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演绎古希腊经典 传统艺术的涅槃之变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7-21   

本版图片均为《城邦恩仇》剧照,由中国评剧院供图。


    6月17日至18日,中国评剧院新作《城邦恩仇》作为“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闭幕大戏在京城首演。这部新作是根据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经典大作《俄瑞斯忒亚》三联剧改编,以中国评剧艺术演绎的全新作品。通过大胆跨界,以豪华的创作团队、群星荟萃的演员阵容以及颇富创意的灯光、舞美、服装设计融入东方化的故事改编,让这部中西合璧的评剧创新之作益显丰满华贵,绽放出神秘瑰丽的色彩。编剧郭启宏意识到以中国戏曲样式演绎希腊经典悲剧,必将呈现东西方文化的歧异和碰撞,相犯相克又互动互补,他期待着艺术新质的催生。总导演罗锦鳞坚持将古希腊悲剧简洁、庄严、肃穆的风格与中国戏曲虚拟、象征、写意的美学原则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犹如牛奶加咖啡。中国评剧院院长王亚勋表示,“通过这部戏,来表达人类对和平、法制、民主的永恒追求,呈现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诠释伟大戏剧的魅力,丰富和探索戏曲表现的题材与方式。”他期待该剧成为中国评剧院60年建院史的隆重回顾与寄托展望之力作,不仅丰富国内演出市场,更能走出国门登上国际演出舞台,把中国的评剧艺术推向世界。
    开了“美美与共”的新天地
    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以戏曲的形式审美地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其间蕴含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思维方式和人文关怀。评剧《城邦恩仇》以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当代戏剧艺术的创新发展,不仅包含中国源远流长的戏曲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也应包括人类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我们要把眼界放宽,既珍视民族戏曲艺术史上的好东西,也珍视人类戏剧史上的好东西。
    2500多年前,公元前500年左右,即所谓“轴心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一批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艺术家。西方所谓的文艺复兴,就是复兴到那个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今天的伟大复兴,也要重新提及和珍视那个时代的孔子、孟子、老子。古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主要文化基因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人与人的相处,不能以复仇为目标,不能以冤报冤,要善于和谐相处,要善于用民主的、法治的方式求得一种新的生态和谐。这是极有价值的。
    在漫长的人类戏剧发展历史上,古希腊悲剧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其缘由,恐怕既在其间蕴含着人类普遍适用的至今仍有价值的文化基因,又在审美上创造了人类普遍认同的至今仍有魅力的表现形式。《城邦恩仇》这种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把视野拓展到了“美人之美”上,从本民族戏曲的“本来”进而关注到人类戏剧的“本来”,并自觉把这又一种“本来”也视为“继承”的重要对象。这样,我们才能以包容的心态、宽广的视野,把人类文明及戏曲艺术审美思维最高成果尽收眼底,化为我们自己的财富。这应当视为《城邦恩仇》艺术家们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认识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最好的创新;自信中国戏曲有能力在“各美其美”即继承本民族戏曲传统的基础上进而“美人之美”——借鉴、吸纳世界戏剧传统中适合国情的有用的东西加以整合、创新,并进而实现“美美与共”,为中国当代戏曲艺术创新出一片新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我们,要善于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据此,我们也要善于把人类经典里面蕴含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些文化基因发掘出来,实行“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城邦恩仇》正是深入发掘、合理配置了《俄瑞斯忒亚》中蕴含人类普遍认同的至今仍有价值的“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化干戈为玉帛”的文化基因,并令这种文化基因与人类当代文化中的和平、法治理念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中尚和合、求大同的追求相协调,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相协调,为我所用,功莫大焉。
    所以,这一条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戏曲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艺术积淀,这是民族的本来,继承这种本来是根本,是重要的。但古希腊悲剧这种人类艺术的经典,又积淀着人类文明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基因,交流借鉴,它是一种美人之美的自觉性。这关乎是否真正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架起中国评剧走向世界的大桥
    徐培成(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中国评剧院是中国评剧的一杆大旗,王亚勋院长是我敬重的真正能干大事、抓好戏的好朋友。中国地方戏曲——评剧,演出古希腊大悲剧是中国评剧史上开先河之举,《城邦恩仇》的首演成功,让人欣慰,让人振奋!尽管还有可修改加工提升的空间,但是,我认为已经是难能可贵的成功!因为它架起了中国评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坚挺大桥。《城邦恩仇》用中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简洁成功地诠释了西方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把古希腊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法律至上、以法断案的西方文明信息传达给了中国观众与全社会。
    为什么外国的交响乐、芭蕾舞、大歌剧就成了中国社会高雅艺术的代名词?这出戏的成功及今后的不断加工提高后的广泛演出,将向人们诉说中国评剧100多年来由田间地头、由农村广场艺术走向城镇,更能走进大都市,走向全世界的光辉进程。这出戏的成功告诉人们:中国评剧不单能演广大观众喜爱的传统戏与现代戏,还能演外国名戏。评剧不单是雅俗共赏的好剧种,更是中外观众都会喜欢的高雅艺术。
    《城邦恩仇》全戏史诗般的舞台样式、凸显传奇与深刻的文本、富含人生哲理的唱词念白、唯美动听的民乐与数字化乐队伴奏的音乐唱腔,简洁而不简单、色彩斑斓、写意灵动的舞台空间,演员们精湛的技艺展示,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赞扬和热烈欢迎。可以说这是一部极具特色,浓烈而震撼的中国评剧戏曲大片,也强有力地佐证了一个事实:《城邦恩仇》的成功为提升中国评剧剧种的文化品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邦恩仇》的剧种建设意义
    康式昭(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
    看完这个戏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耳目一新,刮目相看”,我觉得这个戏非常有价值。王亚勋院长说评剧过去的定位是“三小”,我再加上“一小”,是“四小”:小人物、小市民、小事件,加上一个“小情趣”。评剧是从农村和市民中走出来的,以此见长,评剧过去的定位、特色在这儿。王亚勋院长要把它变成“四大”,这“四大”是什么呢?大追求、大主题、大戏剧、大探索。看了《城邦恩仇》舞台呈现后我也概括了“四大”:大气魄、大手笔、大开拓、大突破,这是我从舞台呈现中总结出来的现实感受。
    《城邦恩仇》在评剧剧种建设上更有意义。这个戏改编难度相当大,三联戏改为一部戏,取得了基本的成功,完全体现了原著的总体精神。原著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思想、主旨,是在写氏族社会、氏族家庭遵循的道德准则——复仇,但简单的复仇往往导致永无休止的冤冤相报,直至一个家族的毁灭。远在公元前500多年,埃斯库罗斯就发出呼吁:应该把这种简单的复仇变为依靠法律来处理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原著让雅典娜开设法庭,天神与人一起参与审判,允许辩论双方自由发表意见。一方是以复仇女神为代表的女权主义,另一方是以雅典娜为审判长,由太阳神阿波罗出面主张父权,维护阳刚气概,客观反映出女权社会逐渐走向以男权为中心的男权社会,这是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这样一种写法对我们今天来说很有现实意义。我们要追求法治社会,更要通过法治社会来追求和谐社会。“和谐”这个概念不是我们强加上去的,同样是原著中的基本精神,它没有违背我们经典著作本质上的特色和观念,没有搞所谓的解构和颠覆。《城邦恩仇》传达了原著的精神,对当今有一定参照启迪意义,在思想性上站住了。
    《城邦恩仇》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基本的成功。从演出阵容来说,中国评剧院拿出了很强的演出班子,将刘萍请出来演雅典娜、李惟铨演阿伽王,出口不凡。几个年轻演员演得也很好,高闯、王平、李春梅等都很不错。舞美也很大气,音乐也很得当,很有特色,唱腔的安排很不错。总的来说,二度呈现基本上成功了。我期盼它再踏上一个新高,真正成为评剧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预示中国评剧院的振奋和崛起
    王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副书记):
    这个戏我的总体观感是很惊喜。这次地方戏(北方片)展演,中国评剧院有两台戏,一是《良宵》,二是《城邦恩仇》,我觉得评剧院通过这两台戏可能要振奋、要崛起了。
    中国戏曲演外国戏,总体来讲还处在实验创新阶段,大体上有三种样式:第一种,基本上按照原来西方的艺术样式稍加中国化,翻译式引进;第二种,完全中国化,把外国故事演成中国故事;第三种,大体基本尊重原来的文化样式,但又加以更多中国化。这三种样式各有其长,第三种样式介于前两种样式之间,是最难的,因为它既要保持原著的基本风貌、基本特点、基本思想意识,又要更多的中国化。第三种样式如果能出来好的成绩,贡献就更大,但难度更大。我们这个戏就是采取第三种样式,既要找到更多的原著的精神、原著的艺术面貌、原著的人物性格特点,又要更多中国化、更多戏曲化、更多评剧化。这条路走起来相当难,的确需要进一步探讨。
    《城邦恩仇》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创新。它做到了“四化”:一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二是由神话到人化,原剧神话的东西多,我们这个戏完全是从神话到人化;第三,古代化到现代化,原剧是两千多年前的,我们的故事完全是用现代化的新观念,有很强的现代感,特别是它的主题提炼——“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是一种非常现代的观念;第四,由古典歌剧到现代评剧化。我们引进外国的古典歌剧,能做到这“四化”,应该说中国评剧院在创造中外结合新样式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成就巨大,难能可贵
    杨乾武(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马克思曾经赞美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美丽的事。古希腊悲剧创作背景离不开古希腊神话。马克思还说过,古希腊艺术不仅“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一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的确,2000多年来,古希腊悲剧从诞生到现在作为欧美戏剧创作的一种模式与原型一直存活在各国的戏剧舞台上。古希腊悲剧作为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就戏剧本体而言,其最高成就主要体现在戏剧性与人类思想情感能量的完美结合。
    以前我看过改编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亚》三联剧最成功的,是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只保留了原作的人物与人物关系,保留了故事的整体框架,故事背景改成了美国南北战争。奥尼尔的改编去掉了神话背景,远离了神话叙事,可以说古为今用,创作了一部典型的现代人的悲剧。而评剧《城邦恩仇》基本忠实于原作,人物行动与故事情节主体基本保留,剧中人物性格、思想情感及行为逻辑仍然在古希腊神话的叙事话语系统中。很明显,这是一种敬畏经典,忠于原作,严谨认真的改编方法。但这种改编必然带来双重困难,一是原作中西方古典历史文化内涵如何与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融会贯通;二是古希腊悲剧文本如何创造性地转化成中国评剧艺术。可想而知,这版《城邦恩仇》的改编排演,难度之大是空前的,就目前演出效果来说,成就巨大,难能可贵。
    创造排演新剧目的首要目的与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演出,为了活在舞台上。中国戏曲剧目的当务之急,是如何突破“评奖戏剧”造成的长期瓶颈,如何在都市文化舞台中演出、生存与生活。《城邦恩仇》完全不同于传统评剧,它的主要演出平台一是对外文化交流,二是面向都市观众。我以为最有价值的是给当代都市青年人看,具体说,就是给“70后”“80后”“90后”的年轻人看,他们的审美意识、艺术趣味以及消费欲望必将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失去他们,我们的戏曲艺术恐怕要进博物馆。
    改编创演希腊悲剧的探索精神
    姚  欣(文化部原艺术局副局长、巡视员):
    我说三点感想:第一,内容好,诠释了原著的精神。埃斯库罗斯居于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首。埃斯库罗斯生活的年代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那是希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高峰的时期。希腊跟中国一样,约有5000年历史。这部戏的主题是男权对女权的斗争和复仇。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原始人和原始社会早期是母系氏族,从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曾有一段时间女权至高无上。这部戏的内容涉及女权和男权的斗争——复仇的斗争。剧作首倡男权战胜女权要通过法治手段,最后达到社会平衡、和谐发展。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俄瑞斯忒亚》三联剧,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和《复仇女神》,评剧《城邦恩仇》的改编者把这三部剧作串在一起,体现出原著的基本精神。
    第二,探索精神值得赞赏。中国评剧院通过这部戏的创作体现出他们的探索精神。评剧发展到今天刚刚百年。从60年前中国评剧院成立伊始,就肩负着示范探索的责任和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评剧有点像年轻的新歌剧,既要保持老观众,又要争取新观众。古希腊的悲剧改编成中国戏曲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怎么提炼出最主要的核心题旨,怎样展现埃斯库罗斯三联剧丰厚的内容,还可以再推敲。另外,在表现形式上,我们要把创新、探索置于第一位。应该强化评剧声腔及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使音乐创作更有评剧味。
    第三,演员阵容强大,看到了刘萍、惟铨等好角儿,包括这么多中青年好角儿的出色表演,很兴奋,很激动,非常感谢你们精心的艺术创造!希望剧组在这样好的基础上再加工、再提高,把这部剧打造成一台具有中国风的希腊悲剧。
    我们剧院就需要这种探索、创新精神
    张  玮(中国评剧院原副院长、总导演):
    我赞成剧院改编上演这个戏,我希望我们剧院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创作剧目,走在21世纪的前头。多年来我非常郁闷,这次看了演出我非常激动,我们剧院有救了,让我看到我们剧院有了一种希望,我们可以再往前奔。
    应该说这部戏的演出相当成功。本剧的音乐是和谐的。包括音乐设计和演员的演唱,三代演员同台,唱得都不错,取得了初步的演出成果。音乐上我很满意,没有隔阂的地方,但要更有味道、更接近剧情才好。我特别喜欢乐队的编制,现在很多戏特别是现代戏不要打击乐了,而我们这个戏保留了。打击乐对戏曲的节奏和精气神太重要了,没有打击乐怎么能够将音乐和表演结合起来呢?但我们的打击乐还要创新,不能老是那一套。
    这个戏的舞台呈现形式我很喜欢。我们用评剧编演外国戏,我是同意的。起先我担心普通观众看不懂。结果他们全看懂了,有些地方还被感动了,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就是要受感动。我们戏曲舞台上还应少一点念白,该歌唱的就歌唱。还要加强舞台动作,我们舞台的动作要夸张起来,现在表演动作似乎太拘谨,没有展开。要让演员、作曲家、作者共同研究声腔,把握每个人物的韵律,哪些是主要的?亮点在哪儿?要有一两个唱段能够流行开来,应该做到这一点。这些年评剧在音乐上发展比较迟缓,应当大踏步地前进。
    这次我们剧院有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展示了剧院的队伍建设成就和人才实力 。什么是我们的资源?就是人才。王亚勋院长的领导班子有这种亲和力,能把70多岁的老艺术家刘萍请出来一块儿演出,我很感动。我们就需要这种精神,要爱自己的剧院,要为剧院多出力、多做贡献。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