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泗州戏名旦57年后再进京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11-11   

11月1日,北京市朝阳区垡头文化中心,李宝凤(中)与弟子马继英、孙凤华演唱开幕唱词——《艺术生涯》。何 光 摄

    本报实习记者  周  格  薛  帅
    “八十载如一日赤心衷肠,看如今萧条状令我心伤。此一回带众徒再把京上,为的是传帮接代拉魂腔。”近日,北京市东城区第一文化馆内响起了婉转悠扬的“拉魂腔”,81岁的泗州戏名旦、曾经的泗州戏“武旦皇后”李宝凤将这一濒临失传的地方戏带到了京城舞台。对老人而言,来北京再唱一台泗州戏,是多年来萦绕心头的一个梦。作为泗州戏四大名旦之一,57年前,李宝凤就曾作为安徽戏曲界代表,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表演过;57年后的今天,面对泗州戏凋零落魄的窘境,李宝凤不惜以年迈之躯,带着剧团重新北上追梦。
    拉魂摄魄  感动全场
    描眉画目、穿戴戏服、整理道具……开场前,演员们在后台进行着最后的准备,而台下,能容纳近400人的剧场已经爆满。
    柳琴声中,李宝凤以一段武戏《杨排风夸将》精彩开场,随后,她同弟子们共同演出的《贫女泪》,以情节的戏剧性冲突和幽默感吸引着观众,两个多小时的表演中掌声不断。
    现场观众中,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听泗州戏。以方言演唱的地方戏能否适应异乡观众的耳朵、唱进他们的心里,演出前一些演员为此深深担忧。但演出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一位观众说:“第一次听这个戏,本是来捧捧场的,但演员的表演令我着迷。”
    泗州戏在首都的“观众缘”,除了其念白较通俗易懂外,更重要的是唱法上的“拉魂摄魄”。“一旦听进去,你就会爱上它,尤其是那些经典的传统戏。”李宝凤的孙子、泗州戏传承人吕咸蔚说。
    公益众筹  为戏“续命”
    拉魂腔即泗州戏的旧称,由于其腔尾常有上行七度大跳的拉腔,独具听觉魅力,故而得名。泗州戏是流行于皖苏鲁豫接壤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称为“安徽四大剧种”。如今,泗州戏风光不再,淮河一带甚至安徽当地都鲜有人问津。2006年,泗州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也并未改变它日渐衰落的现实。
    吕咸蔚用“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来形容泗州戏的现状。他说,全国会唱泗州戏的年轻人不过十来个,整个皖北从事泗州戏表演的也不过100多人,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又都是没有院团归属的“闲散艺人”,热爱泗州戏却生计困难。为了扭转泗州戏濒临失传的境况,李宝凤才想到来北京义演。“既想给年轻演员打打气,为他们寻找舞台、建立信心传承泗州戏,也希望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扩大地方戏的影响力。”然而,一位81岁的老人,没有途径和资金,要负担剧团演出的费用和昂贵的场地租借费,又要宣传推广,谈何容易?
    2012年,媒体人申志民在一次采访中结识了吕咸蔚,在得知这位年轻人为了拯救地方戏竟手写整理出20部、共计40万字的泗州戏剧本后深受感动。两年后,当吕咸蔚告诉申志民“奶奶有个心愿,想来北京唱一台地方戏”后,申志民便赶往安徽蚌埠实地考察。“除了帮老人圆梦,这其实也是一次对地方戏的抢救,一次向社会的呼吁。”申志民说。
    回京后,申志民通过与成都市和川公益发展中心、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合作,并利用新媒体优势,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募捐。在近千名网友的资助下,短短4天就募集到3万元的演出费。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和朝阳区垡头文化中心也为剧团免费提供了演出场地。各种机缘、多方努力,老人的梦想终于实现。
    “我希望有一台大篷车……”
    在北京的演出圆满落幕,但泗州戏仍然前途未卜。谈到未来的打算,李宝凤坦言:“我希望有一台大篷车,允许我们到处演出,推广地方戏,培养接班人。”李宝凤一生唱过400多出戏,吕咸蔚习得100多出,而现在的演员能会40多出已是凤毛麟角,传统戏正在走向消亡。
    由于传统戏大多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鲜有以文字记录的剧本。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戏,吕咸蔚一直在做泗州戏剧本的整理工作。他说,这个工作就是“在与时间赛跑”。“除了师徒传承技艺,将戏文记录下来也意义重大。但祖母一辈的老艺术家都已年迈,有的甚至离世,想要将经典的传统戏记录下来越来越难了。”
    多年来从事保护乡土文化的成都市和川公益发展中心总干事库峥则表示,乡土文化一般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社会推广上仍做得不够,从而慢慢没落,泗州戏就是一个例子。让地方文化得到传承保护、重新焕发生机,需要一个重建的过程,重新打开它的市场之门很有必要。“传承并发展地方传统文化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方面协力。”库峥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河北演艺集团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