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映日月 梨园写春秋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10-10   

“中国梦 爱国情”张春秋先生舞台艺术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侧记

演唱会上,张春秋与女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王玉明共同演唱《红云岗》经典唱段《为亲人细熬鸡汤》。本报驻山东记者 陈丽媛 摄

    孙丛丛
    9月26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山东演艺集团举办的“中国梦·爱国情”张春秋舞台艺术八十周年纪念活动在济南举行。本次纪念活动包括“张春秋舞台艺术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张春秋先生舞台艺术八十周年京剧演唱会”,出版《张春秋舞台艺术八十年(传记)》、《张春秋舞台艺术八十年(图片集)》以及《张春秋京剧原声唱段精选(光盘)》三大内容。
    漫漫从艺路,孜孜以采集。从在旧社会的科班里磨砺技艺,到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成为戏剧的主人,在80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张春秋乐此不疲,勇敢前行,获得首届“泰山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和中国戏剧表演学会“终身成就奖”等多项殊荣,成为当之无愧的“齐鲁梅派第一枝”。 
    现年88岁高龄的张春秋仍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她常说:“是党把我培养成为人民的艺术家,我要继续演下去,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作为纪念表演艺术家张春秋舞台艺术八十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中国梦  爱国情”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秋先生舞台艺术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济南举办。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艺术家共同回顾了张春秋先生的艺术成就,学习她的艺德人品,并就如何更好地继承梅派艺术、振兴山东京剧艺术等问题把脉献策。
    80载梅苑吐芬芳
    张春秋6岁进上海“喜临堂”科班学戏,8岁登台,15岁时因“文武兼备、扮相俊美”成为科班主演,不论青衣、花旦、武旦样样拿得起,且能反串老生、武生、花脸,在京、津、沪、鲁享有盛名。她1954年拜梅兰芳为师后,深得梅派真髓,形成了似师有异、独具一格的表演特色,在80年的舞台生涯中,成功塑造了红嫂、杨玉环、穆桂英、白娘子、周瑜 、张良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
    “张春秋先生经历过新、旧社会,磨砺出了能吃苦、懂感恩的高尚品格。在艺术上,她文武双全,不仅重唱,还兼演武戏,不仅常演传统戏,还擅长现代戏,深厚的艺术积淀,促使她艺术生命常青。更重要的是,以往演戏,演员本身就是导演,张先生常以自身的理解、感悟处理剧情与人物,因此兼顾了演员和导演双重职能,成就了她艺术的多面性。”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副主任于萍说,张春秋舞台艺术的成功取决于兼收并蓄,在学习流派的过程中不满足于形似,而是取其精神、自成风格。
    “从小走上艺术道路到15岁闪耀在舞台中央,一路走来,张春秋先生一直执着而又自觉地进行艺术求索。”山东大学教授王培元认为,在振兴传统文化呼声渐高、但多元文化冲击人们思想观念的现代社会,对京剧的传播以及京剧受众的培养,应学习张春秋的“自觉精神”。 
    张春秋不仅在技艺上自觉求索,还热心培养京剧演员,并与业余京剧票社交往广泛,她的艺德、人品历来为人称道。“张先生从不摆架子,与一些民间票社、老干部票社甚至京剧茶社的票友成了朋友,山东大学京剧戏迷协会的活动,她是来得次数最多的一个名家。” 山东大学教授、语言学家姜可瑜如是说。而据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院长王文清介绍,自该学院2002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班开始,张春秋便成为该院聘请的第一位京剧专业客座教授,数年来为齐鲁艺苑培育了众多京剧传人。
    现代戏《红云岗》可圈可点
    提到张春秋的舞台艺术,不能不提现代京剧《红云岗》。今年,是该剧进京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并获奖五十周年。
    “张春秋在《红云岗》中扮演的英嫂,将生活化与戏曲化结合,这对讲求程式性表演的京剧艺术来说并不容易。在这个基础上,她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些‘新程式’,这更难。”同台合作了50余年的京剧名丑王玉瑾笑称,自己与张春秋搭档属于“傍角”:“她为人谦和,在表演上擅于琢磨,像《红云岗》里救伤员一场,剜野草、拾水壶、拔草,一连串的蹲卧、侧身、滑步、转身……这些把生活动作舞蹈化的处理,得益于她平时的悉心观察和扎实积淀。”王玉瑾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王馗认为,现代戏作为近百年来戏剧探索中形成的一个品类,其发展仍处于未完成阶段,而张春秋在《红云岗》中的表演,是将艺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近年来,不同剧种、艺术院团创排了大量的现代戏,许多主创对于现代戏的理解存在偏颇或者误区。有的作品把该地域的英模人物作为塑造对象,站到了讲述人物生平履历的宣传角度,却缺失了故事性的开掘和对生活常态的观照。” 王馗强调,京剧现代戏创作需解决传统表演法则与现代生活的关系问题。
    “张春秋先生塑造的英嫂形象,有梅派的经典韵味,又有生活的自然流露,有传统,有升华,两者结合得和谐、贴切。”王馗建言,现代戏创作在借助科技元素实现绚烂呈现的同时,要有穿透人心的张力;在借助传统元素进行表达时,要有贴合时代的味道。两者如何拿捏,可从张春秋的现代戏创作中汲取经验。 
    呼吁重视京剧传承
    “拥有不衰的艺术生命,不仅致力于自身流派的传承,还课徒授艺、桃李满园,这样的艺术家屈指可数。”王馗建议,在张春秋主演的《贵妃醉酒》、《红云岗》等剧目为人津津乐道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本人的研究。
    “张先生曾说:‘我改戏,只是在先生的基础上进行填补。’一方面是继承梅派既有的身段、表情、唱腔等表演范式,另一方面在于形成自身的特色与风格。在继承中创新,这与梅先生当年的艺术追求相吻合。”王馗认为,京剧艺术资料的挖掘应从目前仅关注几个“大家”扩展到对张春秋等流派传承人的研究。
    “在官方与民间的合力下,传统文化生机萌发。但就京剧而言,艺术传承离不开人和资料两个硬件条件。然而历史上,京剧人才与资料损失严重,即便是梅兰芳先生的作品,也仅保留了27出音配像及17段剧目唱段。人才、受众培养及资料留存当引起高度重视。”姜可瑜说。
    “张春秋先生在山东极具代表性,是山东文化艺术的一个品牌。作为非遗项目,京剧同样讲究核心技艺,强调口口相传,人在艺术在。 在先生身体条件较好时,应拿出一些表演中尚有沿袭但难以佐证的问题,直接向她请教,挖掘、抢救一批第一手资料,以便填补京剧表演研究中的学术空白。”于萍建议。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