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戏
随着第七中国京剧艺术节进入下半程,“一剧一评”的点评会也开得更加热烈。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评论专家由23名年龄在39岁至83岁之间的老中青专家组成。对于此次担任评论专家,他们深感责任重大,对本届京剧艺术节“以评代奖”的做法非常认可。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康式昭说,评奖是激励创作的重要手段,但如果把目光都放在评奖上,也会产生副作用;把评奖作为艺术生产的唯一目的,就失去了举办艺术节的真正意义。忽视艺术的提高,忽视交流,评完奖后作品就封箱,“对上不对下”“争奖不争观众”“看领导不看市场”,不利于艺术创作和繁荣。
本届京剧艺术节演出日程安排密集,评论专家分A、B两组分别观看每天晚上的演出,第二天一早各自参加本组的评论会。艺术节期间还安排了两个下午场演出请全体专家观摩,第二天兵分三组开点评会,专家们在一组发完言后,有些还会饶有兴致地到另一组“串门”——畅谈意见。没有了评奖压力,摆脱了面子人情的各种约束和心理负担,专家专注于剧目质量和院团本身建设,凸显了点评会的专业性。每天连轴转地看戏、点评、审改评论会发言纪要,虽然辛苦,但一到点评会上,大家又将会场变为一场场充满智慧和独到见解的群英会。专家们说真话、建诤言,摆事实、讲道理,帮助院团和主创人员更好地打磨提高作品。此番评委当得不容易,脑力上、体力上都经受住了很大考验,大家认定要敢于表达真实想法,评论言之有物、实事求是,把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良知放在首位。
11月15日至17日上演的7台剧目,有国家级院团的实力呈现,也有基层院团的风采展示。国家京剧院《安国夫人》成功塑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巾帼英雄梁红玉的形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在发言中说,《安国夫人》走进历史、发现历史,进而通过京剧进行独特的审美再现和艺术创造,是新编历史剧提升历史穿透力、思想启示性和美学表现力的正途。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的《赵佗》由京剧表演艺术家裴艳玲执导并领衔主演,讲述南越王赵佗80余年的人生中战争与和平几番轮回的故事。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说,《赵佗》鲜明地体现了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裴艳玲的武戏“稳”“准”“狠”,文戏帅气、飘逸、潇洒,整部戏非常精彩。
江苏省长荣京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李亦洁京剧工作室共同打造的《如姬》,讲述了战国奇女子如姬“窃符救赵”、舍生取义的传奇故事。康式昭说,该剧由两家京剧演出单位合作,使主演李亦洁得到了新的发挥空间,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实验。上海大剧院《金缕曲》移植自话剧《知己》,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刘连群认为,该剧达到了从话剧到京剧完美转化的目的,是跨剧种改编的一次突破。《红烛魂》由云南省京剧院演出,以震惊全国的1945年昆明“一二?一”惨案为背景,歌颂了著名爱国知识分子闻一多的民族气节和大爱精神。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王蕴明认为,这出戏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品德,是当前京剧现代戏创作的又一可喜成果。广西戏剧院京剧团《独钓寒江雪》讲述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柳州期间,与当地恶势力斗争、坚持释放债务奴婢、完成自我人格升华的故事。上海市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认为,该剧表达了民本思想的内涵,个性独特鲜明,是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与京剧艺术有机结合的一次探索。在对石家庄京剧团、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实验京剧团、福建省京剧院、河南省京剧艺术中心、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组成的折子戏组台评点中,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艺术团原常务副团长赵承燕表示,从组台演出中看到了现在新一代演员的实力,看到了基层院团为京剧艺术坚守的奋斗精神。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