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带孩子看戏,却被“1米2以下儿童不得入内”的规则拦在场外?带孩子进了剧场,结果小不点在硕大的场子里东张西望,屁股在座椅上扭来扭去,如坐针毡,或者干脆给爸妈下了离场通牒?孩子进不了剧场,在剧场里找不到合适孩子看的演出,以及最糟的,孩子根本不想留在剧场里,这是父母们经常遭遇的难题,带娃看场戏,有这么难?
在刚刚过去的“家庭微剧场体验季”里,苏格兰的《小小云先生》、丹麦的《天空之歌》和澳大利亚的《魔毯》,完全重塑了“娃娃看戏”的体验:《小小云先生》是一位演员在简单的舞台上,被笼罩在温暖的黄色柔光里,讲述一个人和一朵云的相遇、相伴和各自成长;《天空之歌》把故事会搬进大帐篷,素净的帐篷里缀满星星,每颗星星里藏着一个故事,一星一世界;《魔毯》是一场用身体亲近风土的神奇旅行,两个澳洲原住民舞者带着孩子们在舞蹈中体验生命与河流、土地、大海以及宇宙苍穹的联系。三部作品的共同点是“小”,观众很小,限定是11岁以下的小娃娃;演出的规模很小,观众人数严格控制在三四十人;舞台也小,演出空间营造得温暖亲密,孩子们可以趴着、躺着、跑着、跳着,从座椅中、从剧场纪律里解放出来,拥抱着去探索身体和世界的关系。
像这样注重孩子感受的“微剧场”,在国内当下的儿童演艺市场上,是全然新鲜的。因为演出规模小,这样的演出在目前是演一场亏一场,但“家庭微剧场体验季”的发起人,一位四岁孩子的妈妈,决定把这件疯狂的事做下去,“就想让孩子看点好的,能看到好戏的童年,会幸福一点”。
18个月的英国娃娃已经可以听歌剧
两年前,“家庭微剧场”的发起人“小布点妈妈”觉得两岁的女儿到了可以进剧场的年纪,但放眼四顾竟找不到几部适合小小孩看的戏,充斥在国内儿童剧场里的,是欢乐蹦蹦跳式的唱歌跳舞,或演着演着切入说教频道的训导剧,再或者强调声光电的大制作,电闪雷鸣里群魔乱舞,娃吓得哇哇哭。不要说小妞要下离场通牒,妈妈也看不下去。于是,“小布点妈妈”带着女儿“小布点”踏上出国看戏的漫长旅途,在两年的时间里,她们跑了丹麦、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各地的几十个儿童艺术节,看了不下200场戏,这才体验到,年纪小,才应该格外有剧场体验的特权。
在英国,坐在婴儿车里的小宝宝已经能听歌剧了,英国国家歌剧院的艺术家为18个月以下的婴儿特别制作游戏歌剧,这些满地乱爬的小宝贝在重新配器后更适合孩童聆听的旋律里手舞足蹈,在柔和的灯光里开始和歌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小布点”最喜欢的是一部关于“风”的迷你剧,风是怎么来的?风有形状吗?月亮上有风吗?这些自然科学的命题融化在诗意有趣的游戏里,让二三岁的小娃乐此不疲。何止风霜雨雪?死亡、性、战争这些讳莫如深的问题,也能在“微剧场”里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和小小孩相遇。
200多场观剧经历,让“小布点妈妈”深有感触的是,戏剧对孩童想象力的呵护。在这些演出规模很小、观众人数严格控制在百人甚至三四十人以内的“微剧场”里,舞台和观众之间的物理距离缩减了,却最大程度地释放了孩子的想象空间。形式极简的演出,以开放的形态把“小布点”从剧场的座椅中解放出来,让孩子成为演出的一部分,随着他们身体一起解放的,是童真的思维和天性。这也回到戏剧之于人性的初衷:它应该是注重交流的,剧场体验的本质是一场平等的、沉浸心灵的对话。戏剧能在成长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戏剧能滋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好的戏剧作品能鼓励孩子用艺术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艺术的语言表达感受,打开孩子的感官、感知,爱与温存,万物美好。
符合国际专业水准的儿童“微剧场”在哪里
“让这里的孩子看点好戏。”出于这个想法,“小布点妈妈”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妈妈、外婆们发起成立“小不点·大视界”,想把“孩子看了喜欢,妈妈看了感动”的儿童剧带到国内。此地的观众有多饥渴?第一季的三部戏,《小小云先生》、《天空之歌》和《魔毯》,仅靠微信朋友圈的传播,戏票场场售罄,其中《小小云先生》的八场演出,在开演前一个月就卖完了。
看戏的需求这么迫切,但微剧场的儿童剧是演出商不愿碰、也是最难拉到商业赞助的项目。因为给小孩子做戏剧,看不到举手可得的收益,并且,这些小规模的演出即便每场满座,也是演一场赔一场——观众人数控制在几十人以内,票价定在100至200元之间,票房收入完全抵不了演出的成本。《小小云先生》三部戏的引进和演出成本总计100万元,不是一个高昂的数字,但整个演出季结束后,票子卖光光还是亏了20万元。“小布点妈妈”此前有十年演出制作人的经验,她明白,如果把演出规模放大,增加观众席位,票房多了自然能回本。但这违背引进“微剧场”的初衷:“剧场体验的质感比票房收益重要得多。入场人数是经过艺术家精确的测算和考量后决定的,为了保证孩子的参与感、投入感和最佳体验,必须往‘小’里控制。小孩子在大剧场里容易分心,泛泛地看热闹当然没什么不好,但是做“微剧场”,就是为了让他们体会安静和专注的力量。”
要让这样的演出收支平衡是件困难的事。在国外,为儿童定制的“微剧场”的创作和演出,通常有政府扶持的背景,然而在这里,“微剧场”还是个新鲜的概念。甚至,连合适的演出场所也是欠缺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喻荣军非常支持“家庭微剧场体验季”,为之提供了上海话剧中心的实验剧场,但上百人位置的场地对于《小小云先生》和《魔毯》这两台戏而言还是太大。那也不是一个为孩子“定制”的观剧场所,许多细节并不到位,比如,有互动环节的儿童剧演出,需要孩子脱鞋进场,而实验剧场里既没有设计存放鞋子的空间,也没有地暖;另外,有妈妈带着不到两岁的娃娃来看戏,却找不到一个能寄存儿童推车的地方。为此,“小布点妈妈”感慨,在上海有“亚洲最大、硬件一流、机关重重”的大剧场,却很难找到一处温馨亲密的儿童小剧场。
让孩子看点好的,再迟就来不及了
“小布点妈妈”自认没有创业的野心,很多过去的同行劝她:“做一场亏一场也不是个事。”但是她等不到找来“稳定的赞助”,等不到“摸索出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心急火燎地要引进这些戏,因为,小孩子等不起,“好多戏,给10岁的小孩看和给2岁的小孩看,效果大不一样,不赶紧把这些戏带进来,再不看孩子就大了,他们没有在刚好的年纪看到刚好的作品,这一错过,就没有机会了。”
每场“微剧场”的演出结束后,小观众会写下、画下他们的心里话,在剧场外的剪贴板上,留下了这样的字条:“小小云住在高高的地方,他很安静,也很羞涩。”“我在星星里看到一条走了很多路的小船,不肯停下来的它,还在寻找终点。”“我喜欢那颗一直在下雨的星星,喜欢那双不肯回家的鞋子,它们在水里跳啊跳,直到身体里都是水。”“我听到天空的歌,一首安静的歌,原来安静是这么美好的。”这些柔软的话语能让成年人的心灵融化,也打开这个日渐坚硬粗糙的世界的另一面,那是世界诞生之初的纯真洁白。
“小布点妈妈”说,冲着孩子的这些话,她要把这桩被同行形容为“癫狂”的事继续下去:“这些戏是给孩子的福利,对于现状,也是一种警示吧,至少让国内从事儿童剧创作的人们反思艺术质量和审美态度。”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小小云先生》从云端降临到孩子们的童年里,赶在他们长大以前,为他们开辟一方温暖的后花园。她希望,这桩疯狂的事能做到老,“等我老了,也许我女儿会为她的女儿做这些事,到那时,我满头白发,在剧场门口给小小孩们检票,那也是很幸福的。”
苏格兰儿童剧《小小云先生》,讲述一位专注的女科学家和一朵害羞的云之间的故事。最后,云先生走了,但他住在她的心里,也住到了小伙伴们的心里。
《小小云先生》(苏格兰):幸福在云端
这是一部有着适宜温度的迷你剧,没有华丽场景,没有绚丽灯光,只有一个演员,絮絮地讲述她和一朵云的故事。她热爱观察云,相信云端上住着小小云先生,她不放弃寻找任何线索,甚至住到云山上,就是为了离小小云先生近一点,再近一点。有一天,小小云先生真的从云里编织了一条云梯,来到她家。他们经历温暖的邂逅和短暂的相处,她决定,还是目送害羞的云先生回到他的云端。云先生走了,但他住在她的心里,也住到了小伙伴们的心里。
在丹麦国宝剧团“倒影剧团”演出的《天空之歌》中,“故事帐篷”里每一颗星星会盛开一个故事,给孩子一片星空,他们将在宇宙翱翔。
《天空之歌》(丹麦):“给你一片星空,你将翱翔整个宇宙。”
来自丹麦的“倒影剧团”,被丹麦国家艺术委员会称为“全国最具意义及重要性”的儿童剧团。《天空之歌》是一部在大帐篷里的“故事会”,在一顶仅能容纳40位大小观众的“故事帐篷”里,在漫天的星光下,艺术家打开一颗一颗由“故事妈妈”手工制作的小星星,每一颗星星都将盛开一个快乐美好的故事,唤回宝贝纯净的回忆,也许诺他们生动的未来。
澳大利亚和意大利联合制作的多媒体舞蹈剧《魔毯》,孩子们在澳洲原住民舞者的带领下,完成了一次用身体亲近自然万物的神奇旅行。
《魔毯》(澳大利亚):魔法之旅,生命之旅
一次借助多媒体完成的生命之旅。在两个澳洲原住民舞蹈家的带领下,趟过生命源初的河流,走过炙热的大地,感受身体和土地的联结,逃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山川与风土,在沙滩边聆听生命轮回的潮汐,在浩瀚星空下体会浩淼宇宙的周而复始。当有限的旅行即将结束时,我们跳舞,在足蹈狂欢的节奏里,体会生而为人是上苍的一次馈赠。相比《小小云先生》和《天空之歌》,《魔毯》更斑斓,也在意境上更宏大,据“小布点妈妈”说,她在观摩过几百部微剧场作品后,这部《魔毯》是她的最爱。
来源:文汇报