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演艺集团重点打造的杂技剧《丝路彩虹》剧照。
2014年7月,陕西演艺集团京剧院赴陕南开展惠民演出12场,惠及群众3万余人。
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歌剧《大汉苏武》剧照。
秦 毅 杨浩宁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受到各界学习和热议。
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作优秀作品不仅是对每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演艺类文化企业的明确要求。对于陕西演艺集团而言,其转企改制5年来的内生动力,源于对舞台表演艺术“出人、出戏、出精品”的不断追求和不断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
日前,原创歌剧《大汉苏武》闪耀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一举摘得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音乐创作奖等五大重要奖项;大型原创杂技剧《丝路彩虹》继在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闭幕式上首演后,作为“国风·秦韵”陕西传统文化进京展演活动的重要一环,又在首都广受好评;而在京剧重镇天津,京剧《铜牛记》在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舞台上精彩亮相,加深了观众对陕西京剧水准的认识。
这三部陕西演艺集团新近创作的舞台艺术佳作,不仅对外诠释着陕西风采,更代表着陕西演艺事业的实力。事实上,作为陕西“演艺航母”,陕西演艺集团旗下各“作战”单位均有每一艺术门类独当一面的实力:今年10月中下旬,在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上,话剧《天心顺》、儿童剧《和你在一起》、儿童影偶剧《梦森林》、民族乐《长安梦》、音乐《光华颂》等8部新作同时登场,在舞台艺术大比拼的赛场上,用响当当的品质展现了国有大型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后的气度和风采。
2009年10月28日,陕西“演艺航母”起航。5年间,陕西演艺集团整体实力稳步增长。在显著成绩的背后,一条着眼于增强内生动力的强企之路清晰可见。陕西演艺集团干部职工明白:转企改制可以在短期内完成国有文艺院团运行体制的转变,但转制后能否实现自我发展,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找到发展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的培育和增强又是衡量转企改制是否成功的标尺,关系着文化企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大局,同样关系着陕西演艺集团下一个五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锐意改革增活力
“近年来,陕西演艺集团坚定改革信心,坚持改革方向,努力探索市场化发展道路,完成了基本转型,奠定了发展基础,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10月10日,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在陕西演艺集团调研时强调,要树立“激励社会参与、打造演艺精品、创新市场营销、争取最大效益”的理念,深化改革思路,夯实改革举措,探索演艺之路。
的确,陕西演艺集团的成绩来自于改革,未来演艺之路的探索和发展依然要靠改革。“5年来,得益于陕西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改革设计和指导,横向对比来讲,陕西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改革很平稳,发展很顺利,陕西演艺集团无疑是其中的受益者。”回顾转企改制5年来的发展,陕西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兵表示,这5年走过的路程是不断深化改革的历程,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陕西演艺集团在各个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不论是体制创新、兼并重组民营企业、探索国有文艺院团和民营院团结合的路子,还是在探索与社会组织共同开发项目、联合经营方面,都作出了重要探索。”陕西演艺集团总经理张民表示,演艺企业要从单一的艺术表演型向文化创意综合型转变,从简单的资产整合向资本链接转变,从粗放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转变。
“转制5年来,陕西演艺集团重大决策零失误,集团通过改革,实现了成功转型、平稳发展和有效创新。”刘兵表示,转企改制让文艺工作者摆脱了之前的浮躁,开始回归文艺本体,演艺企业实现了转变、固基,并且在此过程中出人、出戏,迎来了厚积薄发的局面,今年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上,陕西演艺集团8台剧目同时绽放,且思想内容、艺术水准备受好评。
在创作方面,经过5年的积累,陕西演艺集团精品迭出。9月13日,原创歌剧《大汉苏武》以强大阵容和恢弘气势,通过演绎传颂中华民族的国家信仰与民族忠诚的内在精神脊梁,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除了在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上集中亮相的一个个叫得响的品牌剧目,近两年来,一批优秀剧目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为陕西演艺集团争得了国内外多项荣誉:歌舞音画《金格灿灿彩》摘得中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优秀剧目奖”,实现了陕西歌舞类剧目在全国顶级艺术赛事成绩的历史性突破;歌剧《大汉苏武》创造了陕西歌剧艺术新高度,极大地提升了陕西文化的美誉度;杂技《百戏钻桶》在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上获银奖;原创话剧《当青春不再怀念蝴蝶的伤》获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儿童剧《找妈妈的小蝌蚪》获第三届中国儿童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秦腔木偶剧《沙家浜·智斗》在“十艺节”全国木偶戏、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中获优秀奖;大型儿童励志影偶剧《太阳神鸟》获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演出奖;《来自中国的三个传说》在号称“木偶界奥林匹克盛会”的第二十一届国际木联大会暨国际木偶艺术节上获最佳剧目奖。
面对迭出的优秀作品,陕西演艺集团领导班子归因于“职责所在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出精品是我们演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张民表示,演艺企业就是要用优秀作品来鼓舞人,通过优秀作品弘扬主流价值观、彰显中国梦。
出作品、出精品更带出一批人才,通过创作,陕西演艺集团培养了一批中青年艺术骨干,弥补了改制之后人才断档的局面,基本形成了人才梯队。此外,市场不断开拓,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提升旅游品质,旅游兑现文化价值,陕西演艺集团又为自身开拓了广阔天地,搭建起助推长期生存发展的平台。
适应市场出效益
舞台表演行业是一个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不可分离的行业,具有人力资源成本高、不可复制、规模化生产难度大等特殊性。在国家统包统管的事业体制下,可能出现不问投入、不关心成本、不考虑赢利、舞台艺术产品的商品属性被选择性忽略等情况。在完成转企改制的今天,舞台艺术产品如何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适销畅销?陕西演艺集团的回答是努力适应市场并按市场规律办事。
陕西演艺集团常演不衰的歌舞杂技剧《汉唐宫廷乐舞》,便是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并进行调整的代表作。该剧曾以杂技为主、歌舞为辅,因为是集团杂技团推出的,自然融入了大量引以为豪的杂技元素。但在驻场演出过程中,多家旅行社不断提出意见:根据来西安旅游的游客欣赏偏好,应该增加更多具有秦地历史韵味的汉唐乐舞。鉴于此,该剧转变成一台以汉唐乐舞为主、杂技为辅的旅游演出。“虽然有人指责我们把杂技剧改得变了样,但我们坚信路走对了。”张民表示,只要没有那些粗俗、庸俗的东西,或者违反艺术规律、亵渎艺术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按照市场需求及时作出调整?
刘兵表示:“转企改制之后最大的转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根本的转变。”近年来,陕西演艺集团上下通过各种渠道让干部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所谓的思想解放,就是要打开思路,从过去事业体制下僵化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从“等、靠、要”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文艺院团转制为企业也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观念,比如竞争观念、成本核算观念、考核观念、股份制观念、合作共赢观念等。
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陕西演艺集团活力迸发,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529.73万元,比转制前的1137.51万元增长298.21%;国有资产总值达13764.52万元,比转制前的6059.08万元增长127.17%;职工人均年收入5.21万元,比转制前的1.97万元增长164.47%;净利润结束转制前没有盈余的状态,达到2063.3万元;演出场次2806场,比转制前的1225场增长129.06%。
此外,陕西演艺集团的小剧场也正在实施着“市场拓展”计划。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的一个大会议室正在被改造成一个小剧场。不久的将来,陕西演艺集团中贝元儿童艺术剧院的儿童剧将在这里驻场演出。因戏多场次排不开,陕西演艺集团人民艺术剧院小剧场也正在规划向西安周边城市开拓,通过适度本地化的思路让“人艺小剧场”多处开花。
文化惠民下功夫
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创作优秀作品,不仅是对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演艺类文化企业的明确要求。5年来,在转制后发展过程中,陕西演艺集团明确将社会效益摆在首位。
为使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和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成功举办,陕西演艺集团肩负起培养观众文化消费习惯的责任,切实发挥惠民主阵地作用,开放了现有的人艺小剧场、民艺周末儿童剧院、中贝元儿童剧院和西安人民剧院4个剧场,安排了儿童剧、话剧、音乐剧、歌剧等门类齐全的惠民演出剧目,并推出低至20元的惠民票价,让对剧场演出高额票价望而却步的普通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据统计,今年以来,陕西演艺集团共推出低票价惠民演出近200场,惠及群众上万人次,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培育文化消费、喜迎“三节”举办作出了积极贡献。
陕西演艺集团专门成立了惠民演出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监督演出计划的制定、运行及落实等工作,对整个演出活动审核把关。集团子公司陕西省演出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实施,加强演出活动管理,坚持“送戏下乡,为民而不扰民”,合理安排人员的吃住行,不给当地添麻烦。
开展惠民演出,陕西演艺集团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把优秀节目送到偏远地区、田间地头的同时,还将观众请进集团拥有的多家剧场,用优良的软硬件环境让群众乐享高品质的文艺演出,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7月末,由陕西省文化厅、省财政厅主办,陕西演艺集团承办的“文艺下乡,惠民三秦”2014年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从西安出发。在45天的时间内,从集团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杂技团有限公司等抽调的30多位艺术家、演员组成流动“文工团”,以舞台车为载体,走进街道广场、田间地头,集中在陕北、陕南、关中的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巡演20多场。特色和品质俱佳的演出,不但让观众找回早年“搬个板凳,到村口看戏”的感觉,而且在演出间隙活动突出群众参与性,通过辅导培训、才艺比赛等方式增强互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在陕西省纪委、省监察厅、省文化厅联合开展的“廉政文化三秦行”活动中,作为重要演出力量的陕西演艺集团演职人员,以“文化大篷车”送廉下乡形式,深入陕西全省10个地市的107个县,5个多月集中开展119场巡回演出。
陕西演艺集团各子公司也身先士卒,各展其长,让惠民落到实处。10月11日晚,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陕西分会场活动暨陕西首届大学生校园话剧艺术节在陕西演艺集团人民艺术剧院启动。这是“戏剧奥林匹克”首次在中国举办,而唯一的分会场活动在陕西人艺的努力和陕西演艺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最终花落陕西,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对校园话剧力量的帮扶。陕西人艺不仅为每一部进入复(决)赛的剧目提供8000元的参赛资助,并且免费配备参赛演出的剧场设施设备、专业操作人员。陕西演艺集团京剧院7月开展了“京腔京韵扬国粹,文化惠民下基层”赴陕南惠民演出活动,通过联合戏迷同台献艺、与兄弟院团交流合作、与热情观众积极互动等深受群众欢迎的演出方式,在安康市、汉中市、西乡县3地演出12场,惠及群众3万余人,引起强烈反响。
把文化惠民落到实处,陕西演艺集团全力诠释着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在百姓心中留下深刻而有活力的文化印记。在惠民演出过程中,企业价值、企业品牌不断彰显,也赢得了市场和尊重。通过为人民发声、为时代鼓与呼,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繁荣成果,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陕西演艺市场的巨大活力正在被激活。
美好明天翘首待
“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集团发展,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创新集团发展体制……”谈及下一个五年,除强调改革外,刘兵用“坚持深入基层为群众服务,扩大规模、上档次、可持续化”等概括陕西演艺集团的发展方向:企业规模要扩大,企业资产要在现有基础上扩大至少5倍;舞台演出要从简单的服务性演出为主到今后互动、经营性演出为主,实现档次提升;产业链和经营模式延展和创新,并得到市场认可,同时坚持惠民,为三秦人民提供文化艺术服务,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面对改制5年来所取得的成绩,陕西演艺集团领导班子在欣慰的同时,更聚焦于未来如何实现长足发展。“下一个五年,陕西演艺集团有三大目标。”刘兵表示,一是在企业发展中进一步搞好创作和人才培养。要在打造新作上下功夫,不单要抓好集团自身的创作,还要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广泛深入地与他人合作,学习借鉴先进之处,力争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佳绩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发展好自己的特色项目优势,如在旅游演出方面取得新突破等。二是产业融合进一步提升。演艺企业的良好、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演艺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与金融特别是社会资本融合,实现多种体制、所有制的融合发展,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三是打造两个平台,实现集团可持续发展。以文化演艺为特色的城市文化旅游商圈的发展,包括演艺风情街、剧场群的建设及与之配套的各类商业模式的打造,除演出外,相关融合产业同时活跃在这一平台上;另一个平台是“数字陕演”的打造,该平台除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交流、信息化管理、文化宣传、互动等功能外,更是一个实现线上动员集结、线下体验感受的虚拟社区与实体平台融合互动的多元平台。
5年间,从事业单位到企业集团,从资产整合向资本链接转变,从单一的艺术表演型向文化创意综合型转变,从简单、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陕西演艺集团正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品牌发展新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正不断创造陕西文化艺术的新高度,并且这条不断增强内生动力的强企之路使下一个五年的精彩令人期待,开创出陕西“演艺航母”更加灿烂的明天……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