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麦哲伦海峡》剧照。(资料图)
孙丛丛
凭着2000块钱起家,几个挚爱艺术的年轻人骑着脚蹬三轮车走街串巷,到济南市的中小学校“推销”自己的原创校园剧……这是济南儿童艺术剧院初创时的情景。历经30年,这个团队不改当年的创业热情,培养起数千万受众,积累下54台原创剧目,也将“济南儿艺”打造成了全国儿童剧行业的品牌。
精品剧目是院团的灵魂
7月12日,刚结束了在全国3个城市的商演;7月18日,又携《我的麦哲伦海峡》与《丑小鸭》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走进济南儿艺,随处可见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光是今年5月,山东的儿童剧演出就有58场,我们分成3个演出队都忙不过来。”济南儿艺院长丁小秋说。
与眼下的火爆相比,创建之初的济南儿艺走过了一段没有演出场地、市场和受众匮乏的日子。“当时,所有演员都在跑票,即使在排练中也要‘抱’着电话联系演出,我曾遇到联系学校时被教导主任赶出门外的尴尬。”丁小秋告诉笔者,在2009年济南儿艺的固定演出场所——宝贝剧场建成前,因支付不起昂贵的场租,剧院每年在本地的演出不超过100场。
尽管济南儿艺在儿童剧行业内起步较晚、剧场等硬件建设相对落后,但剧院一直将打造精品奉为制胜“法宝”。30年来,济南儿艺创排了《宝贝儿》、《我的麦哲伦海峡》等一系列既有市场、又有票房的剧目,并将“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等奖项揽入怀中。
在《宝贝儿》中,祖绮颖演了15年“丁放”,但每次演出她都试图挑战一个全新的角色。“《宝贝儿》曾6次推倒重来,我们的每个剧目都经历过类似的修改,每次打磨都是从新的角度诠释原来的故事。”在丁小秋眼中,济南儿艺能贴近时代与市场的需要,正源于30年来对剧目品质的追求。
期待更规范的市场竞争
剧目与剧场的活跃带来了儿童剧演出市场的繁荣。2009年宝贝剧场落成后,济南儿艺从开拓外地市场转回本地。经过6年的探索,现今,每场演出上座率稳定在九成左右。从2009年始,该院推出了每年一届的“亲子剧节”,至今已累积了5万会员家庭。
“许多院团和演出商都看中了儿童剧这个‘香饽饽’,扎堆打造儿童剧一方面促进了市场的活跃,但在另一方面,也使儿童剧市场存在较多乱象。”提起儿童剧的供求关系,丁小秋算了一笔账:全国有3.7亿儿童,若单靠文化部在编的22个专业院团,以每个院团每年300场的数量计算,要连演54年,才能让每个孩子看到一台戏。在他看来,一些民间演出团体的加入承担了儿童剧普及的责任,但对于演出市场来说,监管机制必须加强。“孩子是容易被引导的,给孩子看的东西必须纯粹,不能为了盈利而掺入杂质。”丁小秋说。
一边是市场的盲目繁荣,一边却是一些主流艺术节上儿童剧剧目的萎缩:在“八艺节”上,儿童剧有6台参赛剧目,而在去年举办的“十艺节”上,参赛儿童剧仅有3台。丁小秋认为,儿童剧的评判标准应回归少年儿童自身。“故事、理念、互动、科技手段都不可或缺,但不能为追求剧场效果盲目采用一些低幼手段,所有舞台元素应巧妙圆融,做到真正好玩儿、好看。”丁小秋说。
探索精神推动艺术发展
“目前,我们的亲子剧主要针对学龄前孩子,100个孩子就有100个家长陪同。”丁小秋介绍,在一个剧目中如何激发家长、孩子等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兴奋点,是济南儿艺在剧目创作中的一个命题。
另外,国外儿童剧的先进理念也引起了济南儿艺的关注。“我观摩过一个剧目,针对的是抱在怀里的孩子,总共3个演员,全场没有一句台词,靠的是竖笛的演奏、演员的哼鸣、色彩与图形的变化引导孩子感知。”丁小秋认为,国外剧团的互动、体验式的演剧模式值得国内借鉴,另外,也要尝试将受众分为低幼、学龄前、小学生、中学生等不同层级,从而对剧目进行“量身打造”。
近年来,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同时,济南儿艺还瞄准了木偶剧、肢体剧等新的剧目样式。其创排的木偶剧《农夫与仙鹤》以铁枝、杖头、布袋等传统木偶的结合赢得了业界好评,而肢体剧《三个和尚》下个月也将进京参加评比展演。“人们的观念每天都在更新,舞台演出样式日新月异,我们的演出要善于拓展新样式与新领域,才能不被观众淘汰。”问及不断开拓的动力,丁小秋如是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