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可以走向世界的中国歌剧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10-27   

    江  林  整理
    2014年6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聚首武汉,在观摩了武汉歌舞剧院大型原创歌剧《高山流水》在琴台大剧院成功首演后,满怀兴奋与激动,畅谈了观感心得。
    王祖皆(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中国音乐剧协会会长):武汉歌舞剧院的原创歌剧《高山流水》借中国歌剧节即将在武汉举办的东风,把压力变为了动力。剧本的文学性特别强,充满诗意,我特别喜欢伯牙和钟子期的二重唱,编剧从原来特别简单的觅知音当中塑造了两位女性即“高山”和“流水”,还有对招魂的处理,把简单的高山流水觅知音搞成了样式独特、结构完整的剧本。该剧音乐流畅、完整、抒情,不是洋腔洋调,有中国风,音乐可听性很强,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实力以及对戏剧音乐的整体把握能力。曹其敬导演是一位非常权威的导演,舞美、灯光、歌队、舞队各部门在曹导的统领下体现了四个字的表演风格,即“简洁大气”。总的来说,歌剧《高山流水》不失为一部有特点、有汉江品牌效应的歌剧作品。
    张卓娅(总政歌舞团作曲家):“高山流水”就那么点事,怎么写呢?特别不容易,这个题材写成这样,可见主创的功力,真的是意料之外。这就是艺术家的功力,很完整、很大气、很统一,有可看性和可听性,这部戏的音乐是中国式的正歌剧,该剧的中国式正歌剧是一个看点,这是我们将来作曲家的方向。
    王世光(中央歌剧院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我们这支队伍今天能够拿出这么一个非常洁净的,非常歌剧化的大歌剧,让人欣喜,让人兴奋。从主创队伍到演员队伍,武汉体现了钟子期的精神,继承了楚文化当中非常高贵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
    崔成泉(《中国文化报》编委):这是一部充满艺术探险意识和挑战观众认知的歌剧。词美、景美、乐美、表演美,共同构造了充满中国文化底蕴的一部歌剧。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守望真诚的主题,反映了人类共同情感和渴望,为作品奠定了大气厚重的基调。这样的艺术作品何尝不应走出去呢?我们现在需要和世界进行文明的对话、平等的对话,需要价值观对话,这部作品具备这样的意涵也达到了这样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部可以走向世界的中国歌剧。该剧在艺术风格上也形成了非常完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那就是中国化大写意的艺术样式以及所承载的主题足以和曾经演过的经典歌剧相媲美。这部作品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通过多重叙事的方式,完成了“美的历险”,可谓编剧、作曲、导演和演员共同谱写的伟大交响。演出结束后,我采访了三位观众,他们非常认可,认为该剧在主题上传递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传递了普世价值。我相信,假以时日,经过进一步打磨和雕琢,该剧一定会成为经典。
    刘振球(湖南省音协副主席):非常高兴看到这么一台好戏,由衷地表示祝贺。搞这样的歌剧太难了,这个难处我体会了几十年。作曲家莫凡对于民族古典的音乐文化了解之深不同于一般的作曲家,不光是从古琴曲《流水》,而且从琴曲和琴歌里面吸收了很多的营养,然后从心里流出来的一种音乐歌唱。我很佩服莫凡老师,听他的旋律是非常灵动的,全部都是在灵动中间流淌,配器非常细腻,如果不好听很难让一个普通的观众坐下来。
    刘光宇(重庆歌剧院院长):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前夕,武汉出品了这么一部有品质的歌剧,能够体现大武汉、大歌剧这么一种格局。武汉作了这么一篇楚文章,而且是磅礴的、有价值的、有格调的楚文章,把知音这个题目从情感的自然表现成功地转化为情感的艺术表现。在昨天的首演上,在主体和客体的共鸣度上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效果。主题很诗意,这部戏成功的一点就是对当下有一定的批判性。音乐很入耳,楚和晋两个地区的民族音调在这个里面勾画得非常好;全剧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导演很注重空间的安排,这部戏从高与低、左与右、前与后、分与合这些方面都非常的自如;舞美很浪漫,以一画之笔流出万象之美。
    居其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看了《高山流水》,写的是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当时我就想这个戏不好写,两个男人的戏怎么写?看了戏后,感觉把这么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历史文献记载很少的东西写成这么一个有独特品格的、独特样式的正歌剧作品,非常的不容易。
    王道诚(中国音乐剧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在当代,我们怎么能不思考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的家园来寻找我们的知音呢?在今天地球的东半球,中国的武汉奏响了寻觅知音壮美的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颂扬了山水的魂魄、更是颂扬了人的魂魄。高山流水是音乐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美德和精神的传承。武汉歌舞剧院成功创作的《高山流水》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演出的本身。
    沈承宙(中国音乐剧研究会顾问):这部歌剧有一股高贵的气质,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个故事本身的内涵很高贵,在舞台呈现的过程当中更高贵,从剧本的文学性到和楚文化的融合,古音乐和民间音乐非常好的融合。舞台呈现没有很花哨的场面,仪式感的整体呈现非常好。
    游暐之(上海歌剧院《歌剧》主编):这部作品我感觉到编剧是大家,只有大家才能驾驭这样的题材,不管是正史还是民间传说,这部作品以这样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非常巧妙。音乐美,非常的动听、非常的细腻,但是不俗。指挥非常棒,这样一位年轻的女性指挥家,把这部作品呈现得这么美,很给我们女性长脸。两位男主角让我印象深刻,这部戏能够立在舞台上和这两位演员的出色表现是分不开的,他们功不可没。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不是我知道音乐,而是音乐走到我心里”,这是一句非常点睛的台词,说明了音乐的真谛和人与人交流的真谛。
    陈曦(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总编):武汉是知音典故的发生地,也是知音文化的发源地,武汉歌舞剧院推出的大型歌剧《高山流水》充分展示了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开掘,这部歌剧的推出是武汉人民文化生活的大事,是当地打造知音品牌、建设知音文化的大手笔和大举措。这部歌剧对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来说最大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它弘扬了楚文化的优秀传统,展现了诗意盎然的舞台感觉。由孩子们扮演的小星星、大场面、大合唱、招魂曲,让人们联想到屈原的招魂,鲜明的楚文化符号让我们领略了楚文化的艺术魅力。最好的就是“高山”“流水”这两个角色的创作,这是最富有艺术想象力的地方,这两个角色的出现也是这部戏最大的亮点。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