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汉剧如何致青春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4-18   

汉剧《王昭君》演出剧照

    一出传统戏曲正在演出,偌大的剧场座无虚席,除了零星有几位老年、儿童观众,其余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整场演出观众反应热烈,随着剧情推进,时而掌声雷动,时而哄堂大笑,直至演出结束,鲜少有人提前离场。是一部什么戏会让青年人们有如此热烈的反响?

    这场演出在湖北武汉大学进行,所以观众构成几乎都是青年大学生。至于剧目,从观众的反应来看,可能会有人猜这出戏是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或者是传统京剧《沙家浜》,而其实这是一部新编历史汉剧——《王昭君》。

    汉剧《王昭君》在武汉大学的演出,被当地媒体称为“最美汉剧邂逅最美大学”。这场演出的效果,让演出方武汉汉剧院备感振奋,也给活动承办方武汉市演出公司带来了惊喜,并且这个惊喜还在延续,因为这才是“百场汉剧青春行”活动的开始,接着还将会针对青年人推出更多场精彩的汉剧演出。

    让汉剧与青春相遇

    “百场汉剧青春行”,顾名思义让汉剧这一传统戏曲走进青年观众,让青年人有机会接触汉剧、欣赏汉剧。按照计划,武汉汉剧院将于今、明两年为大、中学生演出100场,有10场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10所院校演出,其余90场将邀请武汉市的中学生在暑假期间到武汉剧院观看。

    据了解,针对大中学生推出100场演出,这对武汉汉剧院来说还是第一次。这些年来,为了普及传统戏曲,有很多戏种在进行“戏曲进校园”的尝试。青春版《牡丹亭》是这其中最为知名的例子。10年前,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划推出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随后开始了一系列昆曲进校园的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同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剧的发展普及则显得落寞了许多。

    汉剧是湖北省地方戏曲剧中之一,形成于清代中叶,俗称“二黄”,唱腔高亢激越、爽朗流畅,为京剧的形成做出过特殊贡献,对川剧、湘剧、粤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400年的发展历史给汉剧带来了一份厚重,而如今,如何将这份厚重传承下去却成了困扰大家的难题。

    在汉剧《王昭君》演出开始前,主持人向现场观众普及汉剧知识时问了几个问题。在问到大家是否知道汉剧时,大多数人回答知道;问到是否有人听过汉剧时,只有少数人回答听过;再当问到汉剧的代表人物是谁时,更是只有寥寥几个人说出了陈伯华的名字。虽知戏曲传承不易,但是观众的回答还是让记者心里颇不是滋味。一位当地媒体同行告诉记者:“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我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就从来没有听过汉剧。一方面自己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机会接触汉剧,另一方面自己对汉剧没多大兴趣,因此也不会主动去看汉剧。”

    “鲜少有机会接触,也不愿意主动接触,这确实是汉剧普及的现实情况。所以我们要推出‘百场汉剧青春行’系列演出,为年轻人接触汉剧提供机会。”武汉市演出公司总经理王斌说,“我们就是想证明,戏曲不仅生命力旺盛,并且还能吸引玩手机刷微博聊微信的年轻人。”

    是“青春行”,不是校园行

    在戏曲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如何普及是关键。作为此次活动的发起方之一,武汉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陈邂馨表示,汉剧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只有普及才能传承,只有普及才能发展,只有普及才能创新。但是,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戏曲的普及谈何容易,让戏曲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没有知名人士的呼吁,没有京剧、豫剧等剧种的群众基础,汉剧的普及之路走起来十分不易。对于此次的“百场汉剧青春行”,王斌说:“我们将活动定名为‘青春行’,是有意与进校园区别开来。除了10场在大学校园的演出,其余90场都是让观众走进剧院观看。这其中有双重目的,在普及戏曲的同时,逐步培养青年学生进剧院观看演出的习惯。这也是我们要用两年时间完成的原因,在暑假期间邀请学生观看演出,当然看完之后我们还有要求,每人写一篇观后感。”

    有了演出之后,如何吸引观众进剧院?记者了解到,“百场汉剧青春行”是公益性质的演出,不在门票上设门槛,大中学生均可以免费观看。值得一提的是,百场汉剧演出所需的费用由武汉市演出公司自行筹备。“100场的费用算下来的确不是一个小数目,目前公司在用其他演出的票房收入来支撑这个活动,但是我们相信这个活动的意义值得这样去做,也相信以后会有人和我们一起做。”王斌告诉记者。

    除了免费观看,演出剧目和观演对象也都进行了专门的安排。陈邂馨表示,考虑到汉剧传承的断层,以及青年人对它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百场汉剧青春行”将大学生和高中生列为普及对象。另外,演出《王昭君》和《驯悍记》这两部汉剧,也都是为了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驯悍记》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改编,演出中不断有“丁克族”“大龄剩女”等时尚台词出现,十分接地气,引发年轻观众共鸣。另一部《王昭君》为新编历史汉剧,演员的“骑马步”也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100场只是个开始

    先用两年完成100场“青春行”演出,再用更长的时间完成1000场甚至更多场的演出,这是主办方的一个计划。陈邂馨表示,汉剧的普及、传承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多年。

    “这100场只是个开始,是一次抛砖引玉的尝试,先让年轻人通过这100场感受到汉剧艺术的魅力,了解戏曲传承的意义,再通过更多场演出培养观众进剧场看戏的习惯。”王斌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看见,戏曲进校园能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更希望汉剧的“青春行”工作能够成为常态机制。每个学期,每个大、中、小学生都有机会观看一场汉剧,如果梦想成真,汉剧以及其他地方戏曲的春天应该也不会远了。

    据了解,为让汉剧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注意,下一步,武汉市演出公司计划与科技公司合作,推出一台全息技术的汉剧《王昭君》,尝试着把高科技运用到传统戏曲中。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