华文化的根基问题,民族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当中的核心概念,一个是忠——忠保国家,要有这个垫底,另外一个核心概念是孝,我们这个民族是讲孝道的——百善孝为先。戏中贯穿的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有生命力的道德观念。”总之,他认为这个戏是符合大势所趋,符合艺术规律的。

    与仲呈祥的观点相呼应,郜海镭说:“我们希望通过这台戏在观众灵魂的深处激起波澜,让演员的歌唱催生观众哭泣,又让观众从哭泣中领悟出深藏在其中的真谛和更宽广的意义。”

    对民族艺术现代化的探索

    与会专家认为,《回家》作为民族歌剧,在民族艺术现代化上以自己的探索给人以启发。刘文峰认为,“这个戏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歌剧,还给我们提出了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民族戏剧怎么发展。”他说,“如果完全用我们传统唱腔、传统的表演反映我们现代的生活和现代人的感情,肯定是有局限性的。中华民族的戏剧艺术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剧种出现,《回家》让我觉得我们的民族歌剧、戏剧,必须吸收新的艺术养料来发展。”

    国家歌剧舞剧院一级编剧黄奇石历来反对把中国歌曲写得“洋腔洋调”。他称赞《回家》的音乐有乡土气息、民族色彩,能够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其中相当多的音乐很美,比如主题音乐、老兵合唱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崔宪认为,要做民族歌剧,就要坚持民族化,不光是音乐上民族化,而是整个舞台都要进行民族化。他说:“歌剧的主题歌理应让更多普通听众能接受,包括可以借用一点流行音乐的素材等。目前来看,《回家》主题歌写得非常好,最后的结束部分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另外,剧中第三场《安家》中男女主人公情感对话那段二重唱确实很出彩。” 他同时建议,下一步的剧本修改可以考虑给音乐留出更多空间,音乐手段可以再丰富些。

    如何更好展现赣鄱文化新气派

    “首部江西本土原创民族歌剧,鲜有的两岸题材舞台艺术作品,赣南民歌、台湾民谣同台汇聚……”《回家》彰显着赣鄱文化的新气派,体现着江西演艺人的新自信。这一切成就的取得,植根于江西文化改革的沃野。据记者了解,2012年2月至5月,一场席卷赣鄱文化领域的百日攻坚大潮澎湃,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按照不同需求,界定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和职责。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面彻底实现转企改制,不再依靠政府的统包统揽过着“等靠要”的生活,变成积极的市场主体,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经历文化体制改革的洗礼,两年来江西演艺市场主体活力迸发,一台台新剧走向观众。《回家》以及本次参与“2014北京·江西文化月”演出的其他6台剧目,均为其中的优秀代表。

    如何将进一步打磨该剧?与会专家给出了自己的思路。刘文峰说,“歌剧《回家》应该打造成一个保留的剧目,成为经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代所长项阳认为,这部歌剧的可听性及大众性做得很好,但有些段落仓促了些。他建议对核心人物作内心的深层次发掘。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代所长贾志刚建议多借鉴古人的智慧,了解中国传统美学原则。“光知道还不行,我们还要自觉遵循它们,还要在剧目呈现时,最终转化为舞台手段。”如《毛诗序》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他建议,本剧在展现老兵对祖国土地的眷恋时,加上一段舞蹈会有更好表现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秦序认为,江西的戏曲很有特点,如果能利用戏曲这样一个集大成的音乐形式,融入这部民族歌剧的创作,我们既能省事也能站在创作的高起点上。

    仲呈祥给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第一,提升哲学思维的高度。“这个戏的回 ‘家’的那个‘家’的基础是小家,无可非议,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思想在于‘家国一体’。” 他认为,目前的歌剧《回家》有小家,但对国家统一的深情呼唤,对于祖国昌盛永葆热情,在整个叙事过程当中的体现力度还相对不够。第二,仲呈祥认为这台戏里还缺乏两三个让人过目难忘的典型细节。另外,剧中的母亲形象不应是一个单一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这个母亲形象在相当意义上是祖国的代名词,祖国就是“母亲”,这两者应打通。

    “这台戏就像小荷刚露尖尖角,刚刚开始,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打磨。在打造精品的路上,没有尽头,永远都在路上。”郜海镭表示,一定把专家的意见带回去,力争把这台歌剧打造好,以此来展现江西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成果,展示江西文艺工作者的新面貌。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