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濒危剧种 繁荣传统剧目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8-22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8月19日晚,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在济南百花剧院上演,观众口碑超乎预料地好。而一个月前,《两架山》在菏泽大剧院首演时,剧院亦是座无虚席。“消失40多年的剧种,还有没有观众?我们心里没底。”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院长徐向东坦言,大弦子戏离开舞台太久,对《两架山》的演出效果,他们起初也是信心不足。从信心不足到座无虚席,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奥秘?8月20日,部分专家学者在济南召开座谈会,对“依团代传”模式及《两架山》展开热烈讨论。
    “依团代传”是山东省文化厅和菏泽市为拯救濒危地方戏联合探索的模式,曾获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该模式核心是在濒危剧种缺乏演员、没有院团支撑的背景下,“借力发力”,以其他戏曲剧团为依托,选调部分优秀青年演员学唱濒危剧种。2010年起,以拯救濒危剧种大弦子戏为契机,菏泽市的“依团代传”模式着手试点,并选定了首台剧目《两架山》。为什么是《两架山》?徐向东介绍,《两架山》是大弦子戏独有剧目,利用这一载体可原汁原味展示大弦子戏在曲牌、唱腔等方面的特色。
    剧目确定后,复排濒危地方戏的难题接踵而来:长期没剧团,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演出经验丰富,编剧、导演、舞美等工作当地难以胜任……就在菏泽市“众里寻他千百度”之时,艺术科研力量雄厚的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抛来了橄榄枝。今年5月,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与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开展3方面合作:对地方戏曲濒危剧种的保护、传承进行理论化研究,整理、复排大弦子戏传统剧目《两架山》,制作一部有关大弦子戏传承发展的文化纪录片。
    经过省市整合资源、共同合作,7月12日,《两架山》在菏泽大剧院首演,广受好评。“这背后离不开省直院团的支持。”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积强介绍,《两架山》复排演出期间,诸多单位给予了支持,省柳子剧团提供服务,山东演艺集团提供场地,省京剧院提供技术人才,“这充分说明了艺术发展整合资源的必要性”。
    “剧目看后让人很震撼,情节有悬念,舞台呈现完整,检场很原生态。”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高启光说,“依团代传”是抢救濒危地方戏的有效手段,《两架山》复排过程显示了强强联合的力量。他指出,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有坚强的传承意志,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二者结合得很好。
    座谈会期间,专家学者纷纷表示,《两架山》成功演出的意义绝非一台戏立上舞台那么简单。山东省艺术馆原馆长、研究员高鼎铸认为,《两架山》是地方戏传承的成功范例,应重视恢复大弦子戏的学术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安葵说,《两架山》演出的良好反响,足以证明“依团代传”模式的价值所在,在目前诸多地方戏有剧种没有剧团的情况下,这一模式值得推广。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大弦子戏的传承也被与会专家学者关注。“从非遗角度观《两架山》,意义重大。”山东省文化馆馆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寿宴说,菏泽市非遗地方戏的数量在全省位居前列。对非遗项目而言,保护方式的选择很关键,“依团代传”对全省乃至全国非遗地方戏保护提供了范本。
    在徐向东看来,“依团代传”破解了濒危地方戏传承的4大难题:解决了无人可传的难题;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可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剧目挖掘整理上去;演员都有一定艺术功底,提高了传承质量;提高了演员素养,实现了剧目与濒危剧种的双赢。
    “现在业界对非遗类的地方戏传承有顾虑,认为其文化价值很高,但较强的专业性增加了观众接受的难度。《两架山》的成功有示范意义。”王安葵认为,原汁原味的《两架山》广受欢迎,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部分戏曲依赖现代手段取悦观众的方式不可取。他同时表示,“依团代传”只能是地方戏保护传承过渡时期的方式,一个剧种最终还是需要专门的剧团来支撑。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鹏也认为,《两架山》今后可作为院团保留剧目进行经常性演出,“依团代传”这一模式也应走出菏泽,去其他地方实践并加以推广。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