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汉韵放异彩 佳作新人传清音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7-24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生练为获奖代表颁奖

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综述
    林疋文
    图一  座无虚席的展演现场
    图二  老爹爹领到集中惠民展演票喜笑颜开
    图三  基层惠民演出进村镇
    图四  基层惠民演出进社区
    图五  基层惠民演出演员村头化妆
    7月8日,为期18天的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圆满落幕。期间,14台大戏、38出小戏折子戏集中亮相,19个湖北地方剧种、40个省直和市州演出团体的新面貌得到充分展示。本届地方戏曲艺术节是湖北省2008年出台《关于保护与发展湖北地方戏曲的通知》,特别是文化部2013年颁布《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以来,规模最大、上演剧目最多、涵盖剧种最丰富、观众人次最多的地方戏曲艺术盛会,集中展现了湖北省近年来在地方剧种保护、剧目创作、人才培养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戏曲生态得到很大程度改善,并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稳步迈进。
    大剧种走向回归  小剧种勇于突破
    本届艺术节参演的湖北地方戏曲(包括开幕式)剧种共达20个,其中既有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等大剧种,也有襄阳花鼓戏、东路花鼓戏、南剧、文曲戏等小剧种,还有襄阳豫剧这样从外省流传到湖北并被赋予湖北特色的戏曲剧种,更有一度消失于大众视野的二棚子、山二黄、阳新采茶戏、通城花鼓戏、随州花鼓戏、远安花鼓戏、提琴戏、柳子戏、湖北越调等稀有剧种。这些剧种所属剧团均在剧目选择、音乐设计、演员挑选上颇下功夫,对剧种风格有着准确地把握和定位,这都表明当前湖北戏曲院团围绕“剧种保护”这一课题不再止步于“求生存”的思考和做法,而是更具前瞻性与实践性。
    从整体来看,本届艺术节上的大剧种偏向于回归传统,小剧种多选择突破与尝试。本次上演的14台大戏中,有8台属于湖北4个大剧种,而这8台剧目中有5台是传统剧目或改编移植于传统剧目。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选送的楚剧《思情记》、汉剧《求骗记》、黄梅戏《女驸马》均是该剧种的代表性经典剧目,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选送的荆州花鼓戏《五女拜寿》改编移植于传统经典。
    同时,不少小剧种(包括只有一个团的稀有剧种)也展现出焕然一新的风貌。曾经生存困难乃至濒临灭绝的部分剧种,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不仅具备较强的演出实力,还具备突破与创新的魄力。最值得一提的是山二黄和随州花鼓戏这两个剧种,在经历剧团一度无以为继、十多年无大戏可演的境况后,这次山二黄演出了大戏《爹爹你挂墙头》,随州花鼓戏演出了大戏《公路孝女》,均可圈可点。还有文曲戏这一前些年少有影响的小剧种,近几年不断推出新创剧目,如这次亮相的《渔鼓声声》,已然在地方戏曲之林中独树一帜。此外,郧剧这一融合十堰地区戏曲元素的新剧种的尝试,也随着《均州旧事》的首演得到大众认可。这些创作剧目显示出小剧种坚韧的生命力与出色的表现力,反映出湖北省戏曲环境在发展中求生存的良好变化。
    新创剧目承载重  改编剧目挖掘深
    本届艺术节的参演剧目,主题上更加呼应时代,观照现实,襄阳豫剧《亲爹亲娘》、山二黄《爹爹你挂墙头》、随州花鼓戏《公路孝女》、襄阳豫剧小戏《看孙孙》等剧目,都是从当前宣扬的“孝文化”入手,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来阐发父母的大爱无疆、家庭和谐的可贵。此外,一批现代小戏撷取现实生活的热点问题,用清新明快的风格表现时下的新人新事,这是地方戏曲一以贯之的特色,在当前表现得更为突出和贴切。
    题材上与楚地、楚风、楚人有关的戏剧作品得到延续。黄梅戏《余三胜轶事》将著名汉调艺人、京剧鼻祖余三胜入戏,黄梅戏《传灯》展现了佛教禅宗四祖、五祖、六祖相传的事迹,郧剧《均州旧事》说的是发生在古郧阳地区的陈世美旧案,文曲戏《渔鼓声声》描绘了一幅民国初年鄂东湖区的风情画卷,襄阳豫剧《天下第一颠》则讲述了书法家米芾悲喜交集的人生际遇。
    创作手法上对人情、人性的开掘更加深入,表达更加丰富。这一点在改编剧目中反映尤为明显。这些剧目与其说是改编,不如说是“再创作”,从改编之后的综合呈现来看,应都是高于原作的。山二黄《爹爹你挂墙头》是根据多个剧种演出过的传统戏《墙头记》改编而来。该剧的剧作和导演完全跳脱了老戏的窠臼,立意更加高远,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更为细腻,几近于颠覆性的改编,特别是用一罐母亲化成血的奶水作为贯穿整个戏的悬念,最后谜底揭开的那一刻,撼人心魄的力量不言而喻。楚剧《董宣》虽是据传统戏《强项令》改编,但这次重新排演更贴近当下的现实。
    青年演员挑大梁  以戏带人成果显
    本届艺术节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青年演员的整体闪光。不同于以往总是只有少数几个新演员崭露头角,本届艺术节让观众看到的是湖北地方戏曲人才喷薄而发的态势和希望。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和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演出的4个剧种4部大戏,全部起用青年演员,行当之全,技艺之精,台风之稳,令人叹服。在以展现演员基本功为主的折子戏中,一批20多岁的年轻演员也在比赛中表现出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综合素养。
    在新创作的大戏中,青年演员的表现更为亮眼。黄梅戏《余三胜轶事》中饰演余三胜的王刚、荆州花鼓戏《神猿》中饰演何丹桂的程琼、黄梅戏《传灯》中饰演五祖弘忍的吴红军等青年演员,不仅基本功扎实,唱腔优美,而且还具备较强的人物塑造能力,有的业已成为该剧种的领军人物。
    如今,湖北省地方戏曲人才一改过去“青黄不接”的局面,青年人才可谓济济一堂,熠熠生辉。2008年来,湖北省通过第一届湖北艺术节、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全省地方戏曲演员比赛,湖北省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艺术节等全省性文艺赛事,以及开办戏曲定向班、实施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选拔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多年来不间断地施肥播种,力推新人,以戏带人,到今天陆续开花结果,显露峥嵘。
    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的举办,搭建起了展示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成果的平台。大小剧种竞相争艳,让广大观众近距离、高密度地欣赏到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各路新秀同台献艺,展现出湖北地方戏曲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景象。湖北省地方戏曲事业必将在新的时代书写出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从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
    看戏曲的当代传承和发展
    路应昆
    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省老领导王生铁观看湖北省地方戏曲传承保护发展成果展
    湖北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省”,一方面戏曲的历史积淀十分深厚,一方面近年来在戏曲创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就相当突出。此次举办的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共有来自全省各地的22场地方戏作品展演(包括14部大戏和30多出小戏折子戏),同时还有一个全省地方戏曲传承保护发展成果的展览,这是对近年来湖北省地方戏曲工作的一次大规模检阅。参演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总体质量也很高,因此这次艺术节也可说是对“戏曲大省”资格的再次确认。我能参加此次盛会深感荣幸,这是一个考察地方戏曲发展态势和向湖北戏曲界同行学习的极好机会。从当今全国戏曲的发展来看,湖北是一个典型的样本,总结湖北在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就,无疑对探寻戏曲在当代的总体提升路径有重要意义。
    从艺术节的展演活动来看,参演剧种数量之多是第一个亮点。湖北全省共有地方剧种20多个,但近些年来能够坚持演出和编创新戏的剧种只有楚剧、黄梅戏、汉剧、荆州花鼓戏等不足10个。此次艺术节的参演剧种却有20个之多,一批平时难以登台甚至已濒临灭绝的剧种重新亮相,而且推出了一批新戏。例如曾经命悬一线的文曲戏此次推出了一部新编大戏《渔鼓声声》,演述民国初年鄂东广济一位流浪卖唱女的传奇经历,不仅情节动人,唱腔也曼妙婉转。又如南剧、山二黄、二棚子、柳子戏、湖北越调等濒危剧种,也在艺术节上重新展露风采。这些沉寂多年的稀有剧种再度登台如同隋珠重见,不仅令人刮目相看,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剧种的“淘汰”是否应归之于“历史的必然”。
    艺术节的另一个亮点是展演剧目类型较多,题材覆盖面很广,艺术取向也多种多样。新创(包括移植改编)作品的数量最多,其中既有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古代题材戏,也有取材于当今新人新事的现代戏。现代题材的作品最大特点是真实、鲜活,不流于虚假的说教,而是从普通人身上捕捉闪光品质,这正是它们打动观众的“秘诀”。如襄阳豫剧大戏《亲爹亲娘》,全剧情感炽热,善良人性和爱心的力量震撼全场,剧场效果也非常好。这批现代戏的演出情况表明:戏曲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关键是看作品的内容是否真实,作品表达的感情能否在广大观众中引发心灵的共鸣。
    历史故事戏也不乏可圈可点之作,尤其几部大戏都可谓笔酣墨饱,颇有分量。如黄梅戏《传灯》叙述禅宗五祖、六祖续传衣钵之事,在人情与“佛性”的交集中寓托深意。又如黄梅戏《余三胜轶事》,全剧集黄梅戏、东腔戏、京剧和汉剧四类唱腔于一身,色彩丰满,也别具一格。还有一部山二黄《爹爹你挂墙头》,情节是兄弟两家在奉养老父一事上互相推诿,挖空心思算计,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全剧笔墨夸张,充满嘲讽意味。
    传统戏传承方面的成果亦可称道。一些已近于湮灭的老戏老腔又被搬上舞台,重放光彩。如阳新采茶戏《访友》,内容是耳熟能详的梁祝故事,主人公声泪俱下、掏心掏肺的叙唱却极具感染力,令全场观众动容(表演者竟是两位民间剧团的业余演员)。又如南剧《武家坡》,本是西皮名剧,清末以来作为京剧剧目传布最广,但留存于鄂西南山区的南剧却保留着更古朴的唱法,听来别有风味。戏曲的传统与当代社会的距离已越来越大,民间的“遗珠”却不知还有多少,民族艺术的寻宝者有责任去发现它们,让世人重新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戏曲创新的需要,离开了深厚的传统,创新会显得底蕴不足。
    此次艺术节还有一个突出亮点,是大部分作品的主演都是青年演员。荆州花鼓戏《五女拜寿》直接打出了“青春版”的旗帜,一批年轻演员闪亮登台,他们唱做俱佳,光彩照人。此外黄梅戏《余三胜轶事》、《女驸马》以及楚剧《思情记》等,同样是清新亮丽、魅力四射的“青春版”。参演传统折子戏的青年演员也有表现优异者。如参演楚剧《秦琼观阵》的青年武生余维刚,功夫全面,且能演出瓦岗英雄的气概,十分难得。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戏曲在新人培养方面一直面临巨大困难,有禀赋和才华的年轻人很难被吸引到戏曲行业中来,已进入戏曲队伍中的年轻人也很容易流失。湖北的一些演艺团体(如演出《五女拜寿》的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等)却在新人培养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很值得推广。
    总体看,传承和发展是此次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的两个关键词,它们也是当今全国戏曲面临的两项基本任务。众所周知,戏曲作为传统艺术(而且已几乎全部成为非遗),当前在传承和发展两条战线都面临重重困难,形势严峻。在这样的局面中,湖北戏曲同时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做出不凡的成绩,自然是湖北戏曲界及相关同仁长期艰苦努力的结果。每一部作品的打造,每一项传统技艺的发掘,每一个濒危剧种的挽救,每一位演艺新人的培养,都是无数幕后英雄奉献辛劳和才智的结果。
    推进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两大任务,也离不开体制的保障。湖北多年来诸项戏曲工作的开展和种种成绩的取得,包括这次地方戏曲艺术节的成功举办,都是以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采取相应措施作为先决条件。2008年湖北省政府办公厅曾发布《关于保护与发展湖北地方戏曲的通知》,确定了全省地方戏曲保护和发展的方略。今天结合6年来湖北戏曲的推进态势再读这个《通知》,便能分明感受到这并不是一纸空文,省政府对湖北地方戏曲的认真关注和切实领导已取得了突出的成效。2008年省政府的这个《通知》作为规划全省戏曲事业的纲领性文件,连同各级文化部门给予戏曲事业的巨大支持,在中国当代戏曲史上必定会留下重要的一笔。
    当然政府不可能包揽艺术本身的打造,艺术自身的问题还需要艺术工作者自己来解决。总观此次艺术节展演的作品,剧本创作方面,一些戏里的情节设置不大注意生活逻辑,不近情理的“生编”现象时有所见。另外戏曲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虽大有改善,但问题远未完全解决。部分地区的剧团还存在经济困难、地方政府部门重视不够的问题。当然上述问题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诸多方面齐心协力长期奋斗。但我相信,此次艺术节对湖北戏曲一定会有重要的推动,湖北戏曲一定会向着新的高度继续迈进。
    部分观众评语
    观众投票是本届艺术节的一大亮点。在收到的600余份观众投票中,认为“非常好看”的占90%,“好看”的占9%,“还可以”的占1%。很多观众留下了评语:
    此次艺术节惠民展演深得民心,增强了我们对地方戏曲的了解和喜爱。——一位大学教师
    有的现代戏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对现代青年人有着教育作用,同时也传递着“爱的迁移”,告诉我们只要有爱,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一位退休老人
    黄梅戏《余三胜轶事》非常好看,有深度;东腔、黄梅戏、汉剧、京剧自然融合,唱腔丰富,韵味十足。——一位记者
    此次艺术节惠民展演活动很棒!湖北戏曲资源丰富,前景无限。——一位普通市民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