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依团代传”破解传承危机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3-12   

    专业院团被撤销,从业艺人年事已高,老剧种该如何传承?山东省菏泽市创新观念,独辟蹊径提出了跨剧种“依团代传”模式:从现有剧团挑选青年演员组成“加强营”,师从老艺人对濒危剧种进行学习研究,最终实现“薪尽火传”效应。

    后继无人:戏曲之乡陷困境

    菏泽地处鲁西南,素有“戏曲之乡”美誉。山东梆子、柳子戏、大弦子戏等剧种在当地城乡拥有广泛受众,民间至今仍有“闲来无事傍戏台”的习俗。近些年,由于各种现实原因,菏泽部分剧种传承出现危机,其中,以大弦子戏为典型代表。

    源于元代的大弦子戏集民间俗曲之大成,因主奏乐器为三弦而得名。当地原有菏泽地区地方戏曲院大弦子剧团,后在“文革”期间被撤销。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弦子戏艺人越来越少,保护和传承工作迫在眉睫。“如再不抓紧抢救保护,大概用不了10年,人们只能在文字档案里觅到它的踪迹。”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院长徐向东说,基于此,当地开始了对濒危剧种保护传承的探索。

    2008年,大弦子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由于长期没有剧团和演员,研究人员挖掘整理的音乐唱腔及传承人的技艺找不到合适的人员学习继承,抢救和保护形势极其严峻。在这一背景下,菏泽市文广新局决定以现有两个剧团为依托,尝试跨剧种“依团代传”,解决后继无人的问题。

    人才培养:“依团代传”解难题

    为打破“有剧种没剧团、有技艺没人传”的困局,菏泽市文广新局提出,从各院团挑选基础条件好的演员,在两年至三年内为大弦子戏培养一批骨干力量。

    结合剧种实际情况,当地首先制定了《大弦子戏中长期保护传习规划》,成立了由各剧团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成的大弦子戏“依团代传”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把实施“依团代传”项目与剧团平时演出和排练有机结合,分别与大弦子戏传承人和演员签订《传习目标责任书》,把传习内容、时间进度、地点和形式等以表格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完善详细的工作台账,每半年进行一次专项考核。菏泽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庆勇介绍,“依团代传”项目实施初期,他们制定了“三高”标准,即传承学习的剧目、唱段、音乐起点高,学唱演员的挑选和学习效果要求高,艺人传习和学员学习效率高。

    通过“人盯人”“开小灶”等授课形式,“依团代传”收效明显。菏泽市积极为濒危剧种演出创造条件,老艺人与青年学员同台竞技,在演出中传习,在传习中保护。在初期学习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上,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联合当地艺术院校成立了“菏泽市濒危剧种传习基地”,建立了大弦子戏等濒危剧种展厅,让群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扩大保护剧种范围和学习人员范围。

    转危为安:运作模式受推广

    “通过‘依团代传’,大弦子戏在菏泽每年演出50多场,验证了该项目的可行性。”徐向东介绍,自2009年项目启动至今,菏泽市先后培养大弦子戏骨干演员和青年学员数十名,抢救挖掘了20多个经典唱段和5个传统折子戏,录制完成了《大弦子戏经典音乐曲牌》等一批音像资料。

    “‘依团代传’解决了濒危剧种无剧团、无人员、无经费,开展传承工作难的问题,也解决了濒危剧种重新招收学员投入大、见效慢、成才率低的问题。”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认为,地方戏曲只有后继有人才能实现保护和传承,但由于新兴娱乐形式的冲击,地方戏曲人才流失严重。“现有地方院团普遍存在人才危机,更何况消失多年的濒危剧种,‘依团代传’抓住‘人’这一核心,重点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具有示范意义。”陈鹏说。

    2013年12月,《“依团代传”在破解濒危剧种(大弦子戏)传承危机中的“薪火”效应》荣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目前,菏泽市正对“依团代传”项目进行完善,其运作模式将被推广运用于当地其他濒危剧种的传承中。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