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亦有大作为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9-09   

话剧《谁主沉浮》剧照

儿童剧《琪琪的红舞鞋》剧照

 话剧《雷锋》剧照

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在京为浙话举办专题研讨

浙话青年演员在刻苦训练基本功

焦  雯   李巧玲
    近年来,围绕建设“文化强国”新战略和“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新目标,浙江省属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内抓管理、外拓市场,迸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最近在走访调研省属院团后指出,文艺院团是文化宣传工作的主阵地,要坚持正确导向,不忘担负的政治责任。他要求,要配强班子,带好队伍,树立正气,展现良好的精神状态,保证队伍健康发展,提升整体艺术水平。在此,我们选取了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各具特色的院团改革发展案例,予以系列报道,既为推动其进一步做大做强,也为当下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推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提供浙江实践样本。
    造访浙江话剧团是在一个周六的清晨,炎夏的街道行人稀少,刚结束了一周的疲惫工作,许多人此刻还沉浸在梦中,但浙话却早已醒来——排练厅里,40多名年轻人一边踏着步,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演出队长白文利则在队伍前面击打着节拍,整齐划一的步伐,齐声有力的诵读,乍一看还以为是军训。
    浙话气象:大家的心都在戏上
    尽管开着空调,排练厅里仍感觉热气蒸腾,大概是年轻人的热情点燃了这清晨。“这几天团里在培训,这是上一次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徐平教授教给我们的,主要是练习动作协调性和气息。”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宋迎秋说。
    这已是浙话第三度实施话剧青年演员培养“新松计划”了。此次,浙话请来的是中央戏剧学院资深教授马惠田和关瀛,两位老师长期从事戏剧表演教学工作,陈道明等人都是他们的学生。
    演员们自然很珍惜这样难得的机会。这边大部队练得火热,那边小排练厅里,几位演员也在忙着排戏,一会儿上课大家就要观摩他们自导自演的话剧片段了。“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昨天他们练到很晚。今天又一大早赶来准备。”宋迎秋有些不忍地说,因为演出太过繁忙,整个团上半年所有的休息日加起来只有一周。七、八月本来是演出淡季,大部分剧团都趁这个时间放假调休,一般一个月甚至更长,但浙话只调整了短短半个月,就又召集演员们来参加培训了。
    “连续7天课,从早上9点上课到下午6点,晚上还要排即将上演的新剧。排完新剧,才有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宋迎秋说,“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演员们晚饭也都是叫外卖到排练厅来吃,到年底前,要完成6台新剧排演,不得不紧锣密鼓地抓紧赶排。”
    “你们觉得累吗?”
    “当你和家人一起,做你热爱的事情的时候,只会觉得开心。”来自河北的魏鹏笑言。1982年出生的魏鹏,是“浙话新势力”中的一员,如今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不仅捧得话剧金狮奖,今年还参评国家二级演员。
    “身体累不重要,戏的压力更大,大家的心都在戏上。”吉京京是另一位“浙话新势力”的代表人物,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得主。
    在浙话人看来,累与不累只是个相对的概念,身体或许是累的,灵魂却可以尽情驰骋于戏剧天地间。于是,身体的困乏也被消解了——尽管有时一天要演4场儿童剧,这意味着早晨6点半就得起床准备,一天都是不能卸妆的候场状态;尽管他们很多时候要靠咖啡提神,也自嘲过着“剧场、宾馆、车上”三点一线式的生活,连太阳都难得一见,但很少有人抱怨,也少有人退却,更没有人三心二意,比如去从事能名利双收的影视拍摄。
    浙话实践:新机制新模式新思路
    浙话何以有这样大的魅力,令这群在家娇生惯养的“80后”“90后”以苦为乐?又如何在不景气的杭州话剧市场中闯出一片天地,更“闯”到了国家级的舞台上?
    2010年,浙江话剧团作为被列入浙江首批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试点单位,于当年5月4日挂牌为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摆在新任领导王文龙面前的问题一箩筐:大批人员选择提前退休,只余35人的队伍,出现人才断档危机;长期按事业单位的模式运行管理,如何才能真正转变为企业;由于杭州话剧市场不景气,20年来浙话一直遵循“儿童剧为主,话剧为辅”的办团方针,话剧观众少,话剧市场举步维艰,如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种种因素决定了“挂牌”只是转企改制长征的第一步,浙话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对此,浙话首先制定出台短期、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在剧目建设上,立足儿童剧,发展话剧,涉足综艺演出,延伸产业链;在创作风格上,走原创现实主义剧目道路,坚持“经典话剧、都市情感话剧、优秀儿童剧”三条腿走路;在经营理念上,抓精品,拓市场,强管理,求发展,坚持用“自己的剧场,自己的演员,做自己原创的戏剧”来吸引观众。
    此外,浙话还根据本团实际提出“借力名人,培育新人”的人才队伍培养短期规划。除了浙江省文化厅的“新松计划”“素质教育”培养平台外,还屡屡邀请国内话剧名家来团为青年演员专业集训,分期分批将骨干人才送进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进修深造,打造“浙话新势力”青年演员品牌。
    对于创作人才,则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如引进导演李伯男成立戏剧工作室,每年创作推出2部至3部新作品,邀请编剧孟冰、王宏、王薇、刘昊等约稿创作,邀请陈薪伊、任鸣、宫晓东、钟浩等名导来团创排新戏。
    浙话还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建立了详尽完备的制度体系,使得经营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重点抓住艺术生产机制、营销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考核机制五个方面的改革,艺术生产尝试制作人制,营销部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用人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降低固定基础工资,大大提高绩效工资,推行“末位淘汰考核”等,激发了从创作到生产、从营销到演出等所有环节人员的活力与动力,使演员从“要我演”变成“我要演”,由“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浙话步伐:到广阔的市场中去
    浙话在市场培育方面的探索尤为值得关注。
    转企改制后,浙话将演出部改组为市场营销部,编制由3人扩展为10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充实营销团队。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营销人员超过基本目标的份额,按10%至30%的业绩提成,极大地调动了营销人员的积极性。
    为留住观众,他们在杭州建立了会员制,定时向会员推送演出信息;推出电话订票、网络与窗口售票,开展送票上门服务;在杭州图书馆每周举行话剧培训活动。由于杭州观众以学生和青年白领居多,浙话紧跟潮流,推出了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平台。
    几年来,浙话本着稳固公益性演出市场,拓展商业性演出市场的思路,不仅在浙话艺术剧院探索周末驻场演出,连续4年推出新春话剧演出季,打造“看话剧到湖墅南路”品牌,还与浙江的嘉兴、绍兴、湖州、舟山、温州、金华等市级剧场建立了院线,推出浙江省都市情感话剧巡演活动。
    从2012年起,浙话还着力打造“浙江话剧上海演出季”品牌。目前,他们凭借良好的艺术品质,已在南方话剧中心的上海演艺市场争得一席之地。今年春季,浙话一个月之内五进上海,演出19场话剧,备受沪上观众喜爱。
    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文龙表示,立足浙话艺术剧院,辐射浙江全省各地,连接长三角、珠三角,进军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是浙话长期的目标。
    据介绍,今年1月至6月,浙话共计演出375场,其中公益演出222场,商业演出153场,收入达342万元,其中商业演出收入超半数,预计今年的演出场次将与去年持平,仍保持在800余场。
    如今,杭州市场根基渐稳,国内市场也局面喜人,但忙碌的浙话人仍未有片刻停留,他们又做起了新的“浙话梦”——择机在杭州城西、城东开拓驻场演出据点,形成连锁演出品牌;在浙江省二线城市建立艺术推广中心,开发话剧、儿童剧、艺术培训市场;在北京、上海、厦门设立分公司,推广浙江话剧、儿童剧演出,进一步提升浙话品牌。
    发展新业态,培养新的增长点。如策划组建集观看儿童剧、儿童电影、儿童艺术培训、室内儿童游乐于一体的儿童文化娱乐场所,承接各类文化活动策划及咨询服务等,也将成为浙话未来蓝图的一部分。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