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十年,给未来一个期许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11-27
“第十二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
暨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纪实小品《带我起飞》演出侧记
出席晚会的领导和嘉宾与获奖小品主创人员代表合影
福建省文化厅厅长陈秋平、副厅长陈吉等领导与小品《带我起飞》主要演员亲切交流
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将由江西承办,图为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陈吉与江西省文化厅副厅长王晓庆交接会旗。
朱永安
福建省艺术馆选送的纪实小品《带我起飞》剧照
一次比赛来到晋江
两家水产店诚信与投机的较量,一对空巢老人的琐碎纠纷,乡村干部的“判案”智慧,假离婚买房带来的信任危机,手机“失联”引发的尴尬趣事……11月15日至20日,由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和上海华东六省一市文化厅(局)共同主办、华东六省一市群艺馆(文化馆)共同承办的第十二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在福建省晋江戏剧中心举办。《找爹》、《一诺千金》、《上下手》、《牙签》、《判牛》、《闹离婚》、《带我起飞》、《考试》、《进货》、《防不胜“访”》、《失联》、《打工爱情变奏曲》、《亲!还在吗》等来自华东六省一市的32个小品短剧汇聚一堂,在为期五天的时间里一较高下,不仅以比赛的形式交流群艺工作,围绕身边生活展开的一幕幕舞台故事也让晋江市民在轻松观剧中感受到艺术魅力。
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已成功举办了11届,20多年间,此项活动已经成为华东地区群众文化戏剧创作与展示交流的品牌项目,在全国戏剧界享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华东六省一市群众小品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华东地区许多优秀的戏剧小品,从这个大赛平台走上了“群星奖”的领奖台,走进了“全国小品大赛”乃至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
按照大赛轮流承办的约定,第十二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由福建省作为东道主举办。据了解,此项大赛演出剧目都是六省一市群艺馆(文化馆)近两年完成的作品,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对诚信经营、应试教育的反思,到对空巢老人、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关注,再到对假离婚买房、手机依赖症、网络购物等新现象的刻画,这些类型多样、具有浓郁地域风格的短剧和小品展现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鲜活的生命力。
这些重民生、接地气、有生活的作品获得当地观众的喜爱,通过评选,福建省艺术馆《带我起飞》、江苏省张家港市文化馆《二叔快跑》、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文化馆《英雄》3个剧目获得本届比赛大奖;福建省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上下手》、厦门市湖里区文化馆《找爹》、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文化馆《赔鸡》、江西省群众艺术馆《除虎》、江苏省江阴市文化馆《夏令营之歌》、山东省威海市群众艺术馆《排练》、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文化馆《非常病患》、上海市闸北区文化馆《亲!还在吗》8个剧目获得金奖。
一幕小戏感动全场
11月19日晚,本届比赛颁奖晚会上,《带我起飞》、《二叔快跑》、《英雄》、《除虎》4部获奖短剧再次展演。由福建省艺术馆制作,根据福建省文化厅艺术扶贫工程真人真事编排的《带我起飞》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短短15分钟的小品,让不少观众眼含泪花。
艺术扶贫工程志愿者陈老师因车祸造成脚部骨折,每周要去山村小学上一次的舞蹈课面临中断。而这一周孩子们马上要参加一次舞蹈比赛,陈老师坚持履行承诺,带伤来给孩子们送舞鞋。同样学习舞蹈的儿子早就不理解妈妈为什么每周坚持长途奔波教山里的小孩跳舞,受伤之后妈妈仍然坚持到学校去更让他十分恼火,径直追到了学校要把妈妈接回家。
在给孩子们发舞鞋的时候,陈老师发现一位小女孩报的舞鞋尺码竟然有40码,儿子听闻更觉得妈妈教这些孩子是在浪费时间。女孩终于坦言,自己的爷爷一辈子没穿过新鞋,她是想拿回去给爷爷穿一下这双新鞋。儿子坚持要把陈老师带回家养伤,女孩却百般阻拦,最终全班孩子出场,带着每人画的蜡烛,跳着舞蹈,唱着歌,原来是要给陈老师一个惊喜——给老师过生日。儿子被妈妈的坚强和坚持感动,决定帮妈妈完成愿望。短剧在“飞翔,飞翔……”的歌声和孩子们优美的舞蹈中结束。
演出中,带伤上课、选舞鞋给爷爷、过生日等细节全部源自真人真事,连演员也都是参与艺术扶贫的老师和山村的孩子们。《带我起飞》导演、福建省话剧院导演魏芳南说,孩子们平时还要上课,只能周六选择半天排练,开始担心孩子们难以胜任演出,没想到第一次演出如此成功。
据介绍,适逢“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在福建举办,省艺术馆的老师们决定把已经坚持10年的艺术扶贫工程中的点滴故事编排演出,虽然是为了参加比赛,但没有选择专业演员表演,而首次演出不仅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许多观众也都是带着眼泪看完这个短剧的。
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陈吉虽然了解艺术扶贫工程的来龙去脉,但也是首次看到舞台上的表演。他深受感动地表示,福建艺术扶贫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农村、深入生活、服务人民,让艺术的阳光照亮乡村孩子。面对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面对孩子们的期盼和敬慕,艺术扶贫的老师理解了什么叫贫乏与渴求,他们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感受到了播撒美的种子对于那片土地的意义。“这样一个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的惠民工程,我们通过戏剧艺术的形式表现在舞台上,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小品《带我起飞》就是在这样的创作导向下孕育而生的,这部短剧真实地展现了艺术扶贫工程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的突出特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优秀的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社会正能量,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陈吉说。
一项工程坚守十年
2004年,福建省艺术馆赴农村开展文化调研时,发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艺术教育缺失的现象。在反复考察和研究后,省艺术馆策划在全省开展艺术扶贫工程,用自身艺术资源为偏远农村小学免费提供艺术启蒙教育。
“当初提出这项工程,只是一个朴素而善良的愿望,就是想帮助别人。”福建省艺术馆馆长陈秀梅介绍,看到孩子们对艺术教育的迫切需要,2005年福建省艺术馆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又向全省各级文化馆发出倡议,全面推广艺术扶贫。全省各级文化馆专门设立了艺术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及专职负责人,目前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艺术扶贫工程服务网络。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福建全省已有88个文化馆参与,213所偏远山区小学为艺术扶贫基地,600多名文化馆专业人员常年坚持授课,1000多名志愿者参与艺术扶贫工作,受益学生达69万多人次,有500多名孩子在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1000多名孩子参加各级文艺会演,不少孩子具备了升入艺术学校深造的条件。“孩子们不仅受到了艺术的普及性教育,一些孩子身上的艺术潜能也被激发了出来。几年前接受过艺术扶贫工程教育的章世锋、张功宝两位同学如今已经由福建省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班毕业,成为省专业院团的舞蹈演员。”陈秀梅自豪地说。
从最初朴素的自发行动开始,10年来,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上级领导的关注与肯定:2009年以来,福建艺术扶贫工程相继荣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第十五届群星奖、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等荣誉。今年4月,福建艺术扶贫工程通过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专家验收。“福建艺术扶贫,没有强势推行,而是作为爱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春风化雨,这是这项工程能坚持10年并取得成效、获得尊重的原因。”与会专家如是评价。
“10年来,福建艺术扶贫的做法,很好地体现了文化创新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很好地回答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如何把资源向基层延伸,如何把公共文化体系的作用、影响带入社会的问题。”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张永新说,“从创新角度讲,中央提出要提高效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个背景下,文化系统网络如何彰显自己的价值,为下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这个项目在某一侧面给了我们答案。”
一种影响润物无声
福建省艺术馆舞蹈教师胡娟在短剧中饰演陈老师,2013年在一次给山村学生们上课后的返途上遇到车祸,车上三位老师受伤,胡娟本人脚部骨折。“受伤后孩子们纷纷来信询问我的病情,他们的天真质朴让我十分感动,一方面是怕我不能再去,他们的舞蹈课就会中断,另一方面,他们也真情地流露着对我的爱。”胡娟说,出了交通事故后艺术馆领导决定让她先养好伤再说,但是看了孩子们的来信,她决定不能耽误给孩子们上课。“当我走进课堂时,全班的孩子们既高兴又不知道怎么表达,稀里哗啦地流着眼泪。这时我更感觉到他们对我的需要、对艺术的需要以及我的价值。”胡娟说。
黄丹军是福建省艺术馆最早参与艺术扶贫工程的老师之一,拿大尺码鞋子给爷爷的孩子就出现在她的班上。黄丹军回忆说,10年前老师们到山村上课时,一所小学里上语文、数学课的老师要同时教好几个年级的孩子,根本谈不上艺术教育。“福建农村地区许多人喜欢赤脚或者简单穿个拖鞋,当时的孩子们很多都不穿鞋,那个孩子谎报尺码,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爷爷能穿一次新鞋。”
“还有一个小孩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犯罪入狱,他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不爱讲话,精神萎靡。上初中前的六年里,艺术扶贫的老师们不仅去教他们唱歌、跳舞,还跟孩子们做朋友,甚至带去鱼、肉、菜,给他们买衣服、买礼物。”有的孩子可能上艺术学校,但大多数不会从事艺术专业。那个孩子六年时间全变了,我们不知道今后他会遇到什么,但因为艺术和关爱曾经给他带来快乐,改变了他的精神面貌,我相信他至少可以积极面对生活,不会变成社会的负能量。”黄丹军说,谈起以往老师们的经历,今天仍然会心潮澎湃,这样的经历让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对艺术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2005年,音乐专业毕业后的林徐源来到福建省艺术馆工作,当时他来到只有8个学生的白沙梧桐下小学教音乐和普通话朗诵,他每次上音乐课都带着孩子在操场的旗杆下唱歌。这次小戏中,陈老师的一句台词正是出自他曾说过的一句话:“希望我的学生长大以后,即便只是当个农民,也是一个会唱歌的农民。”如今,林徐源已经从省艺术馆被借调到晋江市担任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担任副局长。他说,艺术扶贫工程对自己的最大影响是真正看到了艺术的价值,“其实在宽泛的意义上,今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艺术扶贫——艺术普及。除了此次戏剧小品大赛演出,晋江市近期推出的惠民演出活动,不仅有儿童剧、杂技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还通过政府购买引入了曾在北京等大城市演出过的国际级歌剧、芭蕾舞剧等,让市民通过很低的票价得到高端的艺术享受。”林徐源说。
一些期待留给未来
福建省艺术馆活动策划部主任许四海具体组织了此次演出。他介绍,福建省艺术馆专门邀请了导演、编剧和艺术馆的老师们集体创作,通过深入农村小学,三稿编剧,一年多的修改排练,形成了今天的短剧。
福建省京剧院一级编剧陈欣欣参与了《带我起飞》的编创工作,她表示,虽然同在福建省文化系统工作,但是在参与编创这幕短剧之前自己对艺术扶贫工程推进十年的感人事迹关注不多。“接受这样的任务时其实也有担心,作为一个命题创作,我们一般会想这是不是为了宣传,但通过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他们的故事确实值得书写。”陈欣欣说,为了不把公益行动表面化,整个戏没有选择简单的口号表达,希望通过细节的表现和必要的戏剧冲突讲述感人故事。
“从开始孩子们没鞋穿,缺少营养,教学设施简陋,我们要驱车3个小时赶山路去给孩子们上课,到今天我们的行程缩减到一个多小时,孩子们的课本等日渐丰富,我们也看到了农村的新变化。而最初我们觉得自己是要做奉献,到如今孩子们的质朴可爱成为我们抹不掉的记忆,从孩子们的身上感受到需要和价值。我们的行动在全省广泛推广时,其实艺术扶贫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黄丹军说。
“我们不是简单想说老师们的奉献何其伟大,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一个志愿服务的老师也获得了升华。他们平时可能只是普通的艺术工作者,在城市里艺术教育的价值可能已经变成培训、考级,但通过多年坚持艺术扶贫工作,老师们对生活也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陈欣欣说,“这部短剧的演出,我们看到了几重感动:孩子们被老师的帮助感动,老师们被孩子的真诚和期待感动,编创人员受到老师和孩子们的感动,而短短的小戏也让观众获得了感动。”看了这个小戏后,一些参与这项工程的基层群艺工作者说,他们那里也还有很多感人的情节,也希望能够通过不同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陈欣欣坦言,这部小戏在艺术上还不完善,短短十几分钟也难以承载太宏大的主题,也许未来,通过更详细的梳理和艺术加工,我们可以看到更完整的一部大戏。
陈吉表示,一个多月前,中央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福建省艺术扶贫工程以戏剧艺术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既是对10年坚持付出的一个回顾和致敬,引领更多的文艺志愿者加入到艺术扶贫的队伍中,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文艺创作的追求,引导文艺工作者在创作道路上要心怀人民,心无旁骛,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提高素质,深入生活,沉下身子到人民中去,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