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梨园 传承国粹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10-17   

京剧表演艺术家周龙访谈录

周龙与宋柏珑在拜师仪式上合影

周龙在《闹天宫》中饰孙悟空

    本报驻山东记者 陈丽媛
    9月13日,山东省京剧院优秀青年武生演员宋柏珑在山东济南梨园大戏院举行拜师仪式,正式拜入周龙门下。这些年,想拜周龙为师的学生不在少数。可是,周龙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恩师在,暂不收徒。他的老师王金璐先生,今年96岁,老人家身体很硬朗。周龙这回为何打破规矩收宋柏珑为徒?传统的拜师仪式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文化意蕴?带着疑问,拜师仪式结束后,本报记者采访了周龙。
    周龙,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6岁学艺,先后师从王金璐、尚长春、茹元俊、小王桂卿等京剧艺术大家,承袭杨小楼武生表演艺术,并研习多种艺术流派,曾荣获第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金奖”、全国京剧演员邀请赛“金奖”等。
    记者:这次为什么会破例收山东省京剧院青年武生演员宋柏珑为徒?
    周龙:一个地方,大到文化,小到剧团,再到演员,都是一脉相承的。山东是一个文化大省,也是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省份之一,近些年山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山东还是一个戏曲大省。全国各地有很多京剧院团,山东占得比例较多,山东的京剧有着优良的传统,以山东省京剧院为例,剧院自1964年以来,创作排演了很多优秀的剧目,在全国颇有影响,同时,也涌现了很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但随着时代发展,京剧也要不断进步,山东也不例外。
    山东省京剧院郑少华院长曾说:“京剧在山东要重振雄风,就需要好剧目和优秀的人才。”据我所知,为了实现尖子人才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激励演职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这些年来,山东省京剧院除了为青年演员提供培训以及比赛的机会,还积极促成了他们拜师梅葆玖、杨赤、王玉瑾、燕守平等众多京剧名家。
    这次为了宋柏珑拜师,郑少华院长多次来京,前前后后忙活了两年多,他们为京剧事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和迫切的心情令人动容。而且宋柏珑这个学生人品很好,他基本功扎实,个头、扮相都不错,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基础,有很多好老师教过他。另一方面,作为从山东走出来的京剧演员,我很愿意为家乡的京剧事业尽一点力。在得到恩师认可后,我决定收下宋柏珑这个徒弟。机缘巧合也好,有心在做这件事情也罢,今天的拜师绝不是偶然。
    记者:在您看来,“师徒”跟“师生”相比,有什么不同?京剧收徒从形式到内容又包含着怎样的文化意蕴?
    周龙:师者,谓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天德承传是老师的天职。师徒是什么概念?磕头拜师之后,即是“入室弟子”。所谓“师徒如父子”,师父不仅要把自己的技艺和舞台艺术心对心、眼对眼、手把手地传承给徒弟,在艺术上对他负责,还要引领他的人生道路、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这跟一般的师生关系是不一样的。
    收徒,从形式上看是老师收了一个学生,学生拜了一个老师,然而像京剧这种最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剧种,其收徒形式本身就带有文化传承的意义,它向社会宣告,还有许多京剧人依然坚守着京剧事业这片净土。
    为什么很多海外赤子,听到京胡的声音,听到京剧的唱腔就能想起家乡、想起亲人?因为在京剧所呈现的故事里,在生、旦、净、丑这些艺术形象中,在唱念做打的艺术表现中,都体现着中国人历来讲究的“四维八德”,这些传统美德长期以来一直在滋养、净化着人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的根,它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丢不掉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代表之一,是中华民族栖居的精神家园。它需要守护,更需要践行。
    记者:世界上三大古老戏剧: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现今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演出形式已不复存在,只有文字记录遗存。中国戏曲与前两者相比形成较晚,却一直演变至今,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薪火相传”的?
    周龙:所谓京剧的“危机”也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文革”十年造成剧目断档、观众断档、京剧表演人才断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鼓吹戏
    曲危机论、京剧灭亡论。现在,京剧在舞台上消失了吗?没有。中国戏曲几百年来生生不息存活至今,足以证明它的生命力之强。
    目前全国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3000多个,有将近2000个是戏曲专业剧团。尽管出现了戏曲不景气的现象,但京剧、昆曲、越剧、评剧、吕剧等下乡演出绝对有群众基础,戏曲艺术在全国城乡居民欣赏表演艺术中的首选地位仍然没有改变。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面临着危机,是整个文化生态环境导致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积极向国外借鉴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发展经济,与此同时,大量的国外文化艺术形式涌进来,人们的审美情趣更加多元。不可否认,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某些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并影响了传统戏曲文化本身的价值。但因为冲击,我们就可以、可能丢掉传统文化吗?我可以很坚定、坚信地说:不可能。只要你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不管你如何学习西方文化,你的根还在这个地方。
    韩国比中国更早受到欧美文化的冲击,但是以细腻反映现代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见长的韩剧在亚太地区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而且近几年成功打入欧美市场。为什么韩剧热?因为在时尚现代的韩剧里面我们依然可以窥见韩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感受到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比如,晚辈和长辈在喝酒的时候,在接过长辈倒的酒后,晚辈从来不是端起酒杯直接喝光,而是捧酒侧脸把酒饮下,一个小动作足以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深层力量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经过几代艺术大师的苦苦探索、不断完善,今天的京剧作品紧随时代和人们审美情趣,跟50年、100年前的京剧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丢弃了很多,作为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也面临着这种冲击和生态环境破坏后带来的困境。
    记者:请谈一谈目前京剧武戏剧目以及武戏演员的传承现状?
    周龙:具体到京剧内部,文戏目前也不是多好。但是相对来说,文戏演员出去演出的时候,相对方便一些,带一堂文场乐队或伴奏带,穿便装也能参加一些演出活动。而武戏演员演出一次,要带武场乐队以及若干配合武打的配角演员,还要根据场地大小进行舞台动作的调整,所以必须需要现场乐队,同时,要扮戏就要带着服装、化妆人员,这样算下来,成本太高,活动主办方会觉得麻烦。再者,武戏演员练功丝毫不亚于体育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甚至比他们更难、更残酷。
    京剧演员一般从10岁左右开始培养,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主要是武功,包括腿功、腰功、把子功等。高强度、高难度的武打动作,伤病在所难免,舞台上每一个漂亮的翻转腾挪,每一个惊险的武打场面,背后都是汗水甚至血泪的积累。过去我们对全国京剧院团大团是什么要求?要文戏、武戏兼备。
    最近几年,国内各大京剧院团复排的传统剧目中,几乎都是文戏,武戏只占非常小的比例,而新编剧目中,则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武戏,导致武戏不断地萎缩。武戏演员每天不间断地练功,却往往只能在台上翻几个跟头或者走走阵式,等到年龄大了,翻不动了,就只能转行。为了短暂的艺术生命,武戏演员需要付出毕生的心血。他们的付出和所得,根本不成正比。社会转型期,浮躁、浮夸、急功近利、文化迷失……戏曲演员演出给点钱就行,而一个流行歌手,出场费动辄上百万元。
    拜师仪式上,在寄语宋柏珑时,我对他提出了很多“不合理”的要求。但是既然选择了京剧这门事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苦,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演戏,是京剧人的精神。我经常感慨,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做任何一行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就是因为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他们依然在坚守中继承。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他们内心扎得非常深远,非常牢固。
    记者:1996年至今,您先后在国内外创作、主演、导演了实验话剧《巴凯》、莫扎特歌剧《女人都一样》、舞蹈戏剧《宽恕》、歌剧《文姬——胡笳十八拍》、舞台剧《赵氏孤儿》、音乐剧《桃花扇》等数十部不同形式的具有探索性、实验性艺术作品,不断将京剧艺术与歌剧、音乐剧、舞剧、话剧交融。您认为在跨文化交流中,京剧舞台艺术如何才能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周龙: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京剧只有走向世界,逐渐被外国观众所接受,并与国际文化交融,才能获得更有效的传播,京剧也将由此获得新生。
    1996年,美国纽约希腊话剧团要排演实验话剧《巴凯》,他们找我谈合作。排演过程中,京剧艺术承载的独特的东方美学内涵使这出实验戏剧呈现出一种新的戏剧形式,当时外国人不仅接受而且为其魅力所震撼。这次演出经历对我触动很大。实验戏剧创造了更多可能,京剧表演即使跨越传统模式,将基本元素和表演形式赋予其他艺术形式,依然可以呈现出特有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与此同时,这也是一种向世界传播传统文化、传承京剧艺术的另一途径。
    在传播过程中,首先我们要
    文化自觉和自信,不断把原汁原味的传统经典剧目带出去,让外国观众看到。之后,用京剧最精髓的东西跟他们去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合作中让其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要注意吸收、借鉴西方人在戏剧文化上那种特别能吸引人的能力和特点。比如,西方音乐剧的历史很短,但是他们的经典作品《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却吸引了全球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男女老少。中国戏曲也是“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为什么就不能走向世界?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语汇,让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对接。而对接的过程就是要去融合,相互影响。如果不走出去,只有纵向没有横向地去看待民族文化,只能是井底之蛙。你需要左右看一看,然后试一试、做一做,回过头来你就可以分辨京剧与西方戏剧到底有什么不同,它传达了中国人什么样的精神和气度,这种精神在当今世界有着怎样的意义。通过跨文化交流,重新审视、反思我们的民族文化,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回归。今天看来,这样的实践有良好的效果和深远的意义。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