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决赛现场
选手在“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决赛上演出
本报记者 张 妮
国庆假日刚过,海内外的京剧爱好者们就迎来了他们自己的节日。10月9日至13日,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决赛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行。经过5天的激烈角逐,湖南的杨昌俊和钟桂芝、广东的单凤雨、湖北的易春梅和黄熳、北京的鲁威、江苏的徐奥博、天津的王晓明和周嗣恒、甘肃的常静荣获“十大名票”称号。
“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自1991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成人赛事和4届少儿赛事,并荣获了第十五届群星奖。与往届相比,本届“和平杯”可谓收获颇丰、亮点多多。
“这真是我们戏迷的盛会”
自今年3月报名工作启动以来,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加拿大、泰国等国家的代表共计3000余位京剧票友参加了预赛,最终有68人入围决赛,其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20岁。前来观摩学习的山西鼓师孙路说,天津中国大戏院的丝竹檀板一响,就好似为京剧爱好者吹响了集结号,“这真是我们戏迷的盛会”。
入围决赛的演员阵容齐整、行当齐全,各有特色的扮相、高难度的唱腔令现场观众叫好声不断,戏迷们看得更是如痴如醉。来自甘肃的29岁女孩常静唱的是包拯,金衣黑脸,嗓音浑厚,第一句“扶大宋锦华夷赤心肝胆”刚出口便技惊四座;湖南的钟桂芝唱老旦,嗓门响亮,圆场、水袖、卧鱼等基本功扎实,展现了《八珍汤》中贫寒老太孙淑琳的悲苦与愤恨;来自加拿大的选手张少欣以梅派的经典剧目《凤还巢》参加决赛,其塑造的程雪娥举止端庄、雍容大度,表演不瘟不火,颇有梅派韵味……
既兴奋,又忐忑
舞台上,票友们同台竞技,相互切磋;舞台下,老友相见格外亲切,新朋友则一见如故,他们一起练唱,一起相约寻找天津本地的票房,处处都是欢声笑语,其交流的话题都与京剧相关。
年龄最长的湖南人杨昌俊,凭《钓金龟》中康氏一角一举成为“十大名票”之一。这位可爱的耄耋老人,虽然行动不便,但思维敏捷,经常和年轻人一起聊京剧,畅谈自己的学戏经历。他说:“自我18岁起喜欢上京剧,至今已经72年了。这期间,听唱片、听磁带,在家唱、跑票房,从未间断过。”
23岁的北京男孩鲁威,看起来还像个顽皮的孩子,却已有三进“和平杯”决赛的经历了,今年终于圆了“名票”梦。台上,一句“可怜负弩充前阵”,将《春闺梦》中张氏思念夫君之情与妩媚的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他也是大家的开心果。来自云南的男旦李伟伟是空军,这位干练阳刚的军人却偏爱青衣。他说:“在部队,身边的战友几乎没有京剧爱好者。这次登上中国大戏院的舞台,让我认识了很多戏迷朋友,很兴奋,但面对评委时也很忐忑。”
饰演《望江亭》中谭记儿的泰国选手杨如意,一袭白衣,扮相典雅,步态轻盈,将谭记儿的柔美与对男子的爱慕展现于眉眼之间。赛事间歇,他会经常和票友们交流心得体会。他说:“学京剧不易,这是大家的共识,因为京剧的唱腔、表演都很有学问。”据介绍,杨如意自从2003年在电视上看到一段京剧表演后,就爱上了京剧。已是第二次参赛的他感慨地说:“我在泰国没有机会登台,来参赛就是想上台锻炼。”
表演还需进一步规范
“本届赛事的特点是不仅参赛人数多、覆盖面广,而且演出的总体水平也有所提升。最令人欣慰的是,出现了众多年轻的面孔,他们的表演为‘和平杯’带来了勃勃生机。另外,今年的旦角演得出彩,尤其是男旦,唱腔、身段都好。”京剧表演艺术家、本届大赛评委朱宝光说。
舞台上,票友们光彩照人,殊不知舞台下他们为京剧付出了很多。如广东宝安中学的教师单凤雨,从小跟着父亲听京剧。她每天中午、晚上抽时间练习,积极向专业老师请教,并且到处寻找登台的机会以弥补舞台经验的不足。为参加本次比赛,她更是提前十几天赶到天津,见缝插针地找乐队排练。
每个票友的成功都离不开老师的指点,单凤雨说:“如果没有专业老师的点拨,我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朱宝光说:“现在的一些票友仅通过录音、录像学习,表演还需进一步规范,因为京剧讲究口传心授,他们需要老师的指点,这样手眼身法步才能更到位,韵味才能更足。”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