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东莞城市文化的亮丽品牌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9-23   

东莞三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2013年3月30日,东莞文学艺术院第四届创作项目签约仪式。

2012年1月11日晚,全国打工歌曲创作、演唱大赛颁奖晚会在塘厦镇举办。(江升华)

    谭志红
    9月13日,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公布,广东省东莞市的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歌曲《百年一梦》和樟木头镇中国作家村“村民”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名列其中,填补了东莞在该奖项上的空白,刷新了东莞文艺精品获奖的最高纪录,夺得了该领域的“单打冠军”。
    近年来,东莞市大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不断完善文艺精品创作机制、健全创作载体、创新引才理念,加大对文艺精品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探索出一条既有东莞特色又能凝聚人才、繁荣创作的文艺精品生产之路,推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收获了多项大奖,有的还走上了国际舞台。
如今,以原创音乐剧为代表的文艺精品已成为东莞城市文化的亮丽品牌,东莞的文艺精品之花正枝繁叶茂、鲜艳夺目,不断为这座制造业之城、文化之城增添活力、绽放新的光彩。
   三部作品获奖二十二年梦圆
    9月16日晚,东莞市玉兰大剧院座无虚席,东莞原创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在这里举行第121场演出。当晚的演出与以往颇为不同:演出开始之前,制作人李盾将该剧刚刚获得的一项大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奖证书,转交给出品方代表——东莞市塘厦镇镇委书记管敏政,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由中宣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活动,自1992年起每两年评选一次,获奖作品代表了我国文艺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入选门槛高、参评难度大、奖项含金量高等特点。在9月13日揭晓的第十三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2012—2014)获奖名单中,由全国妇联选送的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榜上有名。
    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是一部讲述母爱宽容和伟大的音乐剧,是东莞创编生产的第六部原创音乐剧,于2013年4月21日首演。今年6月,出品方联合东莞市妇联,将该剧推荐至全国妇联。全国妇联基于作品较高的艺术性,以及所引发的社会现实意义,将这部作品推荐参评“五个一工程”奖,并最终问鼎该奖项。
    这是东莞市创作的文艺作品首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一天,东莞人等了22年。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分管艺术工作的副调研员周汉标激动地说:“这个奖我们都盼了20多年了,这是东莞文艺界多年的梦想。”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则这样阐述该剧获奖的意义:这是东莞第一部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是第一部得到品牌企业冠名赞助演出的国产音乐剧,是东莞音乐剧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得最好的作品。
    潘新潮说,该剧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充分证明东莞市委、市政府打造“音乐剧之都”的决策是正确的;充分证明音乐剧已经成为东莞城市文化的亮丽品牌;充分证明东莞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之城、文化名城,不仅能制造玩具家具、服装鞋类、电脑等物质产品,还能制造优秀音乐剧等文化产品。
    除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之外,还有两部来自东莞的作品获得了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由塘厦本土优秀音乐人赵建华作曲的歌曲《百年一梦》和由樟木头的中国作家村“村民”张雅文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
实际上,此次获奖的另一部作品——歌曲《土豆花开》,也与东莞有很深的渊源。这首歌是2012年国内优秀青年词作家杨玉鹏、曲作家韩刚在塘厦采风之后创作的反映农民工心声的优秀作品。
    文化建设厚积薄发 文艺精品硕果累累
    这不是东莞创作的文艺精品第一次站在国家级奖项的领奖台上。近两年来,东莞创作的文艺精品屡获国家级大奖,如在去年10月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音乐剧《钢的琴》获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及4个单项奖,歌曲《脚印》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和第十六届群星奖,少儿舞蹈《学军》获第十六届群星奖,歌曲《中国梦》获2011—2012年度“中国原创歌曲”大奖。
    “这是东莞文化厚积薄发的结果!”周汉标表示,东莞作品屡屡获奖,与东莞长期以来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息息相关。尤其是从2011年起,东莞按照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部署,谋划了一盘建设文化名城的棋局。为推动“四个名城”之一的岭南文化精品名城的建设,东莞以音乐剧、文学、音乐、舞蹈、动漫、群众文艺等领域为重点,以“出名家、产名作、做名团、办名节”为核心,促进文化精品创作的全面繁荣。
    由此,东莞的文艺创作氛围日益浓厚,推出了一批在省内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创作进入井喷期:在舞台艺术方面,创作了7部原创音乐剧,被著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誉为“中国音乐剧的圣地”;在原创音乐方面,每年原创音乐歌曲达130多首;在文学领域,涌现出《手掌阳光》、《共和国粮食报告》等一批优秀作品,东莞作者收获了人民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诸多文学大奖。
    从全国范围来看,东莞的文艺精品所获得的奖项无论是数量还是含金量,都在地级市中遥遥领先。东莞已成为文化艺术领域的获奖大户,形成了文艺精品生产的“东莞现象”,文艺精品已成为东莞的另一块金字招牌、成为东莞文化名城建设的耀眼明珠。
    完善生产机制,为文艺精品创作提供强大政策支持    
    “我要感谢东莞7年来对中国音乐剧和我个人的厚爱。”拿到大红的“五个一工程”奖获奖证书时,李盾激动地说。李盾与东莞的合作始于2007年,7年来,他与东莞先后合作推出了《蝶》、《王牌游戏》、《爱上邓丽君》、《妈妈再爱我一次》四部音乐剧,推动东莞的原创音乐剧走向世界的舞台。如今,双方正在合作生产第五部音乐剧《啊!古岭》。
    李盾说,吸引他的是东莞对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激情和创造性的音乐剧创编生产机制。潘新潮将这种机制总结为音乐剧生产和营销的“五合一模式”,即“政府扶持、指标监管、企业承办、项目办团、院线营销”。这是一种国际流行、国内首创的运作模式,自2007年东莞提出建设“音乐剧之都”以来,先后通过这种模式与保利剧院和北京东方松雷音乐剧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分别在东莞东城和塘厦建立了音乐剧生产基地,推出了7部音乐剧作品,获得中国艺术节、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广东省“五个一”工程等10多个重要奖项,成为中国音乐剧生产的高地。
    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正是这种模式下的产物。该剧整合了松雷音乐剧剧团的创编生产资源和保利剧院的院线资源。除了塘厦镇对音乐剧剧团的扶持外,东莞市财政还为其提供了243万元的扶持经费,撬动了社会资金投入上千万元。自2013年4月推出以来,该剧先后在全国巡演了120多场,票房收入超过1200万元,在东莞纳税超过百万元,还代表东莞参加了大邱国际音乐剧节,此次又代表东莞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擦亮了东莞音乐剧的品牌,提升了东莞的城市形象。李盾深有感触地说,这种合作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国家一级作家、东莞市文化馆创作理论部主任方舟认为,东莞有好的文艺创作生产激励机制。近年来,东莞市宣传文化部门不断创新、完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为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2012年10月,东莞制定出台了《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每年组织一次市级文化精品专项资金评审工作,加强对重点题材项目创作、社会办文艺团队建设、文艺精品出版发表,以及粤剧艺术发展的扶持力度,重奖获得省级、国家级和国际类常设性、权威性重要奖项的文艺作品。其中2012年度共扶持和奖励611件作品,金额达1673.1万元,2013年度拟扶持和奖励325件作品。
东莞市宣传文化部门还实施了“东莞市艺术名家推广计划”,出台了《东莞市文化名家工作室扶持暂行办法》,鼓励筹建各类东莞艺术名家工作室,通过集中包装和推介,打响了本土文艺名家品牌,扩大了东莞本土艺术名家的影响力。在上述计划的扶持下,岭南美术名家黄泽森在全国举办了大型作品展和学术研讨会。
    健全创作载体,夯实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基础
    塘厦镇位于东莞市东南部,毗邻深圳。它经济发达、制造业实力雄厚、高尔夫产业名冠中外,文化建设光彩夺目。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中,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歌曲《百年一梦》、歌曲《土豆花开》三件作品与塘厦直接相关。
    近年来,塘厦镇推出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原创歌曲,如《百年中国》、《脚印》、《家在脚下》等,在乐坛广为流唱,既反映了打工一族的心声,又诠释了东莞原创音乐的魅力。由该镇音乐人创作的音乐作品《出门人》、《脚印》获中国音协2012全国打工歌曲创作大赛银奖,《脚印》还获得了文化部群星奖和中国音协“金钟奖”。
    塘厦原创音乐创作蔚然成风,得益于该镇10年前成立的音乐创作基地——东莞(塘厦)打工歌曲创作基地。基地以“打工者写、打工者唱、打工者听”为宗旨,定期组织举办打工歌曲创作大赛、每月一歌、越唱越红歌唱大赛、Band原创音乐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不断点燃音乐人创作激情,出现了一批优秀音乐人才和音乐作品。随着“打工歌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音协、广东音协先后在塘厦挂牌成立了中国农民工歌曲创作基地等音乐创作平台,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创作和演唱人才。目前,基地音乐词曲创作人才有50多人,达到较高水准的演唱人才有30多人。
    塘厦镇的实践很好地诠释了东莞市促进文艺精品创作的另一条路径——健全创作载体。近年来,东莞着力提升岭南画院、文学艺术院、东莞市文化馆等艺术单位的创作生产能力,管理运作了东莞保利三宝(东城)演艺团、东莞塘厦松雷音乐剧剧团、东莞市摩登影子音乐剧团、东莞塘厦东方松雷音乐剧团青年团、东莞精战杂技团等社会办文艺院团,通过探索创新这些创作载体的运作模式,为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夯实了基础。如今,这些文艺院团已经根深叶茂,相继推出了音乐剧《钢的琴》、《王二的长征》等一批精品力作。
    同时,东莞积极加强社会办业余艺术团(队)和文艺创作基地建设,出台了《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扶持暂行办法》,通过对业余艺术团队和文艺创作基地进行一定的补贴和奖励,提升了文艺创作积极性,活跃了全市的文艺创作氛围。在这些机制的激励下,东莞的文艺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氛围愈发浓厚,全市各文艺家协会拥有国家级会员245人、省级会员918人、市级会员3750人。
    创新引才理念,以开放包容心态扶持文艺工作者
    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长篇报告文学《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的作者张雅文,系国家一级作家、黑龙江作协名誉副主席,著有《生命的呐喊》、《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等作品。这部获奖作品之所以打上东莞的标记,是因为作者的另一重身份:从2012年起,张雅文成为位于东莞市樟木头镇的中国作家第一村的“村民”。
    东莞市文联主席刘锦明说,“中国作家第一村”是一批从各地来到樟木头购房并不定期在此生活和创作,自发形成的一个以文学创作为核心的群体,是东莞文学的独特现象。经过4年的发展,作家村现有“村民”38位,由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小说协会会长雷达任“村长”,王松、雪漠等作家为“副村长”。近年来,作家村“村民”创作成绩斐然,获得的国家级奖项共有16个,越来越受到全国文学艺术界的关注。在刚刚落幕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选中,“村民”陈启文、丁燕、南翔的作品分别获得提名。
    丁燕认为,作家村是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城市精神的最好体现,正是东莞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远见广纳贤才,才形成了今天东莞文学创作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局面。丁燕本是新疆作家,2010年移居东莞,并迎来了写作上的第二个高峰。她认为,东莞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给作家提供了切片般鲜活的写作资源;另一方面,东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和扶持政策,激励作家进行纯文学创作。“我对东莞深怀感念——这个城市给予了我成长的时间,给予了我这株植物阳光、水和空气,让我开花和结果。”丁燕说。
    李盾说,2007年他与东莞合作时,很多人认为他只是过客,跟他的合作是没有结果的开始,如今7年过去了,他已经把东莞当成了家。他认为,吸引他的除了东莞对音乐剧的厚爱外,更有东莞对艺术的包容,这是一种允许艺术可以犯错的包容。
    “东莞文学创作的氛围很好,在东莞当作家是件很幸福的事。”刘锦明说,东莞文学艺术院从2006年起面向全国作家、艺术家开展签约创作和专题征稿活动,凡选题被列入签约创作范围和作品入选的作者,都将得到优厚的创作补贴,在政策上极大地支持了一批作家的创作热情,提高了东莞文学的凝聚力。通过前后五届的签约作家机制,共有100名作家来东莞创作,大大提高了东莞文学创作的实力。
    东莞文学艺术院副院长、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柳冬妩将此比喻为“磁场效应”。他认为,东莞对文化的扶持奖励力度在全国并不多见,在地级市中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像磁场一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栖身东莞,成为东莞文化精彩绽放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今,东莞这块“磁铁”吸引了不少外地文艺团队来莞寻求发展机会,如总部原来设在深圳的“精战杂技”,目前已将总部迁至东莞望牛墩镇,利用当地现有的文化场馆,选择当地“奥运蔬菜”的农业品牌为题材,创作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杂技音乐剧”。音乐剧《妈妈咪呀!》的女主演影子和她的合作团队也在望牛墩镇注册了“摩登影子音乐剧团有限公司”,要用音乐剧讲述东莞的故事,目前以东莞水乡经济区开发建设为题材的音乐剧《下一个出口》已完成剧本编撰。
    “我们将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放包容的态度,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吸引优秀的外地艺术家参与东莞的文化建设,不断增创文化发展活力。”潘新潮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