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抒写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12-01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走笔
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剧照
芗剧《保婴记》剧照
吕剧《百姓书记》剧照
话剧《兵者,国之大事》剧照
豫剧《焦裕禄》剧照
舞剧《恰同学少年》剧照
越剧《我的娘姨我的娘》剧照
歌剧《张骞》剧照
京剧《杨靖宇》剧照
黄梅戏《小乔初嫁》剧照
沪剧《挑山女人》剧照
程 竹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总书记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9月17日至10月15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中,就涌现出了一批为人民抒写、以人民为中心的优秀剧目。这些剧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时代主题,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积极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以精湛的艺术水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了无数观众。
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 就一定能得到人民的喜爱
一部来自区县剧团、土得掉渣的新编“小戏”,却每每让观众泪流满面,被誉为“沪上最出色的舞台演出之一”——这是沪剧《挑山女人》自2013年10月在沪上演以来的常态。此次《挑山女人》进京展演,再次出现这样的动人场面,再次证明文艺创作只要扎根生活,以人民为中心,就一定能获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起到温暖人心、提振精神的作用。
《挑山女人》以真人真事改编而成,以永恒母爱的深情释放为视角,讲述了一位年轻母亲王美英如何在丈夫早亡、婆婆误解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承担抚养3个幼儿长大成人并最终实现理想的故事。这部作品最初来源于一则新闻,安徽农妇汪美红在丈夫去世后为了将子女抚育成人,成了齐云山唯一的女挑夫。17年里,她磨破140多双解放鞋,挑断70多根扁担,养大3个孩子,还将一双龙凤胎儿女“挑”进两所省重点大学……“满满的正能量啊!”宝山沪剧团团长、《挑山女人》主演华雯追忆此事时仍很激动,“这是一位鲜活的中国母亲,一位普通农妇,贫而不贱,微而不卑。塑造一个平凡的村妇、伟大的母亲,成了我们最迫切的愿望!”
正是在这种迫切愿望的驱使下,产生了这部《挑山女人》,也“挑”出了地方戏曲的复兴希望,“挑”出了地方戏曲的改革新路。这出戏的成功也再次证明,只有真正遵循艺术规律,才能做到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只有坚持面向群众,深入基层,才会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现代越剧《我的娘姨我的娘》同样也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戏中主人公吴玉梅是“最美乡村医生”吴棣梅的艺术转型。她思想高尚,心地善良,一心为公,在海岛坚守了几十年直到退休,全身心地为海岛渔民服务。即使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她也毅然坚持。这出戏讴歌了吴玉梅的职业坚守,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的娘姨我的娘》摆脱了形式主义和概念化的束缚,艺术呈现别开生面。因为这出戏来自生活,编导等主创人员深入海岛,感悟到吴棣梅这位普普通通的“乡村赤脚医生”内心的崇高境界和博大胸襟。她把自己的坎坷命运和幸福体验交织在一起,她的苦辣酸甜的人生经历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令人敬佩。一部《我的娘姨我的娘》,为越剧注入了时代的生机,融入了更多的艺术手段,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都是值得关注的。尤为重要的是,这部戏反映了当代的现实生活。任何一个剧种,任何一个剧团,都需要“接地气”“接人气”,使观众通过观赏剧目,感悟到时代的呼唤、社会的良知和历史前进的跃动。
由福建省漳州市芗剧团创排的芗剧《保婴记》以古代闽南农村为背景,展现了普通老百姓“众人保婴”的故事,刻画了林正义、尹三娘和好邻居六嫂、七姑、八姨等一批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物形象。作品通过戏中人物从“小爱于己”到“大爱于人”境界的提升,展现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和谐邻里、和谐乡村乃至和谐社会的主题。《保婴记》这出戏抓住“情”字不放手,用人物自然真挚的爱和发自内心的善行义举去推进剧情,通过看似不经意但匠心独运的情境、生动鲜活的地方语言和芗剧(歌仔戏)剧种特有的艺术魅力塑造艺术形象。戏里的人物,如为了承诺和爱可以勇敢面对一切的尹三娘,充满正义感、重情重义的七姑八姨九婶六嫂,虽将逝去仍割舍不下母亲和朋友的林正义,知恩图报的金小姐和林秀才,诙谐亲民的小小父母官,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舞剧《恰同学少年》塑造了青年毛泽东的舞剧形象,精心设计了人物行动的情境和人物关系的构成。该剧以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故事及人物为蓝本进行舞剧化的改编,借助电视剧热播所营造的社会受众的“前理解”,塑造了一个舞剧中的毛泽东形象。
这部别出心裁的舞剧,令人澎湃、促人奋起。它令人澎湃、促人奋起的不仅仅是润之同学的高远志向和坚韧品质,也因为编导“舞剧化”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这部舞剧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尽管舞剧语言的特质是高度偏离日常生活形态,但并不妨碍从人物行动的内在诉求、从故事情节的外部情势、从戏剧冲突的尖锐对抗中寻求到有效表现……在这种有效表现中,“伟人形象”会寓于平凡之中,而平凡的大众却会因此向伟人靠近。
融入时代思考,才能打动人心
“认准的道路朝前走,曾经的承诺记心里。只要能为老百姓谋利益,刀山火海冲过去!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根基……”浑厚的伴唱声、精彩的舞台呈现、动人的场面,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以山东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的创业历程为素材的吕剧《百姓书记》,以多点串联、点线结合、情景闪回、虚实交融的艺术手法,通过一系列既涵盖时代特点又利于戏剧冲突的典型事例,塑造了一个大胆改革、敢于“突围”、为民造福的领导干部形象。
真人真事的现代戏,难写、难排、难演,但山东省吕剧院本着“三贴近”的创作精神,发扬吕剧朴实、亲切、生动、感人的艺术风格,起用新人组建强有力的创作阵容,将当今社会中倡导的党员干部和群众水乳交融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百余场的演出中,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和好评,为当下的党员教育树立了真实的典范。
同《百姓书记》一样,另一位描写“百姓书记”的地方戏也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豫剧《焦裕禄》。上世纪60年代以来,描写焦裕禄的艺术作品并不鲜见,但这部融入了时代思考的豫剧现代戏,以好人的形象贯穿了焦裕禄不同的身份——县委书记、党员、丈夫、爸爸……正因为以描写一个好人为落脚点,观众看到的焦裕禄才如此鲜活、有力,才能数度演绎出催人泪下的故事。整个作品规避了对“高、大、全”的直接塑造,通过小事让观众看到一个基层官员的良心和作为。创作者以一个平民百姓最质朴的态度思考了为官之本,也通过焦裕禄的二三事使百姓和为官者的关系被再度思考和定义。
《焦裕禄》这部戏没有“呼天抢地”地奉之伟大,没有热血沸腾地号召学习,而是通过桩桩件件的小事让观众感知焦裕禄作为一名基层官员的责任和作为一个好人的良心。看到为解救饥饿的群众,焦裕禄担着犯政治错误的风险,对前来调查的地委专案组组长顾海顺坚定地说:“饿死人绝不是共产党的政策,让老百姓吃饱错不到哪里去,天大的事我一人承担!”台上演员倾情表演、激情万丈,台下观众掌声雷动、情绪激昂。
坚持艺术创新,才能不断出新
表现当代军队现实题材的创作对创作者的思想艺术有着极高的要求。一些有抱负的院团,义无反顾衔命出征,表现出敢啃硬骨头的意志、毅力,创造出了广受好评的作品。此次展演的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话剧《兵者,国之大事》(以下简称《兵者》),都在艺术形式上求新求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西柏坡组歌》是继20世纪音乐经典《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之后,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与河北交响乐团联手,倾力打造的又一部红色音乐史诗。这部作品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描述手法,以文学和音乐的独特视角,综合运用合唱、重唱、领唱、对唱和戏剧讲述等艺术样式,跨越时空,情景交融,以《热土》、《决胜》、《清风》、《赶考》4个乐章17首歌曲次第展开,柏坡岭、土坯房、发报机、小磨盘、煤油灯……一幅幅生动凝练的民俗画卷,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一组组亲切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台上,直达心灵。
在艺术呈现上,《西柏坡组歌》采用的是切割式、流动式、板块化的结构形态,突破了组歌演唱传统的板墙式、静态化呈现方式,使得巨大的形式意味蕴含其中;在音乐创作上,该作品“立足河北、放眼华北、关照全国”,在广泛汲取采撷民间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讲求特色,突出原创,加之用独具现代流行特色的配器共同演绎,用张弛有度的结构精心构建,使这部组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在音乐旋律和风格上,时而高山流水,时而山涧小溪,时而风雷激荡,时而恬静深幽,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为当代乐坛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军旅题材话剧《兵者》则探讨了一个当前令人十分关切的问题:我们这支曾经创造过辉煌战绩的军队,究竟能不能在未来战争中打赢?《兵者》所反映的正是如何实现强军目标,如何正视和革除军队建设中存在的痼疾和弊端,使作为国之大事、手执利刃的兵者,能够在现代意义上真正强健而锋利起来。剧本所表现出的直面现实的勇气、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刻的反思精神,使其具有了大气凝重、含蕴深厚、感情饱满、震撼心扉的思想艺术力量。
这是一出展示两种治军观念的戏,但编剧没有空喊口号,没有直白地、概念化地表现主题,而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鲜明的人物和吸引人的故事,以艺术的美感传达其创作理念。戏一开场就把矛盾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直接向固有的、陈旧的、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提出了挑战。然而,所有的严峻、所有的尖锐、所有的“无情”都燃烧着一种崇高的情操,那就是爱国;燃烧着一种真挚,那就是忠诚;燃烧着一种理想,那就是强军,那就是中国梦的实现。这正是《兵者》令人震撼的缘由。《兵者》是应运而生的,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兵者》正是当代现实主义话剧创作的又一个可喜的收获。
抗日英雄杨靖宇是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英雄,京剧《杨靖宇》歌颂了杨靖宇在极其艰苦严峻的恶劣环境中,坚持民族气节,坚守祖国家园,坚定抗日决心的英雄气概。全剧在结构上分三组人物关系:杨靖宇与以犬野为代表的日本侵略者(包括叛徒)的殊死斗争;杨靖宇与以棒槌老人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的血肉感情;杨靖宇与以关山红为代表的土匪队伍的教育改造。
吉林省京剧院的文唱武打实力雄厚,阵容强大,行当齐全,为这出戏带来了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饰演杨靖宇的倪茂才是梅花奖得主,他表演的杨靖宇质朴、内在、刚毅。在他的塑造下,杨靖宇面对犬野双目犹如喷射出的火焰,对棒槌老人犹如孝子对待父亲,对关山红犹如兄长。倪茂才充分发挥了“高派”唱腔高亢、激越、纯亮的特点,有力地刻画和塑造了杨靖宇的英雄形象。其他演员饰演的棒槌老人、关山红、柱子(石奶奶的孙子)、英子(卫生员)、犬野都很出色。全剧音乐既有京腔京韵,又富有东北民歌旋律,突出了东北的地域风格。
不拘艺术形式,讲述中国故事
黄梅戏《小乔初嫁》由盛和煜担任编剧,他创作的文学剧本,用导演张曼君的话说:“排演中只字未动,无懈可击。”全剧洋溢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乱世之中,小乔以弱女子的痴情厚谊与家国情怀,化解了铁马金戈,赢了战机,赢了大义,赢了尊严。这部剧包括《打豆腐》、《劝和》、《送郎》、《作赋》、《过江》、《破曹》6场戏,结构精巧,情节顺畅,语言清新、隽永,为观众重塑了一个崭新的小乔。这是“硬性”的三国军事题材极其少见的“软处理”,是一出洋溢着青春气息、生命情趣的抒情喜剧。
民间身份的设置和民间方式的采用,突出了这部戏的民间立场,其深刻意义在于由小乔—叶儿—王小六这条民间人物的关系线,把戏剧故事引向更深广的东吴民众。在第二场《劝和》中,小乔在都督府绣房做王小六的“思想工作”,说的是家长里短;“隔壁”议事厅东吴君臣商讨曹操下的战书,决定一战,讲的是天下家国。周郎回到绣房,告知王小六也要应征入伍。在《送郎》一场,有小乔与周瑜的琴瑟和鸣,儿女情长;也有叶儿与小六的难舍难分。待集合出发的钟声响起,桥头、田塍、河汊、长亭,四面八方汇聚起来的女人送着穿上号衣的丁壮,“送郎调”从女人们心底流淌出来,似雪浪奔涌,汇入江河,成为此剧一个重要的抒情场面。
歌剧《张骞》是唯一一部参演的歌剧。“堪称凿空西域第一人”的张骞时隔22年再次重现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舞台,同样精彩的主演,同样热烈的掌声。这部歌剧经典在今天更唱出了时代强音,因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构想中,同样需要“张骞精神”和“当代张骞”。
歌剧是舶来品,用西洋的艺术形式来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歌剧《张骞》表现了一种创新的理念和精神,努力做到古与今、中与外、传统与时尚等层面的和谐对接与交融。歌剧《张骞》的场面和气势很宏大,但舞美却很简洁、舞台也很简单,场景随宣叙调、咏叹调、多声部、合唱、独唱等演唱而转换,而《张骞》沿袭的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道路,非常接地气,中国百姓容易接受,很好地做到了用歌剧讲述中国故事,这也是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