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幕式上观众们洋溢着节日的喜悦李 燕 摄
山东省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圣水河的月亮》剧照 李 燕 摄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洛阳豫剧院《穆桂英挂帅》剧照 孙海涛 摄
山西省长治市豫剧团《吴琠晋京》剧照 李 燕 摄
3月31日至4月10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主办,河南豫剧院、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郑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河南泽华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三届中国豫剧节在河南郑州举行。本届豫剧节的主题是:“豫剧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在豫剧节短暂而充实的11天时间里,来自山东、江苏、四川、新疆、台湾以及东道主河南等11个省(区)的18个演出院团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河南省人民会堂、郑州艺术宫等8个场馆演出34场,使郑州成为豫剧艺术家尽展风采的大舞台,成为广大戏迷尽享豫剧盛宴的聚集地。
形象:节俭+热情
作为甲午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重要活动之一,第三届中国豫剧节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牢固树立节俭办会的观念,从各个环节节省开支、提高效率。在4月1日晚的开幕式上,没有豪华的大型文艺演出,而是代之以简短而隆重的20分钟开幕仪式。仪式结束之后,与会嘉宾和现场观众一起欣赏了本届豫剧节的参评剧目——新编历史剧《魏敬夫人》。此外,整个豫剧节涉及的所有证件、广告、宣传板等的设计、制作也都本着严格控制数量、保证总体质量的要求进行,各项支出较上届活动有明显减少。
豫剧是一个流布在全国13个省份的大剧种,举办豫剧节的宗旨就是要办成全国豫剧的盛会和豫剧观众的节日。做好东道主,服务好每一个参赛院团和与会嘉宾,是组委会一个重要的工作要求。本届豫剧节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让所有前来参加豫剧节的团体感受到回家的温情、温馨和温暖的指导思想。为此,组委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所有前来参赛团体的交通费、食宿费全部由河南负担,并对参演剧团按场次给予一定的补贴等。此外,组委会还要求每位工作人员做好规范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从每一个细微之处抓起,充分展示河南形象。在厉行勤俭节约的同时,关注细节,体贴细致,圆满完成了豫剧节的接待任务,也得到了各方面的交口称赞。
效率:重视+配合
本届豫剧节受到了文化部及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和省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做出批示,请省四大班子领导都关心、支持、参与豫剧节活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副省长张广智多次听取豫剧节的有关汇报。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和文化部艺术司对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副主任、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河南省政协原主席王全书自始至终关心、参与指导豫剧节的筹办。河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杨丽萍对豫剧节进行整体部署,对演出、接待、座谈会、评奖等各项工作提出严格要求。郑州市人民政府和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作为共同主办单位,也为第三届中国豫剧节的成功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豫剧节组委会对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制定并不断及时调整、完善具体实施方案,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综合协调组、宣传组、演出组、评审接待组、保障组、票务组、监审组等工作小组的基础上,分工协作,加强协调,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4月1日,第三届中国豫剧节在河南郑州拉开帷幕。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侨联副主席许荣茂,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卿等出席开幕式。张思卿宣布第三届豫剧节开幕。河南省四大班子领导、参加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嘉宾以及文化部艺术司、12个省(区)文化厅局的领导也出席了开幕式并观看演出。
提升:竞艳+交流
本届豫剧节期间,18朵豫剧之花同城争艳,加工提高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类剧目精彩纷呈,常派、马派、桑派、牛派等各个流派同台竞技。参演队伍中,既有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的老一辈实力派表演艺术家,也有年轻的豫剧苗子,老、中、青三代演员纷纷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表演剧目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特别是河南省外的剧团在固守豫剧艺术本体的同时,还大胆吸收、借鉴了流布地域的文化元素,彰显了豫剧生生不息的艺术品格,充分展现了剧种特色和新时期豫剧所具有的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一大批优秀演员唱做俱佳、声情并茂的表演,更是显现了豫剧演员的不俗实力。
经过豫剧节组委会的评选,台湾豫剧团获得本届豫剧节中国豫剧发展贡献奖;河南豫剧院一团的《魏敬夫人》,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洛阳豫剧院的《穆桂英挂帅》,山东省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的《圣水河的月亮》,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河南泽华金凤凰豫剧团的《杨开慧》,山西省长治市豫剧团的《吴琠晋京》5台剧目获得优秀剧目奖;河南省郑州市豫剧院的《琵琶记》、河南省三门峡市戏曲研究中心的《女人是座山》、河北省邯郸市东风剧团的《打金枝》等12台剧目获得剧目奖;河南豫剧院一团的王惠、河南省郑州市豫剧院的张艳萍、山西省长治市豫剧团的李继梅、湖北省豫剧团的罗松敏等15人获得优秀表演奖;河南省济源市戏剧艺术发展中心的杜婉婉、山西省长治市豫剧团的刘秋霞、湖北省豫剧团的冯春苗等11人获得优秀青年演员表演奖。
通过本届豫剧节,河南省外与河南本土的豫剧团进行了交流和学习,增进了友谊与了解。豫剧艺术的集中展示,吸引了全国很多专业表演团体和戏迷前来观摩、交流、学习,有相当数量的专业表演团体专门组织业务人员自费来郑州观摩、学习,把本届豫剧节当成提高团队业务水平的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全国各地豫剧团体齐聚绿城,豫剧节不仅是比拼的舞台,更是行业交流的盛会。牛派传人金不换说,本届豫剧节为业内人士提供了交流、展示的机会,“不论能否得奖,剧团成员都得到了锻炼,剧目也可以结合专家建议进行加工提高。”桑派传人苗文华说,此次来郑州演出感觉像是“回娘家”,能在豫剧的发源地表演,感觉很亲切。台湾“豫剧皇后”王海玲说,同行之间能够互相借鉴、提高,对豫剧发展大有裨益。
惠民:公益+抢票
本届豫剧节举办期间,组委会秉承“文化惠民”的原则,坚持为民宗旨,把“人民的节日”这一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为突出第三届中国豫剧节的公益性,让广大的豫剧观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更多戏迷能到现场欣赏演出,所有演出剧目均实行低票价,还针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推出了公益票,特别是豫剧节赶在拜祖大典、清明小长假期间举办,不仅烘托了节日气氛,更为海内外嘉宾提供了独具中原特色的文化食粮。此次豫剧节的门票,除组织专业观众之外,大部分门票无偿赠予了当地市民,市民可凭身份证提前两天到演出场所领票,每张身份证可领取1张门票。此外,组委会还与河南门户网站大河网等媒体合作,组织了网友跟帖抢票活动,每场演出均为网友提供门票30张以上。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还在开幕式前做客大河网,与广大网民进行了网络直播的互动交流,介绍第三届中国豫剧节的有关情况。
本届豫剧节不但是广大豫剧艺术家展示风采的舞台,更是观众和戏迷欣赏豫剧、共享盛宴的节日。“豫剧”也成了郑州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在豫剧节11天时间里,3万余名观众在剧场观看了演出,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收听收看的观众更是不计其数。观众张先生说:“我看了《陈三两》、《石榴花儿红》、《刘姥姥》、《红楼梦》4台剧目,这些都是外省剧团演出的,不论是下午场还是晚上场,都是场场爆满,演员们投入,观众也很热情。”市民马女士陪妈妈看了山东省聊城市豫剧团演出的《陈三两》,这出剧目让她对豫剧有了新的看法:“主演章兰已年过六旬,她在剧中有近一个小时都是跪着在唱戏,演员如此敬业投入,令人感动。”马女士说,她平时不爱看戏,感觉节奏太慢,但看《陈三两》时,她随演员一起“入戏”了,发现了豫剧的美妙。由于没有看过瘾,也有观众对豫剧节提出了建议。赵先生说:“每台剧目仅仅演出一两场太少了,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希望主办方能安排演出团体深入到戏迷中,比如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到广场、社区、学校演出,让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体会到豫剧的魅力。”
探索:节会+市场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地方剧种面临着市场萎缩、观众群流失等诸多严峻考验,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是保护传统文化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为此,本届豫剧节组委会在演出门票的分配上大胆尝试,借助“中国豫剧节”的节会效应,尝试性地和中演票务通进行合作,积极培育河南的文化市场。豫剧节期间,观众登录中演票务通网站,即可购买豫剧节的演出门票。票价根据座位排列,分为10元、30元、50元不等。方便快捷的票务系统,不仅满足了全国豫剧观众的看戏愿望,对传统戏剧的市场化方面也进行了“试水”,并取得了积极效果。
影响:宣传+录播
本届中国豫剧节还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媒体都参与了豫剧节的报道。《中国文化报》、《河南日报》整版刊登了豫剧节的演出日程安排,河南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还对18台剧目的演出进行了录制。河南文化网专门为豫剧节开辟了专栏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河南各省、市电视台和电台对豫剧节的开闭幕式进行了及时报道,其中河南省电台戏曲频道和郑州市电台戏曲频道开辟了专栏,对豫剧节进行了全程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豫剧节期间,仅平面媒体及网站就刊发各类新闻稿件百余篇,仅大河网举办的“豫剧节抢票活动”就吸引了20.3万余人点击关注。
4月10日晚,“千树万树梨花开——第三届中国豫剧节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在河南电视台1500平方米的演播厅举行,并将于4月27日通过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面向全国播出。借助现代化的电子传播媒介,“第三届中国豫剧节”这一国家级的艺术盛事,将通过荧屏进入千家万户,豫剧艺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将进一步扩大。
第三届中国豫剧节的成功举办,不仅从内容、形式、模式等多方面与前两届相比有诸多突破,而且通过多种新渠道、新路径的创新,对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进行了积极尝试。活动的举办,对展示中原文化精粹,扩大中原文化影响,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愿豫剧之花常艳,中原文化常青!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