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民族沃土 百姓喜闻乐见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11-13
本报记者 王立元
10月29日至11月13日,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在湖北武汉举行。作为国家级艺术活动,本届中国歌剧节是文化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结合讲话精神谈歌剧创作、普及和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等,成为本届中国歌剧节评委和专家特别强调的内容。
从“星星点点”到“蔚然成林”
中国歌剧的发展经历过非常艰难的时期,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用大半生的时间才将歌剧《屈原》搬上舞台;创作歌剧佳作《启明星》的武汉歌舞剧院曾30年没有再排过歌剧;本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苏武》的作曲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曾将曲谱压在箱底19年才终于迎来搬上舞台的契机……
如今新创歌剧正在发生量的变化。近50部歌剧报名,20部歌剧入选本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参评剧目,这是中国歌剧近3年来发展的一个截面。诞生于意大利的歌剧拥有400余年的历史,引入中国也近百年,单从数量上来说,现在是中国歌剧发展最好的时期,很多人将之形容为“井喷式发展”。知名作曲家王世光对此表示认同。“歌剧人才队伍积聚到一定程度,开始形成文化自觉。”王世光说,现今歌剧的发展已由过去的“星星点点”演变为现今的“蔚然成林”。
中国歌剧舞剧院原院长林文增说:“国家之所以举办中国歌剧节,说明歌剧在艺术上是一个权威性代表。”参加本届中国歌剧节的国内各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人士也表示,希望抓住此次良机进一步提高歌剧创作和演出水平。
为何戏不抓人、歌不动人
“衡量一个国家歌剧艺术发展水平,创演数量固然是一个重要参数,但质量则更具根本性、实质性意义。”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说。“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总政歌剧团原团长王祖皆认为,这些问题在歌剧创作上同样突出。
“之前的歌剧作品有些是脱离群众的,数量虽然很多,但受欢迎程度不高。”国家一级编剧黄奇石说,相较于《白毛女》中“北风那个吹”、《洪湖赤卫队》中“洪湖水浪打浪”的经典旋律传唱之广,现今很多歌剧受欢迎程度大打折扣,除了艺术形式多元化导致观众分流,作品在作曲和编剧方面存在的短板最为突出。
“现在往往看完一场歌剧演出,问大家听到的旋律是什么,都说不知道。”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主任刘维维说,“我问过金湘老师如何创作歌剧《原野》,他说是人的经历和感情积累到一定程度,沉浸在一种特殊的感觉中完成的。”王世光谈道:“现在歌剧的作曲人才比较缺乏,作曲家写歌剧的机会也不够多,并且大多对民族音乐不够了解。”王祖皆表示,“有些作曲家甚至说,自己写的作品不是给当代人听的,而是给下几代人听的。”
歌剧戏剧性不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黄奇石说:“现在很多歌剧追求大场面,但剧情却纠缠不清,往往还会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剧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元声认为,如《元曲选》、明清小说,每个故事都不一样,但现在歌剧创作似乎有一个模式,所有故事一经改编都成了一样的故事。
扎根民族沃土才有出路
记者了解到,很多第一次接触歌剧的观众,一看到舞台上庞大的乐队首先产生一种距离感,感叹“这是阳春白雪”。其实,歌剧就在人们身边。“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上世纪80年代,歌曲《小草》风靡大江南北,王祖皆说,很少有人知道它是歌剧《芳草心》的主题曲,也很少有人知道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主题曲取材于作曲家关峡创作的歌剧《悲怆的黎明》。
“歌剧发展一定要接地气,要让更广泛的受众去接受。”林文增说,因为中国歌剧创作往往举一省或一市之力,政府和歌剧创作者必须上下结合,“政府作出正确引导,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重视受众才能增强歌剧的普及度和广泛度。”
黄奇石表示:“没有一个国家的歌剧不是具有民族特点的。俄罗斯的歌剧曾经照搬意大利的,结果没有自己的名作传世,后来走自己的路才留下以悲怆为风格的俄罗斯歌剧。中国的歌剧如果照搬西方,也写不出超过威尔第的作品,还需扎根民族沃土。”“中国的音乐来自民间,是小调、山歌、号子等。作曲家应该去采风,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刘维维说。
王祖皆说:“任何好作品都要经受住历史和群众的考验,说到底还是要重视艺术本体。一部好的歌剧作品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主题深刻,故事动人,人物鲜活,音乐动听,场面精彩,呈现新颖。”
源自:中国文化报
10月29日至11月13日,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在湖北武汉举行。作为国家级艺术活动,本届中国歌剧节是文化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结合讲话精神谈歌剧创作、普及和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等,成为本届中国歌剧节评委和专家特别强调的内容。
从“星星点点”到“蔚然成林”
中国歌剧的发展经历过非常艰难的时期,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用大半生的时间才将歌剧《屈原》搬上舞台;创作歌剧佳作《启明星》的武汉歌舞剧院曾30年没有再排过歌剧;本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剧目《苏武》的作曲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曾将曲谱压在箱底19年才终于迎来搬上舞台的契机……
如今新创歌剧正在发生量的变化。近50部歌剧报名,20部歌剧入选本届中国歌剧节参演参评剧目,这是中国歌剧近3年来发展的一个截面。诞生于意大利的歌剧拥有400余年的历史,引入中国也近百年,单从数量上来说,现在是中国歌剧发展最好的时期,很多人将之形容为“井喷式发展”。知名作曲家王世光对此表示认同。“歌剧人才队伍积聚到一定程度,开始形成文化自觉。”王世光说,现今歌剧的发展已由过去的“星星点点”演变为现今的“蔚然成林”。
中国歌剧舞剧院原院长林文增说:“国家之所以举办中国歌剧节,说明歌剧在艺术上是一个权威性代表。”参加本届中国歌剧节的国内各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人士也表示,希望抓住此次良机进一步提高歌剧创作和演出水平。
为何戏不抓人、歌不动人
“衡量一个国家歌剧艺术发展水平,创演数量固然是一个重要参数,但质量则更具根本性、实质性意义。”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说。“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总政歌剧团原团长王祖皆认为,这些问题在歌剧创作上同样突出。
“之前的歌剧作品有些是脱离群众的,数量虽然很多,但受欢迎程度不高。”国家一级编剧黄奇石说,相较于《白毛女》中“北风那个吹”、《洪湖赤卫队》中“洪湖水浪打浪”的经典旋律传唱之广,现今很多歌剧受欢迎程度大打折扣,除了艺术形式多元化导致观众分流,作品在作曲和编剧方面存在的短板最为突出。
“现在往往看完一场歌剧演出,问大家听到的旋律是什么,都说不知道。”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主任刘维维说,“我问过金湘老师如何创作歌剧《原野》,他说是人的经历和感情积累到一定程度,沉浸在一种特殊的感觉中完成的。”王世光谈道:“现在歌剧的作曲人才比较缺乏,作曲家写歌剧的机会也不够多,并且大多对民族音乐不够了解。”王祖皆表示,“有些作曲家甚至说,自己写的作品不是给当代人听的,而是给下几代人听的。”
歌剧戏剧性不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黄奇石说:“现在很多歌剧追求大场面,但剧情却纠缠不清,往往还会出现很多不合理的剧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元声认为,如《元曲选》、明清小说,每个故事都不一样,但现在歌剧创作似乎有一个模式,所有故事一经改编都成了一样的故事。
扎根民族沃土才有出路
记者了解到,很多第一次接触歌剧的观众,一看到舞台上庞大的乐队首先产生一种距离感,感叹“这是阳春白雪”。其实,歌剧就在人们身边。“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上世纪80年代,歌曲《小草》风靡大江南北,王祖皆说,很少有人知道它是歌剧《芳草心》的主题曲,也很少有人知道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主题曲取材于作曲家关峡创作的歌剧《悲怆的黎明》。
“歌剧发展一定要接地气,要让更广泛的受众去接受。”林文增说,因为中国歌剧创作往往举一省或一市之力,政府和歌剧创作者必须上下结合,“政府作出正确引导,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重视受众才能增强歌剧的普及度和广泛度。”
黄奇石表示:“没有一个国家的歌剧不是具有民族特点的。俄罗斯的歌剧曾经照搬意大利的,结果没有自己的名作传世,后来走自己的路才留下以悲怆为风格的俄罗斯歌剧。中国的歌剧如果照搬西方,也写不出超过威尔第的作品,还需扎根民族沃土。”“中国的音乐来自民间,是小调、山歌、号子等。作曲家应该去采风,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刘维维说。
王祖皆说:“任何好作品都要经受住历史和群众的考验,说到底还是要重视艺术本体。一部好的歌剧作品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主题深刻,故事动人,人物鲜活,音乐动听,场面精彩,呈现新颖。”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