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论语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4-18   

    市场回归 有待多方给力

    近年来,演出市场一路滑坡。对于演出经营业绩票房而言,多数项目如果没有社会资金介入,如赞助等,其运营结果均不被业内人看好。业内对整个市场所持态度比较悲观,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家对整体演出市场缺乏信心。

    演出市场的本色回归,票价是重要的一环。尽管演出商力所能及地使票价具有客观性,但是票价依然与百姓的承受力相差甚远。相关主管部门有必要研究对这个行业的扶持方式,兼顾支持艺术生产也兼顾加大支持市场经营,再加大对市场的扶持力度,对优质演出产品的经营进行扶持,不搞一刀切,不扶持劣质产品的经营活动。

    另外,产品的质量也是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政府对艺术产品的生产投入了大量资金,却少见优质产品诞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大、艺术产品质量不高,从而降低了观众走进剧场的热情。生产者应对其产品负责,有专家坦言:“其实不差钱就是欠规则。”如果生产者对产品不负责任,政府投入的越多,劣质产品就越多,对市场的危害也就越大。艺术产品生产者要对产品的结果负责任,并建立相应的制度规则,从而促进优质演出产品诞生,让优质作品吸引观众自主走进剧场。

    (来源:《北京商报》)

    “亲民”应该是态度

    在今天,古典音乐有些类似于诗歌,欣赏者能否“懂”对消费行为和市场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上班族很少会因为在网上看懂了一首诗而产生购买这位诗人诗集的冲动。同样,现在“被普及”的“老百姓”也很少会因为听懂了一首古典音乐作品而导致他下次主动购票去听这位作曲家的作品音乐会——除非免费或几乎免费,还必须是闲的没别的事。而还在主动买诗集、买票听音乐会、买正版唱片的人,他们的消费倾向往往是非常个人化和固执的,与大众化的消费习惯经常是拧巴的。小众艺术的市场出路不在于产品大众化,因为再怎么“接地气”的包装也没法与本身就是消费品的大众娱乐品种竞争。产品的细分化、个性化才是古典音乐等小众艺术的出路,“亲民”应该是态度,而不是品质和内容。

    (来自:新浪博客)

    好作品需要好平台

    相比上世纪90年代初期,如今市场的包容性显然已经给了摇滚乐生存的巨大空间,越来越多的新乐队开始涌现,有的乐队在技术和意识上,比起以前的乐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市场所普及的摇滚乐,又往往不是那些真正的摇滚乐。当摇滚乐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主流世界,当摇滚乐已经成为许多主流专辑必备的曲风,当摇滚乐已经成为选秀舞台炫耀歌技的道具,摇滚虽然就在你我身边,摇滚却一直又离我们很远。

    这几年也有一些国内的摇滚乐和独立音乐真正地走上了主流的舞台。宋冬野的《董小姐》、GALA的《追梦赤子心》因为在选秀节目的亮相,从而开始为人所知,前者甚至广为人知。他们或者说他们作品的亮相,都给了人们眼前一亮的感觉,让人听到了以前主流乐坛所无法听到的旋律和声音,以及标签化摇滚或民谣风格之下不一样的摇滚和民谣。实际上,这些歌曲从问世到在主流流行,隔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它们之所以之前不流行,从现在的反馈来讲,不是因为作品不出色,或者主流歌迷和市场不接受,而是因为好作品和好平台在对接上出了问题。

    (来自:搜狐娱乐)

    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