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民营剧团人才资金短缺难题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10-22   

利辛县皖豫豫剧团在前进村露天广场演出传统豫剧《包青天》。

    本报记者  隗瑞艳  文/图
    10月,虽然是农忙时节,但11日在安徽省利辛县前进村露天广场上演的两场传统豫剧《包青天》,仍吸引了当地千余名村民前来观看。
    演出舞台车比不上城里剧场的舞台效果好,台下没有座椅,村民有的坐在台阶或地面上,有的坐在小推车或自行车上,还有很多人索性站着,但这样的观赏条件并不影响大家的兴致。“在公共场合,大伙儿能一块欢欢乐乐地看戏,而在家里看视频演出没啥意思。”利辛县前进村村民祝杰道出了为何群众对现场演出情有独钟的原因。
    利辛县位于皖西北,这里的人们喜欢豫剧,来演出的利辛县皖豫豫剧团在该县名气最大,曾荣获2009年至2012年度“安徽省民营百佳院团”称号。“剧团台柱子祝贺演得好,还在亳州市戏剧展演上拿过一等奖!”利辛县黄桥村村民贾红玲告诉记者。
    25岁的祝贺,2009年就从父亲祝皖豫肩上接过剧团团长的担子,一边演出,一边负责剧团的运营。她介绍,剧团于1979年成立,从一辆板车、4顶头盔、13件戏服起家,一直在田间地头、乡村集镇演出。皖豫豫剧团以家庭剧团方式经营,随着电视、网络时代的到来,剧团生存发展举步维艰。2012年,利辛县启动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后,皖豫豫剧团经该县文化部门购买服务,每年承担了近700场送戏下乡任务,也有150余万元经费支持。有戏演,队伍稳定下来,剧团逐步发展壮大。现在剧团有3部全自动舞台车,主要行当演员40余人,加上每年在本省以及山东、江苏、河南、内蒙古的300多场商业演出,年收入300余万元。
    据利辛县文化部门统计,利辛县有民营剧团100多家,每个剧团从10人到几十人不等。每年演出少则几十场,多的上千场。在市场化趋势中,缺资金、缺人才,是限制民营剧团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缺资金就无法吸引人才,缺人才就无法创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与国有艺术院团相比,民营剧团的生存发展更加艰辛。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利辛县皖豫豫剧团与利辛县博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利辛剧院)牵手,实现了院团资源有效整合,创排精品剧目,扩大了影响力,也成了当地民营剧团的佼佼者。
    “利辛县有346个村,每村一年要送6场戏曲、综艺晚会等不同形式的演出,民营剧团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活跃了农村文化市场,又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解决了民营剧团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利辛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李哲说,每次演出都由乡镇文化站积极配合,负责供应水电、落实场地和监督演出质量。同时,为了保证演出效果,他们还把节目的评价权交给看演出的当地村民,如果演出质量不过关,老百姓不满意,可以拒绝在演出回执单上签字,这意味着这场演出就白演了。
    “剧团必须有足够的剧目,才能赢得观众。我们先后排演了100余部传统剧目和表现新时代、新人物、新形象的现代戏曲剧目。”祝贺说,民营剧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如今请戏听戏已经成为利辛农民群众的重要文化生活,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子女升学、老人祝寿等时候,村民们都会请剧团,常常一唱好几天,不少农民特地从外村赶来看戏。
    利辛县委副书记程莉说,为促进民营剧团的健康发展,利辛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引导、服务、支持”的方针,扶持规范民营剧团。利辛县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组织文艺骨干深入民营剧团体验生活,指导艺术生产,开展艺术传授与培训,有计划挑选民营剧团的演职人员,参加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并给予减免培训费用、上门服务等优惠政策。与此同时,注重行业管理和服务,要求民营剧团在传统剧目之外,结合当前农村现状编唱一些反映时事政策、计划生育、法制宣传、致富经验等现代剧。文化部门还通过为民营剧团提供演出市场信息,把民营剧团作为吸引成千上万农民参与的一项农村新兴产业来扶持。
    “皖豫豫剧团只是利辛县扶持民营剧团的一个案例,对行当齐全、上规模的民营剧团,在送戏下乡演出、新剧目创作、艺术人才培养等方面政府会加大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力度。像祝贺这样的年轻戏剧演员,我们实施全方位的打造、包装、推介,积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实现文艺人才的茁壮成长。”李哲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