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12-02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论坛
歌剧下基层演出
中国交响乐团、总政歌舞团 《木兰诗篇》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八月桂花遍地开》
辽宁歌剧院《雪原》
江苏省演艺集团《运之河》
武汉歌舞剧院、武汉爱乐乐团《高山流水》
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大汉苏武》
上海歌剧院《阿蒂拉》
中央歌剧院《女武神》
林疋文 文/图由文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湖北省文化厅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201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本届歌剧节是在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这3个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的一次国家级艺术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发挥国家艺术活动导向性、示范性作用,树立节庆活动新风的一次积极探索。歌剧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20台优秀剧目共演出38场,参演人员3000余名,观众超过9万人次,剧目数量、演出场次、观众人数均创新高。展演、论坛、讲座、下基层演出、《田川文集》首发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本届歌剧节有声有色、高潮迭起。
指导方针明确 组织领导有力
自3年前湖北接过“中国歌剧节”会旗伊始,文化部和湖北省就提出,要秉承办节宗旨,坚持正确方向,举办一届更具特色、更加成功的歌剧节。文化部部长蔡武、湖北省省长王国生担任组委会主任,为歌剧节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歌剧节开幕时专门作出批示,希望把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办成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积极支持、广泛参与的群众性艺术盛典。王国生对办好歌剧节作出指示,要求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大力度、全力以赴做好筹备工作,确保歌剧节圆满成功。在召开筹委会和组委会工作会议时,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副省长郭生练明确指示,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坚持节俭办节、文化惠民,改进评奖机制、严格评审纪律,加强安全保卫和新闻宣传工作。董伟、尹汉宁还亲自抓闭幕音乐会策划、剧目修改和电视专题片制作,体现了对本届歌剧节的高度重视。
展示创作成果 弘扬时代精神
本届歌剧节共收到全国各地报送的剧目42台,比上届翻了一番。初评选出16台剧目参评,4台剧目参演。其中,既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雪原》、《彝红》、《中华儿女》等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也有《回家》、《以青山的名义》等现实题材剧目;既有《木兰诗篇》、《运之河》、《高山流水》、《钓鱼城》、《貂蝉》、《苏武》、《大汉苏武》、《赵氏孤儿》等原创剧目,也有《白毛女》、《悲怆的黎明》等优秀保留剧目,以及《女武神》、《阿蒂拉》、《阿依达》、《茶花女》等外国经典剧目。这些剧目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坚持遵循艺术规律、回归艺术本体,努力做到“主题深刻、故事动人、人物鲜活、音乐动听、场面精彩、呈现新颖”,凸显了原创精神和中国精神。作曲家王世光评价,歌剧的发展已由过去的“星星点点”演变为现今的“蔚然成林”。
评奖过程中,在监察部驻文化部监察局的全程监督下,由11名评委组成的评委会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肃纪律,最终评出优秀剧目奖6名,优秀演出奖2名,剧目奖6名,演出奖2名,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创作奖、优秀舞台美术奖、优秀指挥奖各5名,优秀表演奖11名,表演奖17名,特别贡献奖1名,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评奖氛围,树立了权威性和公信力。
凝聚业界共识 明确发展方向
为树立正确的创作导向,提升理论研究水平,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举办了为期两天的论坛,郑小瑛、黄奇石、张奇虹、王祖皆、刘振球、陈蔚、莫凡、廖向红、李元华、居其宏等30余位专家学者、艺术家与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要求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讨论。会议主题发言精彩,交流讨论热烈,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
与会代表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总揽文艺工作全局,思想深刻、立意高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坐标。歌剧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创作观”和“发展观”。要摒弃门户之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要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走下去、接地气,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加强歌剧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发展道路。
服务基层 文化惠民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的要求,本届歌剧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剧目展演单元采取切实措施,降低票价,最低票价仅为20元,普通百姓也能走进剧场,观看高水平的歌剧演出。组委会还向环卫工人、60岁以上老人、农民工、在校学生赠送了3000张免费惠民票,让群众共享歌剧艺术发展成果。歌剧讲座单元邀请乔佩娟、李元华、彭家鹏、刘丹丽等艺术家,在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大学、江汉大学等地作了5场讲座,近2000名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到场听讲。武汉大学2013级计算机专业的覃鹏志在聆听了刘丹丽的讲座后说:“今天才知道,原来歌剧这么美,我们理工科的也能听懂、看懂!”下基层演出单元组织中央歌剧院、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四川凉山彝族歌舞团等院团的艺术家,在洪湖市荷花广场、通山县政府广场、武汉中南剧场、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武汉钢铁集团工人文化宫演出5场,观众超过1.5万人次。百步亭社区60多岁的王婆婆说:“今天能看到这么多名家演唱歌剧名段,特别高兴。中国歌剧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歌剧的机会,希望以后能经常听到!”
创新办节模式 树立节庆新风
本届歌剧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五部委《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要求,坚持节俭办节,杜绝奢华浪费,树立国家级节庆活动新风。开幕式采取简短仪式加剧目演出的方式,节俭而不失隆重、朴素而不失热烈。参评、参演剧目量体裁衣,摒弃不必要的大制作,追求艺术水准和内涵特色,回归艺术本体。同时,拓展工作思路,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一是策划并举办了汇集歌剧名家名段的闭幕音乐会,郭兰英、郑小瑛等年逾八旬的老艺术家和殷秀梅、么红、魏松、万山红、金曼、尤泓斐、王庆爽等中青年艺术家同台演出,唱响了本届歌剧节的华彩乐章。二是制作了反映中国歌剧艺术发展历程的电视专题片《中国歌剧》,分10分钟和55分钟两个版本,分别在闭幕式和湖北卫视上播放。专题片紧扣时代脉搏,遍访当代名家,收集和展示了一大批珍贵影像资料,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三是积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并开通了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专题网站和“国家艺术赛事”微信公众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歌剧节期间,各类报纸、广播电视的直接报道近2000条,网络搜索到的相关报道超过200万条,极大地提升了歌剧节的影响力,扩大了辐射面。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